积雪草《本经》
小结:【别名】连钱草《徐仪药图》,地钱草《唐本草》,马蹄草《滇南本草》,老公根、葵蓬菜、崩口碗《生草药性备要》,地棠草《植物名实图考》,大马蹄草、土细辛《草木便方》,崩大碗、钱凿口《广州植物志》,复䇭碗草、蚶壳草、鳖圭草《福建民间草药》,铜钱草、遍地香《浙江中药手册》,雷公根《江苏植药志》,灯盏菜、牛浴菜《南京药物志》,野葬菜、马脚迹、遍地金钱草、半边月《江西民间草药》,老鸦碗(《滇南本草》整理本),酒杯菜《广西中药志》,破铜钱、半边钱、地浮萍、野冬苋菜、盘龙草、节节连《湖南药物志》,大叶金钱草《江西民间草药验方》,大叶伤筋草、葫瓜草、落地梅花《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基原】为伞形科植物积雪草的全草或带根全草。
【正名释义】本品性寒凉似雪,故名。
【别名释义】积雪草喜生湿地,叶圆大如钱,故荆楚一带称为地钱草,又名连钱草。《本草衍义》云:“积雪草,南方多有,生阴湿地,不必荆楚。形如水荇而小,面亦光洁,微尖为异,叶叶各生。今人谓之连钱草,盖取象也。”南方一带常充生菜食之,故有菜名。一名土细辛,其香如细辛。一名大叶伤筋草,言其有消肿治跌打损伤之功。余诸名,皆以叶象形而取名。
【推演性能】积雪草喜生湿地,备受寒凉之性。叶肾形,色黄。人肝脾肾三经,故有清热利湿,消肿解毒之功。治痧气腹痛、暑泻、痢疾、湿热黄疸、砂淋、血淋、吐血、衄血、咳血、目赤、喉肿、风疹、疥癣、疔痈肿毒、跌打损伤。
【传说故事】积雪草美容治瘢痕。《拾遗记》记载了一则孙权的儿子孙和的故事,孙和不小心误伤了心爱的邓夫人。面颊部伤口很大,鲜血染红了衣裤,医官就用当时最好的药为之医治。用积雪草,配白獭的脊髓、白玉和琥珀等合成了外用药。疗效果然神验,治愈后由于多加了朱砂,面部白里透红更显得娇艳可爱,据说这一种药竟花费百两黄金之多。至今还有人用来做美容之用。
阅读:5.3K
浮萍《唐本草》
小结:【别名】苹《尔雅》,水萍、水花《本经》,浮蓱、藻(《尔雅》郭璞注),萍子草《补缺肘后方》,水白、水苏《别录》,小萍子《本草拾遗》,浮萍草《本草图经》,水藓《品汇精要》,水帘、九子萍《群芳谱》,田萍《中药志》。植物名:紫背浮萍《圣济总录》,紫萍《淮南万毕术》,紫浮萍《世医得效方》。
【基原】为浮萍科植物紫背浮萍或青浮萍的全草。
【正名释义】萍、苹、蓱,屏也。本品无根而浮,常与水平,或如水帘,故名。
【别名释义】《尔雅 •释草》云:“苹,蓱也。苹、萍、蓱三字相通。”水中浮萍,浮水遮日,貌如帘子,故名水帘。形又似苔藓植物,故有水藓之名。江东谓之言无定性,漂流随风而已。传云萍善滋生,一夜七子,一日浮萍于流水则不生,于止水则一夕生九子,故谓之九子萍。浮萍有背面皆绿者,有面青背紫赤者,入药以紫背者为良。“有根不着地,绿叶开百花,到处去流浪,四海处处家。”这首谜语形象地描述了浮萍的生长特点。开花季节,水上白花一片,故称水白。日水苏者,味似苏也。
【推演性能】浮萍水中之物,寒凉之性,浮水上而不沉,随风而漂游。其体轻浮人肺经,其性清燥,能祛湿热。可外达皮毛,下通水道。有歌道:“天生灵草无根干,不在山间不在岸,始因飞絮逐东风,泛梗青青飘水面。神仙一味去沉疴,采时须在七月半。选堪瘫风与大风,些小微风都不算。豆淋酒化服三丸,铁镤头上也出汗。”故有发汗、祛风、行水、清热之功。治进行性热病、斑疹不透、风热隐疹、皮肤瘙痒、水肿、疮癣、丹毒、烫伤。
【传说故事】古书上曾记载过特大萍实的故事。《家语》载:“楚昭王渡江,江中有物大如斗,圆而赤,直触王舟。丹人取之,王大怪之,遍问群臣,莫之能识。派使聘于鲁,问孔子,孔子曰:此所谓萍实者也,可剖而食之,吉祥。唯霸者为能获焉。’使者返,王遂食之,大美。”这样大的萍实,现今还未有过报道。
阅读:5.3K
夏枯草《本经》
小结:【别名】夕句、乃东《本经》,燕面《别录》,麦穗夏枯草、麦夏枯、铁线夏枯《滇南本草》,铁色草《纲目》,棒柱头花《中国药植志》,大头花《浙江中药手册》,灯乱头、羊肠菜、鄉头草《江苏植药志》,白花草《河北药材》,胀饱草《山东中药》,棒槌草《中药志》,干叶叶《陕西中药志》,锣锤草、东风、牛牯草、地牯牛、广谷草《湖南药物志》,六月干、棒头柱《闽东本草》。
【基原】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果穗。
【正名释义】本品禀纯阳之气、夏至后得阴气则枯,故名。
【别名释义】夏枯草果穗呈长圆形似麦,故人称麦穗夏枯草。《本经》一名乃东,疑是产地之名,江浙一带多有此草,古为之江东。《别录》名燕面,乃鸟食之物。铁色草言其色,棒柱头花、大头花、棒槌草、锣锤草诸名言其形,广谷草言其多丽茂。《河北药材》为白花草,花多并白色,故名。
【推液性能】夏枯草全株密生细毛,花白色或紫色,均有清热止痛之功,果穗棕色入血分。朱丹溪云:“此草夏至后即枯。益禀纯阳之气,得阴气则枯,故有是名。”观此,故有清肝、散结之功。治瘰病、瘿瘤、乳痈、乳癌、目珠夜痛、筋骨疼痛、肺结核、急性黄疽型传染性肝炎、血崩、带下。
