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亲者当知医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谓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谓不孝。
肝郁不孕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不孕、肝郁、弦脉、乳房胀痛、神志异常、胸胁不舒、抑郁、月经不调。
病因:肝气郁结不孕,病名。不孕症型之一。见陆成一《女界须知》。多因妇女平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气血不和,冲任不能相资摄精成孕。
阅读:2.9W
肺气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肺气衰竭、呼吸急促、脉微弱数、舌淡白、舌青紫、息微。
备注:若痰火壅肺,阳明腑实者用加味凉膈煎加减。中成药用生脉注射液静脉推注或滴注。
阅读:2.9W
舌苔满布舌
小结:一般来说,正常的舌苔应该是把舌质露出来的。但是有一种舌苔却把整个舌头给铺满了,一点儿都没把舌质露出来,这在中医上叫舌苔满布,说明人体内水湿很重。
阅读:2.9W
肝肾阴虚干眼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肝肾阴虚、干眼、沉细脉、视力疲劳、唇干、地图舌、多梦、耳鸣、口干、目干、舌红、失眠、视力模糊、视力障碍、睡眠障碍、苔少、苔无、头晕、羞明。
阅读:2.9W
房黄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黄疸、劳房、房室伤、不能卧、乏力、骨痛、梦遗、目赤、目昏、尿赤、尿黄、身黄、身重、神志不安、体虚、头痛、无力、心下痞、腰酸痛。
病因:房黄,病名。三十六黄之一。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房黄者,眼赤身黄,骨髓烦疼,头目昏痛,多饶睡卧,体虚无力,夜多梦泄,神思不安,腰脚酸疼,小便黄赤。"
《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病人身体沉重,状似着热,不得睡卧,小便黄色,眼赤如朱,心下块起,状如痴人。"治用鹿茸散等方。
阅读:2.9W
风热犯头头痛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风热犯头、头痛、浮数脉、舌尖红、恶风、发热、口渴欲饮、面红、目赤、苔黄、头胀、咽喉肿痛。
病因:可由风寒不解郁而化热,或由风挟热邪中于阳络。热为阳邪,其性炎上,风热中于阳络,上扰清窍,故令头痛发胀,遇热加重,甚则头痛如裂;热炽于上则面红目赤;风热犯卫,则发热恶风;舌尖红,苔薄黄皆属风热之象。以头胀痛,遇热加重,痛甚如裂为特点。
阅读:2.9W
骨质疏松症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骨质疏松、血同型半胱氨酸升高、钙缺乏症、骨折、背痛、乏力、骨痛、龟背、呼吸困难、肌无力、畸形、气短、胸闷、胸闷气短、腰痛。
病因:因先天不足,或久病卧床,老年肾虚髓减,绝经等多种原因,致使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所致。
阅读:2.9W
肺肾阴虚声嘶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肺肾阴虚、声嘶、细数脉、潮热、盗汗、干咳、喉痒、口干、舌红、舌津少、痰少、五心烦热、咽喉肿痛、腰膝酸软。
病因:多由肺肾阴亏虚,发声无力所致。
阅读:2.9W
第四脑室占位性眩晕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复视、呕吐、视力模糊、视力障碍、视盘水肿、头痛、眩晕、眼底出血。
病因:第四脑室肿瘤、囊性肿物以及小脑蚓部肿物当突入第四脑室时,影响脑脊液的循环,可引起剧烈的眩晕、呕吐、头痛、视力障碍、复视、眼底视乳头水肿和眼底出血等。第四脑肿瘤可原发于脑室内结构,如脉络乳头状瘤,也可来自脑室系统的室壁组织。
小脑蚓部的主要功能是维持躯体平衡,病变时引起眩晕,站立不稳、醉汉步态,多无眼震。半球病变起的眩晕为多伴有眼震。第四脑室占位病变,部分患者的肿物有一定的活动度。当头位变动时,可突然阻塞脑室出口,引起急性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眩晕,重者可引起意识障碍。这种现象叫 Brun征。
