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亲者当知医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谓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谓不孝。
涌泉
小结:【穴名来源】涌,涌出;泉,水泉。水上出为涌泉。穴居足心陷中,经气自下而上,如涌出之水泉。
【精准定位】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处。
【功能】滋阴益肾,平肝息风、醒脑开窍。
【主治】头痛,头晕,咽喉肿痛,难产,下肢瘫痪。
【自我保健】指压按摩:用拇指或食指指腹按揉涌泉,以局部胀痛或扩散至整个足底部为佳。灸法:艾条灸5~10分钟。
阅读:5.2K
实热月经先期推拿法
小结:本推拿疗法一般适用于:烦躁易怒、经血夹块、经质黏稠、口苦、面色红、小便短赤、月经先期、便干、经多、经色红紫、脉浮数、脉弦数、舌质红、苔薄黄、小腹胀痛、实热月经先期。
阅读:5.2K
肺热津伤痿证推拿法
小结:本推拿疗法一般适用于:大便秘结、发热、尿痛、皮肤干燥、痰少、小便短赤、小便灼热、心烦、咽干、急暴、口渴、脉细数、呛咳、舌质红、苔黄、无力、咽喉不利、肺热津伤痿证。
阅读:5.2K
王执中反胃针灸方·第一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反胃、呕食、饮食不消。
阅读:5.2K
普济身寒痹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寒痹、脚挛急、膝痛、足冷。
阅读:5.2K
李学川腰痛针灸方·第三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腰痛、俯仰不利、腰背强直。
阅读:5.2K
大成颈项核肿痛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颈淋巴结肿。
阅读:5.2K
曲鬓
小结:本穴位用于治疗:口噤、目赤肿痛、腮肿、头痛、眩晕、牙痛、面部病证、脑病、脑血管病、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神经性头痛、五官病证、血管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
来源: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阅读:5.2K
杨敬斋咳嗽久不愈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咳嗽、久病、风寒、久咳。
阅读:5.2K
薛己疮疡针灸方·第一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疮疡、臂痈、疮陷、创口不合、漫肿、脓稀。
阅读:5.2K
王执中乳肿针灸方·第一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乳房肿、乳房红肿、乳房肿痛。
阅读:5.2K
暖肝散寒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巅顶痛、畏寒、阴囊痛、会阴坠痛、脉沉紧、脉弦紧、少腹冷痛、舌质淡、苔白、苔润、外阴坠胀、喜温、阴囊萎缩、遇冷加重、肢冷、暖肝散寒、疝气。
各家论述:足厥阴肝经循下肢内侧上行,绕阴器,循少腹,交会于中极、关元。经胁肋至颠顶。寒性收引凝滞,寒袭肝经,则阳气被遏,气血运行不畅,经脉挛急,不通则痛,故见少腹冷痛,牵引睾丸坠胀冷痛,或见胁肋、颠顶冷痛;寒为阴邪,阻遏阳气,阳气不布则见形寒肢冷;寒则气血凝滞,故疼痛遇寒加剧,而得热痛减。余症均为寒盛之象。大敦、太冲:两穴同属肝经,大敦为治疝之常用穴。取之以疏肝理气,散寒止痛。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灸之可培补元阳、温经散寒。合谷、三阴交: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合谷穴属阳明大肠经,善调气血。三阴交为足三阴之交会穴,和血调阴,两穴配伍,则通调气血之功著。
阅读:5.2K
祛风湿针灸方·第一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祛风、湿、风湿、风湿相搏、便结、脉浮虚、身痛、小便自利、转侧不利。
阅读:5.2K
上髎
小结:【穴名来源】上,上下之上;髎,骨隙。本穴适对第一骶后孔。
【精准定位】在骶区,正对第1骶后孔中。
【功能】补益下焦,清热利湿。
【主治】月经不调,带下,遗精,阳痿,阴挺,腰膝酸软。
【自我保健】指压按摩:用指腹揉压上髎,每次3~5分钟。灸法:艾条灸5~10分钟。
阅读:5.2K
王执中胸痹针灸方·第二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胸痹、脾痛。
阅读:5.2K
石门
小结:【穴名来源】石,岩石;门。门户。石有坚实之意,本穴能治下腹硬块之石积病,并有绝孕之说。
【精准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上。
【功能】健脾益肾,清利下焦。
【主治】腹痛,小便不利,遗精,阳痿,白带异常。
【自我保健】指压按摩:对女性来说,石门不宜按压,可用热毛巾热敷。灸法:艾条灸10~20分钟。
阅读:5.2K
痄腮针灸方·第二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阅读:5.2K
肖福庵心中悸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心悸、惊悸、言语错乱。
阅读:5.2K
杨元德治乳痈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乳痈、急性乳腺炎。
阅读:5.2K
偏历
小结:【穴名来源】偏,偏离;历,行经。手阳明大肠经从这里分出络脉偏行肺经。