【传说故事】有这样一段有趣的故事。古时候,一位秀才的母亲患了瘰疬,脖子肿得老粗,还流脓水。他去求医,医生带他上山,采了一种紫色花穗的野草回来,剪下花穗,煎给他母亲吃,几天之后,病真好了。到了夏末,县官的母亲也得了瘰病,张榜求医。秀才立刻揭榜说:“我会治瘰病。”县官很高兴,随即派人跟秀才上山采药。然而踏遍山野也找不到这种紫色花穗的草药了,县官骂他是骗子,把他打得皮开肉绽。但他不服,第二年春天,又只身上山,见到满山都是这种草药。他觉得奇怪,便去请教那位医生,医生笑着说:“这草到了夏天就全株枯死了,它的名字就叫夏枯草。”
阅读:5.2K
菊花《本经》
小结:【别名】节华《本经》,金精《金匮玉函方》,甘菊、真菊《抱朴子》,金蕊《纲目》,家菊《群芳谱》,馒头菊、簪头菊《医林纂要》,甜菊花《随息居饮食谱》,药菊《河北药材》。
【基原】 菊科植物的干燥头状花序。
【正名释义】菊本作鞠。鞠,穷也。《月令》云:“九月,菊有黄花。华事至此而穷尽,故谓之鞠。”
【别名释义】菊花,因采摘时间,皆应节候,故有节花之名。《玉函方》云:“用甘菊,三月上實日采苗,名日玉英;
六月上實日采叶,名曰容成;九月上寅日采花,名日金精;十二月上寅日采根茎,名曰长生。”甘菊多莳栽,故为家菊。金精、金蕊之名均言花蕊之色。菊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之一,在古代,菊花的颜色主要是黄色,所以菊花又称黄花,其实是野菊花之名。贾九如云:甘菊得秋气之深,应候而开,受金正气,秋金木白,故取白色者。馒头菊、簪头菊,皆取其花之形。
【推演性能】《纲目》云:“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实,备受四气,饱经露霜,叶枯不落,花槁不零,味兼甘苦,性禀平和。钟会《菊花五美》赞云:园花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发,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贝质也;杯中体轻,神仙食也。”故此,菊花有疏风清热,明目,解毒之功。治头痛,眩晕,目赤,心胸烦热,疔疮,肿毒。
【传说故事】1.《风俗通》记载:在南阳郦县(古县名,秦置。河南南阳西北内乡一带)有一山谷,谷水甘美,云其山上有很大很多的菊园。水从山上流下,形成滋液,谷中有三十余户人家,没有打井,祖辈都是饮用此水,是有名的长寿村,上寿达一百二三十岁,中寿也有百余,最小也活到七八十岁。司空王畅、太尉刘宽、太尉袁隗为南阳太守闻有此事,令邮县每日送水二十斛,用来饮食,这几个人原来都患有风眩症,全部治愈。隋开皇初,将此县改名为菊谭。2. 菊花有这样一段故事:宋朝苏轼号东坡,才气横溢,文章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诗词,工书画,落笔千言,不假思索,恃才傲物,一生屡受打击。王安石做宰相,东坡属于门下。因“字说”得罪安石,由輸林学士貶为潮州刺史。三年任满,回京 见。往谒安石,适逢外出未归。东坡坐在书房,见端现下压一诗笺,中有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东坡见诗大笑,自思:黄花是指菊花,因晋陶渊明爱菊,颇为文人所重。开于深秋,其性颇强,敢与秋霜相抗,最能耐久,虽老而枯干,终不落瓣。王安石的诗“吹落黄花满地金”简直是胡说八道。一时诗兴大发,续写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因久候安石不归,就回到寓所。晚间王安石回来,看见续诗,听家人说苏东坡写的。安石大怒,把东坡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东坡只得忍气吞声地去赴任。东坡任团练副使,颇为清闲,与名士陈季常为友,终日游山玩水,饮酒赋诗。秋天到了,黄菊盛开。一天季常来访,东坡约季常同往花园赏菊,见黄花纷纷落地,真似铺金一样,大惊失色。季常问明缘故,笑道:“花木各地不同,黄州的菊花是经秋风而落瓣的。”东坡方知安石为了东坡续诗笑他,特意把他贬到黄州叫他看看“吹落黄花满地金”。
阅读:5.2K
珍珠《开宝本草》
小结:【别名】真朱《本草经集注》,真珠《雷公炮炙论》,蚌珠《南方志》,珠子《儒门事亲》,濂珠《增订伪药条辨》。
【基原】为珍珠贝科动物珍珠贝、马氏珍珠贝或蚌科动物三角帆蚌、褶纹冠蚌、背角无齿蚌等贝类动物珍珠囊中形成的无核珍珠。
【正名释义】本品光白如玉,贝类也,故字从玉,珍者,宝也。贵重难得,形如珠,故名。
【别名释义】《本草乘雅半偈》谓:“真者,仙化通乎天,珠者,木一在中,胞胎之象,指生成功行名耳,故中秋月满,海蚌食其光而孕珠。”古人为珠者,蚌之阴精。其实,乃珍珠贝和蚌在水中生长时,因一定的刺激,如雷、电、外界砂粒、寄生虫或人为刺点附近的外套膜上分泌物,而产生之颗粒状物质。《岭表录异》云:“廉州边海中有洲岛,岛上有大池,谓之珠池。每岁刺史亲临珠户,入池采老蚌,剖取珠以充贡。故又称‘濂珠’。”
【推演性能】珍珠,银白色,质坚硬,味甘咸,质重而可镇心,性寒而能清热,入心、肝之经,故有镇心安神、养阴熄风、清热除痰、去翳明目、解毒生肌之功。治惊悸、怔忡、癫痫、惊风搐搦、烦热消渴、喉痹、口疳、翳障、疮疡久不收口等症。