阅读:2.9W
快速性心律失常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心悸、乏力、厥冷、面苍白、头晕、胸闷、胸痛、血压降低、晕厥。
病因:本病可因各种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如房性心动过速、交界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与心房扑动等所诱发,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阅读:2.9W
肝阳上扰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见:肝证、脑证、阳亢、细数脉、弦滑数脉、弦脉、肝证、耳鸣、烦躁、口干、面红、目眩、情绪不稳、舌红、失眠、睡眠障碍、苔薄黄、苔少、头痛、胁痛、易怒。
病因:肝阳上扰是指体内肝肾阴虚,引起上实下虚的症状。
阅读:2.9W
肝郁湿热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见:肝郁、湿热、舌边红、弦滑脉、肝胆湿热、肝证、热证、湿证、郁证、赤白带、带下稠、带下臭、带下多、情绪不稳、少腹胀痛、苔黄、头晕、胁胀、心烦、易怒、阴痒。
阅读:2.9W
肺经蕴热声带小结与息肉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肺经蕴热、声带小结与息肉、滑数脉、结节、喉痛、咳嗽、咳痰、咳吐不利、吭喀、舌红、声嘶、失眠、睡眠障碍、苔黄腻、痰稠、痰黏、心烦、咽干、咽喉干痛。
备注:可加木蝴蝶、天花粉、藏青果。结节明显者,加昆布、海藻、海浮石;结节呈暗红色者,加生地、茜草、桃仁。
阅读:2.9W
脾不统血舌衄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脾不统血、舌衄、细脉、崩漏、便溏、便血、唇淡白、腹胀、腹胀神疲、肌衄、甲淡白、懒言、脉无力、面色无华、皮下出血、气短、气短懒言、舌胖、神疲、食少、食少便溏、苔白、肢倦、自汗。
病因:脾为统血之脏,脾健则血有所统。若其人素体虚弱,忧思郁结,劳倦过度,饮食不节,或过服寒凉,损伤脾胃,脾气虚衰,摄血无权,血从舌溢。
阅读:2.9W
唇色淡白提示贫血或糖尿病
小结:唇色发白,较常见的是贫血;嘴唇发白并且干燥,警惕糖尿病。
阅读:2.9W
大肠湿热壮热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大肠湿热、壮热、滑数脉、濡数脉、腹痛、肛灼、里急后重、苔黄腻、下利脓血。
病因:湿热之邪蕴结于大肠,以热为主所致。湿热内蕴,蒸达于外则壮热不已﹔热邪下迫大肠,则里急欲便;湿阻大肠,气滞热壅则坠胀后重;湿热蕴结大肠则肛门灼热,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肠道气机不利则腹痛;热伤肠中脉络,则下利脓血。
阅读:2.9W
抵当汤证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里阳、血热、血瘀、阳明腑实、瘀热互结、沉涩脉、浮数脉、数脉、阳明病、发狂、腹硬、脉沉结、脉沉涩、脉沉微、少腹胀、舌瘀斑、舌紫、小便自利。
病因:瘀热互结下焦。
阅读:2.9W
肺气虚证鼻渊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鼻渊、肺气虚证、弱脉、鼻甲肿胀、鼻痛、恶风、舌淡白、苔白、涕白、涕臭、涕多、涕浊、头晕、头胀、嗅觉下降、易感、自汗。
阅读:2.9W
冲任寒凝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见:冲脉证、寒凝、任脉证、沉迟脉、沉紧脉、寒证、经迟、经色紫黯、经少、经血夹块、拒按、脉有力、面色发青、舌紫黯、喜温、小腹冷痛。
病因:妇科术语。感受寒邪,或阳气不足,阴寒内生,凝滞于冲任二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影响妇女月经或胎产等的病理变化。
阅读:2.9W
肠黏膜损伤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肠道、损伤、便血、腹痛、腹泻、黏液便、脓血便。
