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肾补脾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便稀、腹胀、久痢、久泻、面色白、舌有齿痕、舌质胖、完谷不化、畏寒、浮肿、脉沉迟、脉无力、舌质淡、苔白滑、脘腹冷痛、五更泻、小便不利、肢冷、温补脾肾、臌胀。
各家论述:肾为水火之宅,内藏元阴元阳,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脾之健运,化生精微,须借助于肾阳的推动,故有“脾阳根于肾阳”之说。肾中精气亦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补养,才能充盈不断。因此,肾与脾是先后天的关系,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病理上相互影响,肾阳虚不能温养脾阳,或脾阳久虚不能充养肾阳,终致脾肾阳气俱伤。脾主运化,肾司二便。脾肾阳虚,运化、司二便的功能失调,水谷不分,故见久泻久痢,寅卯之交,谓之五更,此时阴气极盛,阳气未复,故见“五更泄”。肾阳不足,腰膝失于温养,则腰膝冷痛;无以温化水液,泛溢肌肤,则周身浮肿;若膀胱气化失职,则小便不利。阳虚气机凝滞,则脘腹冷痛。而面色[插图]白,形寒肢冷,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均是阳气不足之征。命门、关元:命门为督脉经穴,居于两肾俞之间,穴名即指具有壮阳补肾,培元固本,强壮腰膝之用。关元属任脉穴,为元阴元阳交关之所,功专培肾固本,补益元气。命门、关元二穴前后对应,配伍运用,以加强温肾培元之力。脾俞:补脾阳,助运化,除水湿。足三里、天枢:足三里胃经合穴、下合穴,有健脾和胃、运化水湿、消积导滞等功。天枢为大肠之募,可调理肠腑,止泻止痢。二穴伍用,健脾理气,和胃理肠。为治疗泄泻的常用配穴。
阅读:8.9K
温肾消肿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便溏、尿少、舌质胖、神疲、水肿、畏寒、腰酸、脉沉迟、脉沉细、面浮、面色晦暗、气促、舌质淡、身肿、四肢困重、苔白、压陷、腰冷痛、腰下尤甚、腰重、温阳消肿、心悸。
各家论述:《针灸甲乙经》:“石水,章门及然谷主之。”本方主治少阴阳衰水气为患。盖水之所制在脾,水之所主在肾。少阴属寒,一则不能化气行水,一则寒水反而侮脾,导致脾肾阳衰,寒水内停。水肿以肾阳虚为主,故欲利水当先温肾。方中然谷为肾经之荥穴,针或灸之可益火祛寒,化气行水,为主穴;水制于脾,故又辅以脾之募穴章门,使人身阳煦而气化,寒水自消。如此配合,则可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水肿之疾自可向愈。
阅读:8.9K
洞泄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滑泄、久痢、久泻、脐腹痛、气滞、食欲不振、遇冷加重、洞泄。
各家论述:《儒门事亲》:“洞泄寒中,俗呼曰休息痢。洞泄,属甲乙风木,可灸气海、水分、三里。”洞泄属寒泄,多因素体脾胃虚寒,不能腐熟水谷,或因久泻久痢,脾胃损伤,邪恋肠腑,传导不利,以致泻痢无度,滑脱不禁;脾虚运化不健,故不思饮食;脾胃虚寒,故脐腹疼痛;治宜温中补虚、涩肠止泻。气海为元气要穴,具有培补元气、总调下焦气机的作用;水分为任脉经穴,有调节气机、分清泌浊、利水湿以健脾胃的功效;足三里是胃经之合土穴,有通肠导滞、健脾益气的作用,与气海配伍并加灸,可温补脾肾,消散阴寒。三穴合用可得温中补虚、调气化滞之功。
阅读:8.9K
髌骨软骨软化症推拿法
小结:本推拿疗法一般适用于:骨擦音、肌肉萎缩、膝痛、压痛、关节积液、活动不利、屈伸不利、疼痛、膝软、下肢无力、髌骨软化症。
来源:1.损伤
损伤是较公认的致病因素,包括直接损伤、间接损伤,外在的应力刺激超越了关节软骨所承受负荷的生理范围,引起关节软骨的“薄壳结构”和“拱形结构”破坏,导致软骨细胞失去保护能力,软骨基质合成减少,造成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
2.髌骨不稳定
高位髌、低位髌、髌骨倾斜、髌骨半脱位或脱位等均可造成髌股关节面上压力增大、应力分布异常,引起关节软骨损伤。
3.髌股压力增高
研究表明,骨内压过高对髌骨软骨软化有较大的影响。
4.生物化学因素
自身免疫缺陷,关节软骨表面丧失阻止抗胶原抗体进入软骨深层组织的能力,而失去保护作用;软骨营养障碍,影响髌软骨正常的生理生化过程,促使软骨变性;关节滑膜受伤后渗透压改变,血浆中的酶增多、活性增强,进而溶解软骨。
5.运动过度
膝关节快速的屈伸运动,增加了髌骨与股骨的摩擦,久之亦可发生慢性劳损,髌骨软骨面受损而发生退行性改变。
6.慢性劳损
慢性劳损可促使髌骨软骨肿胀、侵蚀、龟裂、破碎、脱落,最后与之相对应的股骨髁软骨也发生相同的病理改变,从而形成髌股关节的退行性病变。《素问·宣明五气》曰:“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肝肾亏虚,肾虚不能主骨,肝虚无以养筋,筋骨失养,是本病发生的内在基础。各种急、慢性损伤,使筋络受损,气血瘀滞;或素体亏虚,复感风、寒、湿三邪,气血凝滞,运行不畅,关节得不到濡养,久之则髌骨软骨软化,筋骨失去濡养,发为本病。
阅读:8.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