【传说故事】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珍珠是保存在美国旧金山保险柜中的一颗,重达6350克,直径为27.94cm。30多年前在美国纽约展出时曾轰动全美国。但这一颗珍珠的获得,却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1934年,一群达雅无部落的人在菲律宾南部巴拉望岛附近潜水采海产。有一天,酋长的儿子和伙伴们一道去海湾游泳,突然听到酋长的儿子惨叫一声,便迅速沉人海底。当人们在海底找到他的尸体时,发现他的右手被一只重逾110kg的巨蚌紧紧地夹住。为了收回这个溺毙者的尸首,达雅无人费了很大的力气,才设法将巨蚌捞起并弄到岸上,当用铁棍把蚌壳敲开后,竟发现蚌里有一颗形如人脑的巨珠,信奉回教的达雅无人称它为“真主之珠”。这颗大珍珠便归了那个地区最有权势的酋长潘立玛皮西所有。珍珠发现时,美国考古学家考伯正在巴拉望岛从事挖掘工作。两年多后,考伯听说潘立玛的另一个儿子患疟疾奄奄一息,便把当时新出的治疟特效药阿的平给孩子吃,疟疾很快痊愈。当潘立玛问考伯要什么报酬时,考伯提出要那颗珍珠,潘立玛只好恋恋不舍地给了考伯。如今巨珠为一位美国加州人所有,估计价值四千万美元。
阅读:5.1K
紫苏叶《药性论》
小结:【别名】苏叶《本草经集注》。植物名:皱紫苏、赤苏、紫苏、红紫苏。
【基原】为唇形科植物皱紫苏、尖紫苏等的叶。
【正名释义】本品性能舒畅,功能行血和血,其茎叶色紫,故名。
【别名释义】时珍曰:苏从稣,音酥,舒畅也。苏性舒畅,行气和血,故谓之苏。日紫苏者,以别白苏也。苏乃荏类,而味更辛如桂,故《尔雅》谓之桂荏。时珍之说也未细分,其叶面背皆紫色者为紫苏;其叶面背皆白色者名白苏;其叶色不紫而气不香似荏者,野苏也。
【推演性能】紫苏色紫人血分,其味辛入气分,气芳香,力发生之物。辛温能散,气薄能通,味薄发泄,故具有发表,散寒,理气,和营之功。治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咳嗽、气喘、胸腹胀满、胎动不安,并能解鱼蟹毒。
【传说故事】紫苏之名,据传是这样的:一年重阳节,华佗在一家酒店看见一伙少年在比赛吃螃蟹,便上前去劝他们不要多吃,他们不听仍吃个不停。过了一阵,那伙少年便大喊肚痛,有的痛得直冒汗,有的痛得在地上打滚。华佗立即叫徒弟采了些紫色草,煎汤给他们喝下,过了一会儿,他们的肚痛止住了。华佗问:“喝了这药,觉得怎么样?”少年异口同声回答:“舒服多了。”华佗说:“这药草还没有名字,病人吃了感到舒服,今后就叫它‘紫舒’吧!”后来,大概是近音的缘故,被人们叫做紫苏了。
阅读:5.1K
茶叶《本草便读》
小结:【别名】苦茶、槚《乐雅》,茶、茗、荈(《乐雅》郭璞注),苦?《唐本草》,?《茶经》,腊茶《圣济总录》,茶芽《本草别说》,芽茶《简便单方》,细茶《万氏家抄方》,酪奴《纲目》。
【基原】为山茶科植物茶的芽叶。
【正名释义】《本草图经》云:“茗,苦茶,旧不著所出州郡,今闽、浙、荆、江湖、淮南山中皆有之,通谓之茶。”茶,茶声近,故名。
【别名释义】陆佃《埤雅》:“茶,苦菜也。苦菜生于寒秋,经冬历春乃秀,《月令》孟夏苦菜秀,即此是也。”此草凌冬不调,故名“游冬”。凡此则以四时制名也。郭璞云:“早采为茶,晚采为茗,一名荈,蜀人谓之苦茶。”杨慎《丹铅录》云:“茶(音途)即古茶子,诗云:“谁谓茶苦,其甘如荠’,是也。”颜师古云:“汉时茶陵,始转途音为宅加场,或言六经无茶字,未深考耳。”
【推演性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消矣。本品有清头目、除烦渴、化痰、消食、利尿、解毒之功效。治头痛、目昏、多睡善寐、心烦口渴、食积、痰滞、疟、痢等。
【传说故事】1.《唐书》上有这么一个故事,唐朝大中(唐宣宗李忱的年号)时,从东都洛阳来了个和尚,有一百三十多岁,唐宣宗问他:“你活这么大年纪,是吃什么长生不老的药?”和尚答曰:“我从小家中就很贫贱,从来就不知道什么是药,只是非常爱喝茶罢了。”唐宣宗就赐给这个和尚一个名字“茶王十斤”。并把他安置在保寿寺里。从此,饮茶之风盛于唐朝。2.《搜神记》有一故事说,晋孝武帝年间,宣城有一个姓秦名精之人,经常入山中采茗。一天忽见一人,身高一丈,通体皆毛,秦精见之非常害怕,毛人径直走到他跟前,拉住他的臂勝,将化送到太山的深处、茗树丛生的地方,放下便走,的臂膀,将他送到大山的深处、茗树丛生的地方,放下便走,不一会又回来了,只见毛人从怀中拿出橘子给秦精,秦精更是害怕,随即背着茗而归。后知此人乃饮茗而生。
阅读:5.1K
橘皮《本经》
小结:【别名】陈皮(孟诜),贵老(侯宁极《药谱》),黄橘皮《鸡峰普济方》,红皮《汤液本草》,新会皮(张寿颐)。
【基原】芸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种橘类的果皮。
【正名释义】橘从矞。五色庆,二色矞。番云外赤内黄,非烟非雾,郁郁纷纷之象,橘外赤内黄,剖之香,雾纷郁,有似于矞云,药用其皮,故名。
【别名释义】以陈年者辛辣之气稍和为佳,故日“陈皮”、“贵老”。又以日久色红者为佳,故称“红皮”。黄橘皮为以色命名之通称。以产地而论,广东化州产者最佳,其通用者新会所产,味和而辛不藏烈,故又通称为“新会皮”,福州及浙衢所产,味苦而气浊,且辛辣更烈,非佳品。