【精准定位】在前臂,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功能】清热利尿,通经活络。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鸣,齿痛,咽喉肿痛。
【自我保健】指压按摩:用拇指指腹揉按偏历,每次1~3分钟,以局部酸胀为佳。灸法:艾条灸5~10分钟。
阅读:5.2K
阳明蓄血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阳明蓄血、瘀滞、便结、大便色黑、健忘。
阅读:5.2K
大全疟疾先热后寒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疟疾、寒热往来、往来寒热。
阅读:5.2K
肩周炎针灸方·第四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肩周炎、臂痛、肌肉萎缩、肩不举、肩痛、屈伸不利、上肢痛、腕痛、肘痛。
阅读:5.2K
李学川厥证针灸方·第二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厥证、头冷痛。
阅读:5.2K
养心安神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潮红、盗汗、健忘、颧红、失眠、手足心热、萎黄、午后潮热、心烦、心神不宁、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口唇色淡、脉细弱、脉细数、面色淡白、舌津少、舌质淡、舌质红、苔薄黄、苔无、养心安神、心悸。
各家论述:阴血不足,心失所养,故见心悸,失眠,健忘,心神不宁;正常皮肤为黄白色,血虚则色淡,失却荣养则唇舌淡而面色淡白或萎黄。阴虚则热,故心烦,手足心热,午后潮热,盗汗,两颧妆红,舌红少津,无苔。脉细弱为血虚不充脉道之征。脉细数为阴虚化热之征。心俞:心之背俞穴,属阳,取之乃寓“从阳到阴”之意。神门:心经原穴,《灵枢》谓:“五脏有疾也,当取之十二原。”以之养心安神。三阴交:穴属脾经,足太阴上通于心。且本穴为足三阴交会穴,其穴性为精血之穴,取其滋阴养血之功。足三里:属胃经,经别上通于心,补后天生化气血,以养心血。
阅读:5.2K
外陵
小结:本穴位用于治疗:腹痛、疝气、痛经。
来源:当腹直肌及其鞘处;布有第10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10、11肋间神经分支;深部为小肠。
阅读:5.2K
小儿痿痹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麻木、手足细、痿痹。
各家论述:《针灸甲乙经》:“痿痹,身体不仁,手足偏小,先取京骨,后取中封、绝骨。”本病多由于感受风、湿、热邪引起。风热袭肺,肺热叶焦,津液失于布散,筋脉失养;或湿热蕴蒸阳明,宗筋弛缓;或病久不愈,精血亏损,则出现筋软骨萎,筋肉萎缩,弛纵不收。京骨:为足太阳之原穴,据《灵枢·经脉》:“足太阳主筋所生病。”可治“髀不可以屈”“小指不用”等病证;太阳又主表证,所以风热之邪初犯,宜取京骨以疏散之。中封:肝经穴,有养血柔筋之效。绝骨:胆经穴,又名“髓会”,可补益骨髓,髓海得充,则骨有所长,对手足偏小之症有益。
阅读:5.2K
头临泣
小结:【穴名来源】头,头部;临,调治;泣,流泪。穴在头部,可调治流泪等眼病。
【精准定位】在头部,前发际上0.5寸,瞳孔直上。
【功能】清头明目,安神定志。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鼻塞,流鼻涕,中风。
【自我保健】指压按摩:按揉头临泣1~3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好。灸法:艾条灸5~10分钟。
阅读:5.2K
大成四肢厥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四肢厥逆、气逆、阳气虚弱、四肢厥冷。
阅读:5.2K
肖福庵胸膈满闷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胸膈满闷、气短、胸腹满闷。
阅读:5.2K
肖福庵目痛针灸方·第二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目痛、目赤肿痛。
阅读:5.2K
呃逆针灸方·第五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呃逆、膈肌痉挛。
阅读:5.2K
王执中心痛针灸方·第四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心痛、气结、嗳气、反酸。
阅读:5.2K
肖福庵疝气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疝气、水疝、偏坠。
阅读:5.2K
肖福庵腹胀针灸方·第二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腹胀、脾气虚证、脾失健运、食欲不振、脘腹胀满、饮食不消。
阅读:5.2K
肘尖
小结:本穴位用于治疗:胃肠道绞痛、痈疽、肠痈、瘰疬、痈。
来源: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和肘关节动脉网分布。
阅读:5.2K
大全腰背强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腰背强直、俯仰不利。
阅读:5.2K
王国瑞腰痛针灸方·第一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腰痛、闪腰、背强痛、脊强痛。
阅读:5.2K
内经去癃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癃闭、膀胱气滞、肝气郁滞、阴虚火旺、尿淋、尿痛。
阅读:5.2K
千金疟疾针灸方·第七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疟疾、疟证。
阅读:5.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