病因:肠粘膜受损多见湿热内蕴,临床表现多为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或者是便秘,常见克隆病,溃疡性结肠炎,感染性结肠炎等疾病。
阅读:2.9W
肝脾失调妊娠腹痛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肝脾不调、妊娠腹痛、唇白、腹肌拘急、腹绞痛、面色无华、头昏、小便不利、肢肿。
病因:妊娠腹痛是由肝脾失调、气郁血滞湿阻所致。肝藏血主疏泄,脾主运化水湿,妊娠时血聚胞宫养胎,肝血相对不足,则肝失调而气郁血滞,木不疏土,脾虚失运则湿生。
阅读:2.9W
气血两虚膝肿痛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气血两虚、膝肿痛、沉细脉、心悸、乏力、面萎黄、舌淡白、舌红、四肢酸软、苔白、头晕、无力。
病因:多发生于它病之后,起病缓慢,并伴有肢体疫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等虚证。就症状而言,肌肉失丰,但未至削脱,尚可行步。
阅读:2.9W
附子泻心汤证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里阳、里阴、上热下寒、沉脉、心证、附子体质、附子证、太阴病、泻心汤证、阳明病、大便不通、额汗、恶寒、汗出、昏厥、冷汗、里急后重、脉微弱、上腹胀痛、苔黄腻、头昏、心烦、心下痞、血压降低、肢冷。
阅读:2.9W
霰粒肿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胞睑、肿块、胞生痰核。
病因:因睑板腺排出管道阻塞和分泌物潴留,最终导致睑板腺慢性炎性肉芽肿。
阅读:2.9W
肝脾毒热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见:毒热、肝脾证、肝胆热、脾胃热、弦数脉、关滑、肝证、脾证、热证、抱轮红赤、白睛混赤、胞睑红赤、发热、黑睛生翳、黑睛星翳、口苦、溃烂、流泪、目涩、目痛、脓疱、舌红、水疱、苔黄、痛痒、头痛、羞明。
阅读:2.9W
气结咽喉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见:喉窍证、气结、弦脉、喉瘖、梅核气、乳蛾、失声、苔薄白、咽不下、咽梗、咽喉不利。
病因:多因情志不遂,肝失条达所致。
阅读:2.9W
胆黄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胆证、黄疸、胆证、黄绿、舌疮、悲泣、唇干、忿怒、昏晕、惊恐、口干、困倦、面黄、面青、气喘、气粗、少眠、头昏、胸闷、易惊、饮食不下。
病因:胆黄,病名。
(1)三十六黄之一。治用黄芩汤。
(2)惊恐胆虚而致的黄疸。
阅读:2.9W
脾虚湿盛小儿湿疹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脾虚湿盛、小儿湿疹、便溏、腹胀、结痂、流黄水、脉濡缓、纳差、皮疹、瘙痒、舌淡白、渗液、水疱、苔白腻、吐乳、指纹淡红。
阅读:2.9W
脾胃气虚腹胀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腹胀、脾胃气虚、弱脉、便溏、懒言、纳差、舌淡白、食少、食少便溏、苔白、肢倦。
阅读:2.9W
骨质增生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白细胞减少、类风湿因子升高、血沉加快、晨僵、骨擦音、骨节肿痛、关节不利、关节肿胀、疼痛、压痛。
病因:由于关节退行性变,以致关节软骨被破坏而引起。
阅读:2.9W
肺阴不足泡性角结膜炎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肺阴不足、泡性角结膜炎、细数脉、眵结、地图舌、干咳、结膜充血、久病、目干、目涩、舌红、苔少、五心烦热。
备注:可酌加黄芩、连翘、夏枯草等清热解毒散结。
阅读:2.9W
内闭外脱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见:闭证、外脱、痰涎壅盛、沉脉、伏脉、微脉、细数脉、弦数脉、闭证、脱证、淡红、惊厥、流行性乙型脑炎、心胸、乙型脑炎、疫毒痢、鼻鼾、闭目、不安、抽搐、大便不通、恶心、二便不通、二便失禁、发绀、烦渴、腹绞痛、腹痛、高热、汗出、汗出如珠、汗多、汗淋、呼吸急促、昏蒙、急暴、角弓反张、厥冷、咳嗽、口干、里急后重、脉沉细弱、脉微无力、脉无力、脉虚数、面白、面苍白、面青灰、面色发白、尿量异常、尿少、呕吐、脐腹痛、气喘、气粗、气少、情绪不稳、撒手、舌淡红、舌干、舌红、身热、神昏、神志不清、神志模糊、四肢抽搐、四肢厥冷、苔黄、苔灰黑、苔燥、头昏、无尿、牙关紧闭、遗尿、躁动、张口、肢冷。