【推演性能】橘皮纹细,外红内白,肉多筋脉,入肺、脾经。气芳香而油润。上则泻肺邪,降逆气;中则燥脾湿,和中气;下则舒肝木,润肾门。有理气,调中燥湿,化痰之功。治胸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哕逆、咳嗽痰多。亦解鱼、蟹毒。
【传说故事】相传在巴邛一个大橘园里,霜降后长有比三个斗还要大的两个橘子。剖开后,有两个老叟相对在里边悠闲地下着象棋,谈笑自若。一老叟说:“你输我海龙王发十两,瀛洲玉壶九斛,龙编袜八两。”一叟曰:“橘中之乐,不减商山,但不得深根固蒂,为愚人摘下耳。”一叟取龙肝脯削食之。俄而两叟共乘一龙,足下云起而去。园人惊异,珍藏起所乘两巨大橘皮,每有人病胸闷,即削一片吃之,十分灵验。存放时间越长,疗疾效果越好,人们把他称之为“陈皮”。至此,为了获得最佳疗效,都把橘皮放久了才用。又因橘中有仙叟,故称之为“贵老”。贵老之名盖由橘中叟而来。
阅读:5.0K
天麻《雷公炮炙论》
小结:本草名释与传说故事
【别 名】鬼督邮《本经》,明天麻《临证指南医案》,水洋芋《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冬鼓(藏名)。植物名:赤箭、离母《本经》,神草《吴普本草》,独摇芝《抱朴子》,赤箭脂、定风草《药性论》,合离《酉阳杂俎》,合离草、独摇《本草图经》,白龙皮、赤箭芝《纲目》,自动草《湖南药物志》。
【基 原】为兰科植物天麻的根茎。
【正名释义】本品乃赤箭之根,古时难得,故将其神化而名之曰天麻。《吴普本草》又称为“神草”,盖天麻之名取义于此也。
【别名释义】《神农本草经》谓赤箭,按天麻为多年生草本,寄生于山野林中之阴地,春日擢芽,茎高三四尺,色黄赤,形圆直立,中空有节,因其通身红色,红茎、红叶、红花、红果,又宛如箭杆,故有赤箭之称。黄宫绣《本草求真》论天麻曰:“天麻乃辛平之味,能于肝经通脉强筋,疏痰利气,辛而不燥,得气之平,则肝虚风作,自尔克治,故又名为定风草。”天麻之质,厚重坚实,而明净光润,富于脂液,无论冬、春采挖,均选体实泽亮丰润透明者,处方称为“明天麻”。古人因其有风不动,无风自摇名为独摇、自动草,实乃与定风草之名一样,以性而名也。按《抱朴子》云:“所以谓之合离、离母者,此草下根如芋魁,有游子十二枚周环之,以仿十二辰也。去大魁数尺,皆有细根如白发,虽相须而实不相连,但以气相属尔。如菟丝之草,下有茯苓之根。无此则丝不得上,亦不相属也。”其实古人不知天麻乃为多年生寄生草本,必须和密环菌共生才能发育长大,单独栽种,麻种就会烂掉。古人不知其道理,故挖而不见,种而不活,名为神草。正如李时珍所谓:“赤箭以状而名,独摇、定风以性异而名,离母、合离以根异而名,神草、鬼督邮以功而名”,冬鼓者形名也。
【推演性能】天麻乃甘平之味,气性和缓,有上升之性,《黄帝内经》曰:“肝苦急,以甘缓之。”用此以缓肝气,乃肝经之气分药。其质厚重坚实,而明净光润,富于脂液,故又能平静镇定,养液以息内风。息风、定惊乃其主要之功也。
【传说故事】相传在二仙岩上住着一个老人,以采药为生,尤其擅长挖采天麻,人称“天麻老人”。可是有一年春天,却很不顺手,在山上搜寻了几天,也没有挖到一棵天麻,心里十分懊恼。突然灵机一动:我何不找块好土,种上天麻,到时就能采挖,免得年年满山跑,也不用像今年这样,衣食无着落。主意打定,便种下一片天麻,可是一年过去了,却不见出苗。老人扒开一窝,种下的天麻不见了,整块土地都扒完,也不见麻种的踪影。老人十分纳闷,转念一想,恐怕是被人偷去了。所以第二年春天种下天麻后,便在旁边搭了一个窝棚,日夜守护,到了采挖季节,满以为天麻可以到手了,谁知扒开一看,仍是空空如也,老人不禁叹道:天麻天麻,真是天生之麻啊!这事传扬开去,议论纷纷,说天麻是天赐神物,来去无踪,又呼为神草。认为这并非人所能种之物,从此无人再去种植天麻。
阅读:3
寒从脚下生,祛病先暖足
小结:足浴足疗轻图典
中医理论中的“六淫”主要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其中寒湿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阴冷。寒邪最大的特点是凝滞,它会造成气血凝滞不通,以致肌神经、血管等组织产生不同程度的收缩和痉挛,造成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影响阳气血液的传导、循环和运行。
足位于人体下方,属阴,而寒亦为阴邪,所以足是寒邪侵犯人体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就有“寒从脚下起”的说法。
足部离心脏较远,血液的供应较少,而且足部的表面脂肪层较薄,保温能力较差,所以足部温度比较低。一般人的正常体温是36.5℃左右,而指尖最低温度可达25℃。
足部与上呼吸道黏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神经联系,足底受凉可反射至上呼吸道,导致上呼吸道黏膜内的毛细血管收缩,抵抗力降低,各种细菌、病毒乘虚而入,从而导致疾病发生。
同时,寒邪犯足之后还会影响心脏,引起胃痛,造成宫寒,进而造成月经不调、行经腹痛,发生腰腿痛、阳痿等症。
