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促甲状腺激素升高、淋巴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增多、总甲状腺激素升高、便秘、矮小、发育迟缓、乏力、腹胀、鸡胸、脊柱畸形、甲状腺肿、少动、水肿、心动过缓、眼震、智力低下。
病因: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Thyroidhormoneresistancesyndrome, SRTH)也称甲状腺激素不应症或甲状腺激素不敏感综合征(Thyroidhormoneinsensitivitysyndrome, THIS),由 Refetoff在1967年首次报道。本病以家族性发病为多见,也有少数为散发病例,约占1/3.大都在儿童和青少年发病,年龄最小的为新生儿,男女性别均可患病。
临床表现:血清游离 T4(FT4)和游离 T3(FT3)持续升高,同时促甲状腺激素(TSH)正常,病人没有药物、非甲状腺疾病和甲状腺激素转运异常的影响。
阅读:2.9W
三焦经不通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见:三焦经证、不通、上热下寒、滞证、气血不畅、偏头痛、耳鸣、乏力、关节酸痛、过敏、肌酸痛、倦怠、情绪不稳、食欲不振、食欲减退、手足不温、酸痛、头晕、无力、易怒。
病因:三焦经通常包括上焦、中焦以及下焦,每一方面不通所产生的症状有所不同。症状与人体各个经络也有一定关系,上焦病证主要包括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病变;中焦病证主要包括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及手阳明大肠经的病变;下焦病证主要包括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的病变,具体症状需要专业医师进行辨证诊治后方可明晰。
1、上焦不通:患者通常可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微汗、头痛、咳嗽、鼻塞、口渴、舌边尖红等,严重者可有高热、神昏、谵语、舌謇、肢厥、舌质红绛;
2、中焦不通:可表现为身热气粗、面红目赤、腹满便秘、渴欲饮冷、口燥咽干、唇裂舌焦、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苔黄燥或焦黑。还可出现神昏谵语或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胸脘痞闷、泛恶欲呕的症状;
3、下焦不通:患者也可出现身热,但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颧红、口舌干燥、神倦、耳聋、舌红少苔,或见手足蠕动、脉虚、舌绛少苔等。
阅读:2.9W
恐怖症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不安、呆钝、汗出、焦虑、紧张、惊恐、恐惧、面红、情绪不稳、神志异常、震颤。
病因:恐怖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经症。患者对某些特定的对象或处境产生强烈和不必要的恐惧情绪,而且伴有明显的焦虑及自主神经症状,并主动采取回避的方式来解除这种不安。患者明知恐惧情绪不合理、不必要,但却无法控制,以致影响其正常活动。恐惧的对象可以是单一的或多种的,如动物、广场、闭室、登高或社交活动等。本病以青年期与老年期发病者居多,女性更多见。国外报道一般人口中的患病率为6‰(1983),我国各地调查患病率的平均值为0.59‰(1982)。但1969年 Agras的研究报告的患病率为77‰。
阅读:2.9W
甲羟戊酸尿症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白内障、共济失调、脑萎缩、贫血、发育不良、腹泻、肝肿、高热、肌无力、口眼歪斜、呕吐、皮疹、脾肿、行动迟缓。