病因:因邪实内闭,正虚欲脱所致。
阅读:2.9W
妊娠腹痛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腹痛、妊娠、有恙。
病因:妊娠腹痛,中医病名。是指妊娠28周前,出现少量阴道流血或下腹疼痛,宫口未开,胎膜未破,妊娠物尚未排出,子宫大小与停经周数相符者,类似西医先兆流产。一般预后良好。若痛久不止,病势日进,也可损伤胎元,甚则发展为堕胎、小产。
阅读:2.9W
灸法治泡性眼炎
小结:侯×玉,女,16岁。双眼球作胀,巩膜红肿充血,并有紫色扁平结节,双侧上下眼睑水肿与眼圈红晕。泡性眼炎症状具备。吹灸大椎,灸感经头顶正中约当前顶穴处分为两支进人双目。待感应完毕,胀痛当即减轻,共3次,全消。
阅读:2.9W
肝脾血瘀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见:肝脾证、血瘀、舌紫黯、细涩脉、肝胆血瘀、脾胃血瘀、肝证、脾证、便黑、不饮、唇紫黯、但漱不咽、腹大、腹露青筋、腹痛、腹胀、腹胀腹痛、红丝赤缕、筋脉怒张、口干、口干不饮、面黑、面晦暗、面色发黑、舌瘀斑、脘腹痞满、胁痛、蟹爪纹、血痣、癥块、肿块、紫斑。
阅读:2.9W
体癣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圆癣、盘状、丘疹、癣、红斑、瘙痒、水疱、脱屑。
病因:由致病性真菌寄生在人体的光滑皮肤上(除手、足、毛发、甲板以及阴股部以外的皮肤)所引起的浅表性皮肤真菌感染,统称为体癣。当致病性真菌侵犯人体表面的角质层后,可引起很轻的炎反应,发生红斑、丘疹、水疱等损害,继之脱屑,常呈环状,故俗称圆癣或钱癣。
阅读:2.9W
白厚苔、胖大舌
小结:舌体胖大,舌色淡红,舌中分布很厚的白苔。多为肝郁痰浊。此舌象患者或伴有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等症状。这种舌象多因饮食不节、不良生活习惯导致脾运化功能失常,痰浊内生,蓄积体内,阻碍气机升降,导致气机失调。应以补气健脾、燥湿化痰为主。
阅读:2.9W
气阴亏竭小儿脓毒性休克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气阴亏竭、小儿脓毒性休克、细数脉、唇干、地图舌、厥冷、口干、脉无力、面苍白、尿量异常、尿少、皮肤干燥、气促、舌绛、神志模糊、苔干、苔少、息微。
备注:若兼见大片瘀斑扩大融合,是气脱血瘀之证,加丹参、赤芍、川芎,并重用人参益气固脱化瘀。
阅读:2.9W
肝胃郁热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见:肝证、胃证、郁热、浮数脉、肝胆热、脾胃热、数脉、弦脉、弦数脉、尖灰根黄、肝证、热证、郁证、便秘、便干、便结、不安、嘈杂、大便秘结、恶寒发热、恶心、烦热、烦躁、反酸、骨酸、结块、口干、口苦、口酸、纳呆、呕恶、呕酸、情绪不稳、乳房肿痛、乳行不畅、舌红、食欲不振、食欲减退、苔黄白、头痛、胃脘灼痛、胁胀、胸闷、易怒、肿痛。
病因:因肝气郁结,胃热内盛所致。
阅读:2.9W
肺卫受邪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见:肺证、卫分证、邪毒、浮脉、肺证、发热、乏力、喉痛、咳嗽、舌淡白、身痛、苔黄白、畏寒。
阅读:2.9W
肝热上扰圆翳内障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肝热上扰、圆翳内障、弦脉、弦数脉、眊眵、便结、口苦、流泪、目涩、目胀、舌红、视力模糊、视力下降、视力障碍、苔黄、头昏、头痛、咽干。
备注:因邪热为患而口苦便结者,去方中性味辛温的羌活;肝热不甚,无口苦便结者,可去方中栀子、大黄;肝热夹风而头昏痛者,可酌加黄芩、桑叶、菊花、蔓荆子、钩藤、刺蒺藜,以助清热平肝、明目退障之功;若口苦咽干甚者,加生地黄、玄参以清热生津。
阅读:2.9W
艾卷灸法
小结:此法自明清以来就很盛行。艾卷有加中药的,有不加中药的,其名称有太乙针、雷火针、药艾卷、念盈药条、纯艾条等。
艾卷灸法手技分两大类:
1.实按温热灸法多用于太乙针和雷火针,用艾条也可以,其法是用棉布或纸张折叠数层如手掌大,放在穴位上,再用两支艾卷点着(不会起火苗),每次用一支,实按穴位上稍停即起,起来再按,可以变换穴位使大面积受热,几次之后艾卷将灭,另换一支,交替按压,垫物将烧焦黄,但不能使烧着起火,反复数次之后,穴位上即出现大面积的温热和红晕现象,热力深入久久不消。此法优点是灸得快、省时间、面积大。