在1300多年前,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就提出了“足下保暖”的说法,至今仍被人们奉为祛病延年的经验。所以说,想要身体不生病,重点在暖足。
阅读:4
三 棱《本草拾遗》
小结:本草名释与传说故事
【别 名】䔷根《抱朴子》,京三棱《开宝本草》,红蒲根《本草图经》,光三棱《药材资料汇编》。植物名:黑三棱《救荒本草》,蓼草《字林》,三棱草《千金翼方》。
【基 原】为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的块茎。
【正名释义】本品叶有三棱,故名。
【别名释义】陈藏器曰:“又有黑三棱,状如乌梅而稍大,体轻有须,相连蔓延,作漆色,蜀人以织为器,一名琴者,是也”。其生荆楚之地,又名荆三棱,以著其地。苏颂认为《开宝本草》作京三棱误矣。又云草三棱,即鸡爪三棱,生蜀地,二月八月采之,其实一类,随形命名尔。产地加工常将其外皮去之,刀削光滑如锥,故名之光三棱,也有将其削成三棱者,以凑三棱之名。削去须皮,乃如鲫鱼状,因质坚实,有将其雕成烟斗而用者。“京”与“荆”字音同,故名为京三棱。
【推演性能】三棱色黑而入血分,质坚实而沉降,入肝、脾之经,气味俱淡,微有辛,从血药则治血,从气药则治气。辛散苦泄又为化瘀血之要药。入脾则消积、止痛,因其有辛散苦泄之功。主治癥瘕积聚、气血凝滞、饮食不消、跌打损伤诸症。
【传说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人,患癥瘕之疾,死前遗言曰:“我死后请开我腹,看是何物,苦我如此。”他死后开腹得一病块,干硬如石,纹理有五色。视为不凡之物。有一人将其削成刀柄而用,倒也美观适用。后因用此割三棱,其柄竟化为水,方悟三棱有疗癥瘕之功,自此,三棱破气散结、治癥瘕之功流传于世。
阅读:0
土茯苓《滇南本草》
小结:本草名释与传说故事
【别 名】禹余粮、白余粮(陶弘景),草禹余粮《本草拾遗》,刺猪苓《本草图经》,过山龙、硬饭《朱氏集验医方》,仙遗粮《滇南本草》,土萆薢《本草会编》,冷饭团《卫生杂兴》,山猪粪、山地栗、过冈龙《纲目》,山牛《本经逢原》,冷饭头《生草药性备要》,山归来《有用植物图说》,久老薯《广西中兽医药植》,毛尾薯《中药材手册》,地胡苓、狗老薯、饭团根、硬饭头薯《广西中药志》,土苓《四川中药志》,山遗粮(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狗郎头、尖光头《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山硬硬、奇良、白葜、连饭《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基 原】为百合科植物土茯苓的根茎。
【正名释义】本品根如盏连缀,半在土上,皮如茯苓,故名。
【别名释义】土茯苓各地均有,蔓生如莼,有名过山龙、过岗龙者,盖言其藤藤相接,攀援而至满山之意。其根状如菝葜而圆,大若鸡卵,连缀而生。其肉软,可生啖,味如薯蓣,救荒常食之充饥,俗称冷饭头、冷饭团、毛尾薯诸名,皆可食之意。相传昔大禹治水,行至山中乏食,采此根以充粮,而弃其所余,故又名禹余粮、仙遗粮,亦其遗意。言土茯苓、山地栗、狗郎头、尖光头诸名者,皆象形之名也。时诊谓有赤白二种,入药用白者良,故又有白葜之名。
【推演性能】土茯苓表面土棕色入脾经,内淡黄色而清热。其味甘淡性平,且多生山坡干旱之地,为藤本,祛湿、解毒之功可知。入肝经而能利关节,治筋骨挛痛,多取其藤有伸发之意。
【传说故事】昔有好淫者,多病杨梅毒疮,医者常药用轻粉医治,愈而复发,久则肢体拘挛,变为痈漏,延绵岁月,竟致废笃。一患杨梅毒疮者,自知无可医治,又羞于见人,乃穴居山野以度残生,渴饮山泉水,饥食野果,生啖山地栗,数月病竟愈复如初,方悟其有治杨梅毒疮之功。随喜传此法于世,戒恶习,潜心习医,后为当地名医,救济众生。
阅读:0
人 参《本经》
小结:本草名释与传说故事
【别 名】人衔、鬼盖《本经》,土精、神草、黄参、血参《吴普本草》,地精《广雅》,百尺杵《本草图经》,海腴、金井玉阑、孩儿参《纲目》,棒棰《辽宁主要药材》。
【基 原】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
【正名释义】人参,一曰人蓡,根肥大略像人形,故名。
【别名释义】《本草纲目》曰:“人蓡年深,浸渐长成者,根如人形,有神,故谓之人蓡,神草。蓡即浸字,浸渐之义,后世因字繁,遂以参星之字代之,从简便尔。然承误日久,亦不能变也,惟张仲景《伤寒论》尚作浸字。《别录》一名人微,微乃蓡字之讹也。其成有阶级,故曰人衔。其草背阳向阴,故曰鬼盖。其在五行,色黄属土,而补脾胃,生阴血,故有黄参、血参之名。得地之精灵,故有土精、地精之名。”古代形容人参为“形状如人、功参天地”。辽东人参,从古著名。采参人为避免官府限制,就给人参取了一个隐语别名“棒槌”。这个名字还有一段故事呢。说深山老林里有一种很美丽的雀鸟,在八月间最活跃,喜吃参籽,叫声像鹦鹉学人说话,清脆可听。哪里有棒槌雀的啼声,哪里就有人参。故以鸟之名命名人参,为人参之隐名。海腴之名,言其润实而肥美也。苏颂曰:“初生小者三四寸许,一桠五叶;四五年后生两桠五叶,未有花茎;至十年后生三丫;年深者生四丫,各五叶。中心生一茎,俗名百尺杵。”时珍曰:“人参体实有心而味甘,微带苦,自有余味,俗名金井玉阑也。其似人形者,谓之孩儿参,尤多赝伪。”金井玉阑按现代之解释为根之横切面之形。其横切面可见树脂道内含金黄色树脂团块,周围有数个白色分泌细胞环绕,称之为金井玉阑。
