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五邪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内风、内寒、内火、内湿、内燥、偏虚、已病、久病。
病因:1.内风形成:
一是肝阳化风多由情志所伤,肝气郁结,郁久化火而亢逆,或暴怒伤肝,肝气亢逆,或操劳过度,耗伤肝肾之阴,以致阴虚阳亢,水不涵木,浮阳不潜,继而阴不制阳,肝之阳气升动无制,便亢而化风,形成肝风内动。
二是热极生风又称热甚动风,多由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伤及营血,燔灼肝经,筋脉失其柔顺,阳热亢盛,则化而为风,多见于热性病的极期。
三是阴虚风动多因热病后期,阴津耗伤;或久病耗伤,津液及阴气亏虚所致。阴液枯竭,无以濡养筋脉,阴气大伤,失其凉润柔和之能,则变生内风,即虚风内动。
四是血虚生风多由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导致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虚无以荣络,则虚风内动。五是血燥生风多由久病耗血,或年老精亏血少,或长期营养缺乏,生血不足,或瘀血内结,新血生化障碍所致。津枯血少,失润化燥,则肌肤失于濡养,经脉气血失于和调,于是血燥而变生内风。
2.内寒形成:多因先天禀赋不足,阳气素虚,或久病伤阳,或外感寒邪,过食生冷,损伤阳气,累及脾肾,脾肾阳虚,温煦气化失职所致。
3.内湿形成:多因过食肥甘,嗜酒或恣食生冷,内伤脾胃,致使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或素体肥胖,或喜静少动,或情志抑郁,以致气机不利,津液输布障碍,因而水液不化,聚而成湿所致。湿浊内生亦与肾阳虚,温煦气化失职有关。
4.内燥形成:多因久病伤阴耗液;或大汗、大吐、大下,或亡血失精,导致阴亏津少;或温热病变热盛伤阴耗津等所致。
5.内火形成:一是阳气盛化火,即病理性的阳气亢盛,称为"壮火"。又称"气有余便是火"。二是邪郁化火,如外感风、寒、燥、湿等病邪人里,郁结从阳化热化火,或痰饮、瘀血、结石和食积、虫积等郁而化火。三是五志过极化火。四是阴虚火旺,多由津液亏耗,阴气大伤,阴虚阳亢,则虚热、虚火内生。
阅读:2.9W
伤酒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边黄中黑、臌胀、黄疸、恶心、昏睡、脉短滑数、呕吐、食少、头昏、头痛、头晕、胸膈痞闷、饮酒过度、躁动、醉酒。
疾病预后:伤酒,病证名。饮酒过度所致的病证。一名酒伤。见《证治要诀.伤酒》。
《诸病源候论》卷二:"酒性有毒,而复大热,饮之过多,故毒热气渗溢经络,浸溢腑脏,而生诸病也。"证见头晕头痛,胸膈痞塞,恶心呕吐,躁动或昏睡等。治宜利湿化浊以解酒毒,轻者用葛根、葛花、枳椇子、神曲、黄连、白蔻仁,甚者用甘遂、黑牵牛子等药。
《景岳全书.杂证谟》谓饮酒致伤,有三证不可不辨:一以酒湿伤脾,致生痰逆呕吐,胸膈痞塞,饮食减少,宜葛花解酲汤、胃苓汤、五苓散之类主之。一以酒热伤阴,或致发热动血者,宜黄芩芍药汤、清化饮、徙薪饮之类主之。一以酒质伤脏,致生泄泻不已,若气强力壮者,用五苓散、胃苓汤之类除湿止泻;若因湿生寒以泻伤阴致损命门阳气者,胃关煎、五德丸、九炁丹之类。伤酒严重,可成癥积、黄疸、鼓胀。参见酒癖、酒疸、水鼓、伤食、伤饮各条。
阅读:2.9W
浮脉-伤风感冒
小结:脉象:右手寸脉浮紧。可能的健康问题:风寒伤肺,肺气受刺激而导致咳嗽、气喘。
[延伸辨证及确诊]
(1)你是否在秋冬季节在室外受过寒冷的刺激。
(2)你最近是否去过一些寒冷的场所。
(3)十分怕冷;可能发热,但不是很严重。
(4)头痛,全身肌肉痛;鼻塞,流清鼻涕。
(5)咳嗽吐痰,痰色发白;不口渴,或者口渴喜欢喝热水;舌苔薄白。
专家提示注意保暖,饮食宜清淡,多喝白开水,在室内运动和休息,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次。
[特效方葱豉汤]原料葱白30克,淡豆豉9克,生姜3片。做法将上述材料加清水适量,煎煮数沸,滤渣备用。用法每日1剂,不拘时温服。姜糖饮原料生姜20克,红糖10克。做法将生姜切丝,用开水闷泡,5分钟后调入适量红糖即可。用法每日不拘时间次数,热饮即可。
按揉风池穴按揉后颈部风池穴5分钟,然后揉按两侧太阳穴3分钟。
阅读:2.9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