病因:甲羟戊酸尿症为胆固醇和类异戊二烯生物合成障碍所致,但其最初底物为亮氨酸分解代谢线粒体途径中间产物3-羟-3-甲基戊二酰辅酶 A,故仍归为支链有机酸尿症。在胆固醇生物合成途径的第二步,甲羟戊酸激酶催化甲羟戊酸的5-羟基基团与 ATP磷酸化形成3-R-甲羟戊酸-5-磷酸。本症最显著的生化异常为尿中甲羟戊酸排泄极度增高,正常儿童尿排泄量低于0.3mmol/mole肌酐。重症病人尿甲羟戊酸排泄量为3000-56000mmo L/mole肌酐,或为正常的20000-200000倍。轻型病例尿中排泄量为900-1700mmol,但仍为正常的3000-6000倍。其他支链有机酸尿症多由于分解代谢途径障碍,在急性期尿中代谢产物大量排出同时伴有酸中毒,而甲羟戊酸尿症是由于合成代谢通路障碍,故病人尿中甲羟戊酸排泄量相当稳定。由于缺少终末合成产物对3-羟-3-甲基戊二酰辅酶 A还原酶的反馈抑制,甲羟戊酸产生增加并大量经肾脏排出。重型病人血浆甲羟戊酸水平显著增高,达38-542μ M,而正常水平低于0.04μ M。尽管甲羟戊酸水平1000-13000倍于正常,但其绝对浓度尚不至于引起代谢性酸中毒。本症病例尿中未检出甲羟戊酸以外的其它异常代谢产物,提示其未经进一步代谢而被肾脏迅速清除。
阅读:2.9W
肺热炽盛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见:肺热、炽盛、里实、肺系热、浮数脉、洪数脉、滑数脉、实热、数脉、细数脉、寸洪、肺证、热证、鼻出血、便秘、肺痈、丘疹、哮喘、背热、背痛、鼻干、鼻衄、鼻气热、鼻煽、便干、便结、便溏、不能卧、出血、喘满、喘息、唇干、大便不畅、大便秘结、发热、烦渴、烦躁、干咳、高热、咯痰、咯血、汗出、喉痛、咳嗽、咳痰、咳血、渴喜冷饮、口干、口渴、口渴欲饮、口气热、脉浮数有力、脉数有力、脉有力、面红、目赤、尿赤、尿短、尿黄、脓痰、气喘、气粗、颧红、舌干、舌红、舌津少、舌燥、身热、苔白干、苔黄、苔黄燥、痰稠、痰黄、痰少、痰腥、痰中带血、无痰、小便短赤、小便短黄、心烦、胸闷、胸痛、胸胀、咽干、咽喉干痛、咽喉肿痛、咽痛、肿痛、壮热。
阅读:2.9W
肾证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有:内寒、外寒、沉脉、滑脉、舌胖、肾系失调、肾证、水泛、苔灰、细脉、冬季、太阳寒水、太阴司天、气虚、少徵癸火、寒证、燥证、肾脉、巳亥风木、膀胱、崩漏、便秘、耳病、寒、滑胎、精、恐、泌尿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疾病、肾、肾病、肾经、收引、水病、五迟、五软、牙病、遗精、白发、闭经、便干、便结、便溏、不育、不孕、潮热、齿枯、齿脱、喘促、大便秘结、大便失禁、耳聋、耳鸣、耳鸣耳聋、发黑、发育迟缓、浮肿、浮肿便溏、腐臭、骨蒸劳热、骨质疏松、关节不利、关节拘挛、关节痛、后重、滑泄、活动不利、脊柱变形、脊柱酸痛、记忆减退、健忘、脚膝痛、筋脉挛急、经少、精少、恐惧、口咸、毛发干枯、毛发脱落、毛发稀疏、面黑、面晦暗、尿黄、尿量异常、尿淋、尿频、尿少、尿血、尿浊、脐下悸、气喘、气短、屈伸不利、舌紫、伸欠、呻吟、失眠、水肿、睡眠障碍、听力下降、脱发、畏寒、下肢水肿、下肢痿软、小便不利、小便失禁、小腹痛、泄泻、须发早白、眩晕、牙齿浮松、阳痿、阳痿遗精、腰冷痛、腰酸、腰酸遗精、腰痛、腰膝酸软、腰膝酸痛、遗精早泄、遗尿、月经不调、早泄、掌黑、肢冷、肢痛、足冷。
阅读:2.9W
间皮瘤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间皮、肿瘤、癌胚抗原升高、便秘、腹水、贫血、厌食、低血糖、恶心、发热、乏力、腹包块、腹痛、腹泻、腹胀、腹胀腹痛、呕吐、体重下降、消瘦。
病因:间皮瘤有两种,
1.胸膜间皮瘤是胸膜原发肿瘤,有局限型(多为良性)和弥漫型(都是恶性)之分。其中弥漫型恶性间皮瘤是胸部预后最坏的肿瘤之一。大多数病人在40-70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
2. 腹膜间皮瘤是指原发于腹膜间皮细胞的肿瘤。
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征性,常见的症状和体征有:腹痛、腹水、腹胀及腹部包块等。 腹膜间皮瘤约占所有间皮瘤病例的20%,可发生于2-92岁,平均年龄为54岁,其中约63%的病例在45-64岁之间,儿童患病者罕见。
阅读:2.9W
闭塞性脉管炎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脉管炎、跛行、刺痛、梗阻、肌肉麻木、麻木、畏寒、休息痛、夜痛、足痛。