【推演性能】人参品种虽多,但其性味相似。性温,味甘、微苦,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中之阳药,气微香,色微黄,故入肺、脾二经。大补元气,固脱而生津。《本草》十剂云:“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盖人参补气,羊肉补形,形气者,有无之象也。”仲景以人参补血者,盖血不自生,须得阳气之药乃生。阳生则阴长,血乃旺,心血足神自安,故又有安神之功。甘能补气健脾,温可祛脏腑之寒,故属虚寒之症者用之最益。
【传说故事】在旧社会,人参是山区人民的精神寄托。长白山区,千百年来流传着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传说它可以变成人参娃娃;可以变成棒槌姑娘;还可以变成白胡子老爷。有时变成小毛驴为人进山采参带路;有时却把坏人领进深山绝谷,冻死饿死。总之,它是穷苦人的救命草,正所谓:“家住长白本姓参,草中之王救命根”。这里选编几个以飨读者。
1.相传人参本是天宫的长寿花根,善良的龙王三公主,冒险救出上天偷参的紫貂,并私自下凡播散长寿花,王母娘娘大怒,命太上老君将她擒获,多亏观世音菩萨讲情,死罪虽免,天条难容,终于被贬人间变成了梅花鹿。从此,“人参、貂皮、鹿茸角”就成了东北“三宝”。
2.旧社会进山挖参叫放山,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劳动,民间逐渐形成了一种挖参行业,有很多严格的山规。进山后,要先拜山神爷--老把头。据传说很早以前,山东莱阳有个姓孙的老人,来到长白山挖参,迷路死在山里,临死前他咬破手指在石壁上写了一首顺口溜:“家住莱阳本姓孙,翻江过海来挖参,三天吃个拉拉蛄,你说伤心不伤心,如若有人把参找,顺着蛄河往上寻。”后人尊称他为老把头,也就是采参的祖师爷。由于采参人翻山越岭,风餐露宿,时常有迷路饿死或被野兽所伤的危险,为图吉利,进得山来要先祷告祖师爷保佑一路平安。
3.《图经本草》记载着这样一个试验人参真假的故事:“使二人同走,一含人参,一空口,各走奔三五里许,其不含人参者,必大喘;含者气息自如。”足见其功参天地。
4.唐候,晋县虞乡人,从师道清观,资性笃实,人称憨子。师令汲水,与一异童每游戏,常被师笞,候以实告师,师尾随其后观看,什么也没见到。责罚候愈甚,又告师,师远视,方得其实。师授以铁针、红线令簪童头顶间,如命,童痛归入葡萄架下,掘地获人参如童大。师烹于釜中,下山去访友,候闻有异香满屋,候偷食至尽,叶及余液以饲犬。师归恐责,急忙逃向西南崖,步迹长约五六尺许,至今犹存。师追回问所余,曰:“饲犬矣”。师欲宰犬求汁以自食用,候与犬竟飞去。以言人参之功如此也。
阅读:1
腿、脚养生妙法,通畅周身气血
小结:足浴足疗轻图典
1、赤脚走 土地是最好的按摩师
赤脚走路,可刺激末梢神经兴奋,促进植物神经及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运行和调节功能。脚部血液循环的好坏与全身血液循环密切相关。赤脚走路能使足底肌肉、经络韧带及神经末梢与地面的沙土、草地以及不平整的卵石面接触、摩擦,进而通过神经传输刺激内脏器官及大脑皮质,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赤脚走路还有利于足部汗液的分泌和蒸发,防止脚气。人体积存过多的静电对健康有害,经常赤脚走路能使多余的电以脚为导体得到释放,对人体有益。
2、金鸡独立 平衡阴阳的好方法
中医认为,身体患病主要是阴阳失调、阴虚阳亢,导致五脏六腑失调引起的。而金鸡独立站法则可以很好地引血下行,引气归元,将气血收于肝经的太冲穴、肾经的涌泉穴和脾经的太白穴,从而有效地调节身体的平衡,进而使肝、脾、肾等脏器功能都得到快速增强。
3、爬楼梯 强壮腿部肌肉、关节
经常进行爬楼梯锻炼,可以增强人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骨骼肌肉系统的功能。
在爬楼梯过程中,由于腰背部和下肢不停地活动,使得这些部位的肌肉和韧带的力量得到增强,关节功能得到改善,从而保持了关节的灵活性。
爬楼梯锻炼时,随着呼吸的加快,肌肉有节奏地收缩和放松,能加速血液循环,促进人体能量代谢,增加心肌的氧供应量,增强心肺功能。
阅读:5
木棉花《生草药性备要》
小结:本草名释与传说故事
【别名】木棉(杨孚《异物志》),古贝《南州异物志》,斑枝花《汪右丞集》,攀枝花《纲目》,琼枝《梧浔杂佩》,英雄树。
【基原】为木棉科植物木棉的花。
【正名释义】本品乃高大之木,结实大如拳,实中有白棉,故名。
【别名释义】《纲目》云:“木棉有二种:似木者名古贝,似草者名古终。或作吉贝者,乃古贝之讹也。”时珍所说木棉似草者,乃指锦葵科棉属植物,之所以称木棉者,乃均有实中之棉。其枝似桐,有斑点,故谓之斑枝花,后又讹为攀枝花。
【推演性能】木棉花,花甚厚,革质而脆,味甘性凉而气厚,其色外黄而内红,有清热利湿,解毒止血之功。治泄泻,痢疾,血崩,疮毒,金创出血。
【传说故事】1.关于木棉在海南有个动人的传说。从前五指山有个英雄,叫吉贝。他多次率领黎族人民抗御外敌,后因叛徒出卖,被敌人围困在大山上。他身中数箭,屹立山巅,身躯化为一株木棉树,箭翎变为树枝。后人为纪念他,遂称木棉为英雄树。
2.相传宋代文学大师苏东坡被贬谪海南儋州(即今儋县),黎族人曾赠给他吉贝布衣,抵御风寒,这使他万分感激,赋诗回赠道:“遗我吉贝布,海风今夕寒。”
阅读:0
木瓜《雷公炮炙论》
小结:本草名释与传说故事
【别 名】楙《尔雅》、木瓜实《别录》、铁脚犁《清异录》。
【基原】为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的果实。
【正名释义】本品实如小瓜,坚硬如木故名。
【别名释义】《尔雅》云:“楙,木瓜”。郭璞注云:“木实如小瓜,酢而可食。”则木瓜之名,取此义也。或云:木瓜味酸,得木之正气故名。楙,从林从予,谐声也。《清异录》云:“木瓜性益下部,若脚膝筋骨有疾者,必用焉”,故《方言》号为铁脚犁。《埤雅》:“谚曰梨百损一益,楙百益一损。投人之道,宜有以益之,而报人则欲坚久。故《诗经》日: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据(美玉)。”
【推演性能】木瓜味酸,得木之正气,东方之性,入肝经,故可疏肝解郁,肝气和脾土自旺。色红人血,具理血通经之功。其味酸涩而性温,属收敛之品,故去湿舒筋,以治湿痹、吐泻转筋、脚气诸症。
【传说故事】据《诗经》记载,木瓜与齐桓公还有一段美好的传说。在春秋五霸之际,群雄混战,相互争霸,弱肉强食。时卫国与狄国相战,大败而归,沿通粮河道而逃,被齐桓公相救。且封之以地,赠之以车马器服等物。卫国人十分感激,欲厚报之而不能,于是作歌曰:“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非报也,永以为好也。从此齐卫两国永结盟好,齐桓公之美名也就相传于世,千古流芳。正如《诗经》所言:“木瓜,美齐桓公也。”
阅读:0
木芙蓉花《纲目》
小结:本草名释与传说故事
【别 名】芙蓉花《清异录》,地芙蓉花《本草图经》, 拒霜花《益部方物略记》,七星花《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水芙蓉、霜降花《福建中草药》。植物名:木莲《汇醴陵集》,桦木、桦皮树《纲目》,醉酒芙蓉《生草药性备要》,大叶芙蓉,胡勇花。
【基 原】为锦葵科植物木芙蓉的花。
【正名释义】《花史》云:芙蓉有两种,出于水者谓之草芙蓉,出于陆者谓之木芙蓉,又名木莲。因其花艳如荷花故名。
【别名释义】木芙蓉多为灌木,叶互生,大如桐,有人呼为大叶芙蓉,冬凋夏茂。花类牡丹、荷花,最耐寒而不落,早晨开花时为白色或粉红色,至下午则变为深红色。单生于枝端,经风吹拂,摇摆不定,犹如醉仙姑,俗呼醉酒芙蓉。《纲目》曰:“八九月始开,故名拒霜。”又称霜降花,均为花开于冬而耐寒之意也。俗呼为桦皮树。相如赋谓之华木。注云:皮可为索也。苏东坡诗云:“唤作拒霜犹未称,看来却是最宜霜。”
【推演性能】时珍曰:“芙蓉花并叶,气平而不寒不热,味微辛而性滑涎粘,其治痈肿之功,殊有神效。近时疡医秘其名为清凉膏、清露散、铁箍散,皆此物也。”其花由白变红而入血,凉血。木芙蓉为落叶灌木,插条即生,况木乃东方之位,入肝经有生发之性,主恶疮者,可活其血,排其脓,生新肌也。热清、血活,毒自解、痈肿自消。
【传说故事】相传五代十国时代,民间有个名叫胡勇的鳏夫喜欢喝酒,常助人为乐,一个伏天的傍晚,胡勇酒罢回家,路上闻落水小孩的呼救声,便毫不犹豫跳进河里去救。小孩被救了出来,胡勇却溺水而死。不久,在胡勇死的河岸上长出一株木芙蓉,在开时还露出绯红的醉脸,所以,后人把木芙蓉称为“胡勇花”。《成都志》记载:孟后主于成都城上遍种芙蓉,每到秋天,芙蓉花开,四十里如锦乡,高下相照,十分好看,故后人称成都为锦城,也叫蓉城,简称“蓉”。
阅读:3
化橘红《识药辨微》
小结:本草名释与传说故事
【别 名】化皮《岭南杂记》,化州橘红《岭南随笔》,化州陈皮《本草从新》,柚皮橘红《中药志》,毛化《广西中药志》,化州柚,又名化州仙橘《岭南杂记》。
【基 原】为芸香科植物化州柚或柚未成熟果实的外层皮。
【正名释义】本品为橘红之产于广东旧化州境者,故名。
【别名释义】化皮,简称也,药用其果皮。果圆形略扁,幼果密被白色绒毛,俗呼为“毛化”。《百草镜》云:“广东高州府化州出陈皮,去白者名橘红,今亦罕得。”其实化州橘红与陈皮,气味形色相似,故有人又称为化州陈皮。按《岭南杂记》云:“化州仙橘,相传仙人罗辨种橘于石龙之腹,至今犹存,唯此一株,以苏泽堂者为最,清风楼次之,红树又次之。其实非橘,皮厚肉酸,不中食。”化州橘红当时非常名贵,其皮厚为五片七片,不可成双,每片真者可值一金。每年所结,均例具文报明上台大人,届期督抚差亲随跟同采摘批制。
【推演性能】按《本草乘雅半偈》云:“橘柚专精者实,实复专精者皮,皮布细窍,宛如人肤,即脉络、肉理、筋膜、子核,各有属焉”。“故橘柚力能转入为升,转升为出,即转合为开也。种种形证,悉从入从合,致胸中瘕热,水谷失宣,神明不通,气逆及气臭耳。下气者,出已而降,玉衡机转之妙用也。”其果以橘而色黄,人脾经,味酸可健胃消食,质润气香,则理气化痰,醒脾醒酒,润肺以止咳也。