病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简介英文名称:thromboangitisobliterans慢性周围血管狭窄或闭塞的疾病。又称伯格氏病。多发生于青壮年男性,多有重度嗜烟历史。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间歇性跛行、休息痛及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该病主要侵犯肢体,尤其是下肢的中、小动脉及其伴行的静脉和浅静脉,受累血管呈现血管壁全层的非化脓性炎症,管腔内有血栓形成,管腔呈现进行性狭窄以至完全闭塞,引起肢体缺血而产生疼痛,严重者肢端可发生不易愈合的溃疡及其坏疽。治疗可对症,采用血管扩张药、止痛剂,必要时可进行各种手术治疗。
阅读:2.9W
浊气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有:弦数脉、秽浊、胃痛、嗳腐、嘈杂、大便不爽、恶心、反酸、泛吐酸水、腹痛、腹胀、腹胀腹痛、口干、口苦、呕吐、气憋、舌红、矢气、酸臭、苔厚腻、苔黄、苔浊、头晕、吞酸、脘胀、胃脘灼痛、胸闷、眼花、胀气。
病因:浊气,病因病理学名词。
(1)饮食水谷精微的浓浊部分。
《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2)阴寒之邪。
《灵枢.忧恚无言》:"两泻其血脉,浊气乃辟。"
(3)污浊之气。如呼出的废气,排出的矢气等。
(4)与清阳相对而言的重浊物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5)肠胃中有形的食物残渣。
《灵枢.小针解》:"浊气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
浊气病因病理学名词。
(1)饮食水谷精微的浓浊部分。
《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2)阴寒之邪。
《灵枢.忧恚无言》:"两泻其血脉,浊气乃辟。"
(3)污浊之气。如呼出的废气,排出的矢气等。
(4)与清阳相对而言的重浊物质。
阅读:2.9W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急性、白血病、白细胞减少、白细胞增多、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鼻出血、苍白、复视、感染、贫血、瘫痪、鼻衄、齿衄、抽搐、出血、耳鸣、发热、乏力、肝肿、骨节痛、急性面容、淋巴结肿、目突、脾肿、气促、失明、食欲减退、牙龈出血、眼底出血。
病因: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cutemyeloidleukemia, AML)是髓系造血干/祖细胞恶性疾病。以骨髓与外周血中原始和幼稚髓性细胞异常增生为主要特征,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和发热、脏器浸润、代谢异常等,多数病例病情急重,预后凶险,如不及时治疗常可危及生命。本病占小儿白血病的30%。在分子生物学改变及化疗反应方面儿童 AML与成人(<50岁)相似。婴幼儿的 AML比成人易发生髓外白血病。
阅读:2.9W
少腹证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有:少腹、下焦、小腹、少腹包块、少腹不温、少腹刺痛、少腹急结、少腹拘急、少腹空坠、少腹冷、少腹冷痛、少腹痛、少腹下坠、少腹隐痛、少腹胀、少腹胀痛、少腹重痛、少腹坠痛、少腹坠胀、少腹灼痛、下腹包块、下腹绞痛、下腹拘挛、下腹空坠、下腹冷痛、下腹痛、下腹隐痛、下腹胀、下腹胀痛、下腹坠痛、下腹坠胀、下腹坠重、下腹灼痛、小腹包块、小腹不适、小腹掣痛、小腹刺痛、小腹拘急、小腹空坠、小腹冷、小腹冷痛、小腹满闷、小腹痛、小腹下坠、小腹隐痛、小腹硬痛、小腹胀、小腹胀痛、小腹坠痛、小腹坠胀、小腹坠重、小腹灼痛。
病因:少腹有两种含义:第一种、是腹的下部,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小腹;第二种、是肚脐下至耻骨联合以上的腹部的两侧。中医所说的少腹拘急,是指自觉下腹部牵引不适,并可伴有小便的异常,或因肾气虚寒、湿浊瘀热结于下焦,常见于西医尿路感染、慢性前列腺疾病以及妇科中的慢性盆腔炎等病变。少腹痛还可见于疝病,痛而喜按为虚证,宜用温补汤,痛而拒按为实证,宜用温气汤进行治疗。
阅读:2.9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