【传说故事】按梁绍壬《岭南杂记》相传:化州橘红树,为仙人罗辨种于石龙腹上,共九株,各相去数步,以近龙井略偏一株为最,井在署大堂左廊下,龙口相近者次之,城以外则臭味殊。又有传说在近龙井下有礞石,礞石能化痰,橘树得礞石之气故化痰之力更胜。故梁氏家藏《苏泽堂化州橘皮》著有橘红歌曰:“右龙灵异不可测,首向青霄尾潜泽,有时声吼洪如鹅,有时喷沙白似雪,鸣或宰相应期生,鸣或科甲蝉联翼。由来州牧履其常,唯恐怪奇骇愚俗,亭碑鼓吹镇其头,眚镬累石填其穴,天生灵异无可凭,离奇屈曲化为橘。橘之为性温且平,能愈伤寒兼积食,消痰止嗽功更奇,谁先辨此真龙脉,价值黄金不易求,寄语人间休浪掷。”
阅读:3
五加皮《本经》
小结:本草名释与传说故事
【别 名】五加《本经》,豺漆《本经》,文章草《巴蜀异物志》,五花《雷公炮炙论》,豺节《别录》,木骨、追风使、刺通《本草图经》,白刺《纲目》,茨五甲《草本便方》,白艻树、五叶路刺、细柱五加、老虎獠、五花眉、水面油、白芦刺、五加花、鸡脚风、刺五加。植物名:南五加皮《科学的民间药草》。
【基 原】为五加科植物五加或无梗五加、刺五加、糙叶五加、轮伞五加等的根皮。
【正名释义】本品以五叶交加者良,入药系其根皮,故名。
【别名释义】《本草乘雅半偈》云五加皮“茎类藤葛,高六七尺或丈余,枝茎交加,间有刺,因名白刺”。“四月花白子青,六月子转黑,得霜则红紫相间,文彩陆离,因名文章草。十月采根,皮黄黑,肉白色,内骨坚劲,因名木骨。”《本经》为豺漆,《别录》一名豺节,按陆佃《碑雅》云:“俗云瘦如豺。豺,柴也。豺体细瘦,故谓之豺棘。”五加根若荆根,坚如柴,硬如木骨。漆者,黑色也,其根皮色黑故名。俗名追风使,以渍酒疗风也。其树分雌雄,雄者三花,雌者五花。苏颂为阳人使阴,阴人使阳,剥皮阴干。余诸名乃由刺、叶之形而名也。
【推演性能】具刺者,性多温,况五加根坚如骨,味辛疗风湿,以坚筋骨。辛散可活血祛瘀,温通中阳。湿去则骨壮,风去则筋强,共奏祛风湿、壮筋骨、活血去瘀之功。《本草经疏》云:“肝肾居下而主筋骨,故风寒湿之邪多自二经先受,此药辛能散风、温能除寒、苦能燥湿,二脏得其气而诸证悉瘳矣。”
【传说故事】五加皮也是道家服食之品,煮根茎酿酒饮用,最为益人,且补精强志。相传“斗酒诗百篇”的诗仙李白,饮用的就是五加皮煮的酒。还留下了煮酒之法:用五加皮、地榆各一斤,袋盛,人无灰好酒二斗中,大坛封固,置大锅内,文武火煮之。取出火毒,以渣晒干为丸。每旦服五十丸,药酒送下,临卧再服,添精补髓,功难尽述。民间赞云:“文章作酒,能成其味,以金买草,不言其贵。”古代人们把能善诗文作为学识才华的标志,因此,人们就用五加皮等补益的方法作为增加智力的手段,故五加皮又称为“文章草”。
阅读:1
五倍子《本草拾遗》
小结:本草名释与传说故事
【别 名】文蛤、百虫仓《开宝本草》,木附子《现代实用中药》,稖子、百药煎。
【基 原】为漆树科漆树属植物盐肤木、青麸杨或红麸杨等的叶或叶柄因受五倍子蚜虫的刺伤而生成的囊状虫瘿。
【正名释义】五倍当作五備,后人讹为五倍。《玉篇》云:“木名,出蜀。八月中吐穗如盐状,可食,味酸美也”。《管子地员篇》云:“高陵土山命曰县泉,其地不干,其木乃糒”。
[别名释义]时珍曰:“其形似海中文蛤,故亦同名。百虫仓,会意也”。盐肤木果实为扁圆形之核果,成熟则呈淡紫色,外被白粉,其味咸,村童因呼为咸果,其五倍子一名盐夫子也,因其子实体外面生有白粉一层,有咸味故名。亦有略去盐字,但称夫子者。木附子之名,盖因子依附木而生也。百药煎,隐名也。
【推演性能】五倍子乃虫食其津液结成者,故所主治与盐麸子及木叶同功,其味酸咸而极涩,能收能敛,止血、敛肺、涩肠功著;其气寒,能散热毒疮肿。
【传说故事】相传在日本有尚湟齿之习俗,即以五倍子与铁浆相合,将牙齿染黑。男女并重玄服,自臣僚至妇人,不论贵贱,皆崇湟齿仪式,各自染黑其齿,妇人嫁者,必湟齿以别之。自明治元年始,稍许通融。六年,下令废止,此风遂息。
阅读:1
阿魏《唐本草》
小结:【别名】熏渠《唐本草》,魏去疾(侯宁极《药谱》),阿虞、形虞《西阳杂俎》,哈昔呢《纲目》,五彩魏《中药志》,臭阿魏《新疆中草药手册》。
【基原】为伞形科植物阿魏、新疆阿魏、阜康阿魏的树脂。
【正名释义】时珍曰:夷人自称曰阿,此物极臭,阿之所畏,故名。
【别名释义】波斯国呼为阿虞,天竺国呼形虞,蒙古人谓之哈昔呢,皆译音。阿魏,商品多数由球粒凝聚而成大小不等的块状,外表暗黄色或黑棕色,贮藏日久,则变为红棕色,或红棕色交错,五彩纷呈,故称为五彩阿魏。因其具有强烈而持久的大蒜样臭气,俗称臭阿魏,民间常用此熏房以辟瘟瘴邪气,人们称为熏渠。
【推演性能】阿魏,具强烈蒜臭,其气臭烈异常,故善杀诸虫,辟一切禽兽鱼龟腥荤诸毒及恶气。辛则走而不守,温则通而能行,故具消积、杀虫、除秽恶之功。治痞块,虫积,肉积,心腹冷痛,疟疾,痢疾。
【传说故事】相传魏武帝曹操忙于国事,思虑过度,不思饮食,头痛难忍,经诸多御医医治均不见效,被杀者很多。后又请来一医,认为武帝之病乃思虑过度所致,须转其思念方可治之。于是,它用阿魏一味药,吩咐务必时常嗅之不可间断,半月即愈。后人谓之“魏去疾”之名。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