2.悬起温和灸法此为常用法,一般有药无药之艾卷均能使用,比较方便易行。操作技巧:将一两支艾卷点着,术者左手食、中二指放于被灸的穴道两旁,其任务是通过术者的感觉探察热度高低,可以测知患者受热程度,万一落火便于随时扑灭,患者发痒、发热、觉痛时予以揉、搓、按摩。右手持艾卷垂直悬起,照射穴道之上,离皮肤3-4cm,直接照射,使病人觉得温热舒服,直至微有热痛感觉。如果觉得大热时,即可缓慢做上、下、左、右或回旋之移动,使温热连续刺激,每次可灸三至五穴(点),每穴(点)10分钟左右,以30-60分钟为度,过多则易疲劳,少则达不到温热程度。施灸中要注意,艾卷积灰过多时,需离开人体吹去后再灸。病人体位要舒适,方能够耐久。并防止冷风直接吹拂。施灸后患者觉温热舒畅,直达深部,经久不消,停灸多时,尚有余温,才算到家。一般病每日灸一次,急病可灸二三次,连续15-30次为一疗程。灸后要慎起居,节房事。发生口渴可多饮水,此即所谓灸后调养之法。灸后要注意把火焖灭,以防复燃,最好把艾卷着火之一端,插入口径合适之小铁筒或小瓶内,自然就会熄灭,留下焦头,便于下次点燃。此法可以教给病人自己灸,或带回家里灸,这样可以节省人力和时间。此法容易操作,但一般人多不耐心,怕费时间,或认为温热一消,平平淡淡,无甚作用,因此就忽略了。或即便随意灸,也是比划几下,没有真正达到灸的目的,这是对温热灸效力不够了解。所以,医生和病人都应该对这一方法有正确的认识,耐心细致地长期灸下去,多灸常灸,才能达到治病的目的。艾卷灸之适应证:凡是应该施灸的疾病,大都可以用此方法,不受更多的条件限制。
阅读:2.9W
气虚血瘀喜证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气虚血瘀、喜证、独语、懒动、脉弦涩、气短、舌瘀点、舌紫黯、苔白。
病因:多因病程较长,积年累月不愈,心气亏虚,瘀血内阻所致。
阅读:2.9W
肝脾湿热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见:肝脾证、湿热、濡数脉、肝胆湿热、脾胃湿热、肝证、脾证、热证、湿证、大便不畅、恶心、腹胀、渴不欲饮、口干、口苦、口黏、纳呆、尿赤、尿黄、舌红、苔黄腻、胸闷。
病因:因湿热中阻,壅结于肝脾所致。
阅读:2.9W
热毒扰神谵语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热毒扰神、谵语、数脉、汗出、口渴、面红、舌红、神昏、苔黄、壮热。
阅读:2.9W
风湿头痛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风湿、头痛、浮缓脉、濡脉、便溏、纳呆、舌淡白、身重、苔白腻、头重痛、脘闷、小便不利、胸闷、肢体困重。
备注:若见头痛而胀,身热心烦,口渴胸闷,为暑湿外袭,治宜清暑化湿,用黄连香薷饮加减。
阅读:2.9W
腓肠肌痉挛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手足蠕动症、舞蹈病、转筋、抽搐、肌强、肌肉痉挛、肌肉挛急、肌痛、畸形、僵硬、痉挛、剧痛、强直、屈伸不利、小腿挛急、震颤。
病因:总述
腓肠肌痉挛的病因较多,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脊柱退行性病变、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营养不良、年龄增长等多种因素有关。
基本病因
1、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可能引起腓肠肌痉挛,尤其是有心脑血管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家族史的中老年人。
2、脊柱退行性病变
如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疏松症、骨质增生等脊柱病变,会导致脊神经根受压、脊神经根内血流量下降,进而引起腓肠肌痉挛。
3、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
服用抗生素,如阿奇霉素,有可能引发腓肠肌痉挛。
4、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可引起肌肉痉挛,尤其是维生素B1 缺乏时更容易发生腓肠肌痉挛。
5、年龄增长
随着年龄增长,机体自然老化,也会出现腓肠肌痉挛的情况。
6、其他
如寒冷刺激、过度疲劳或剧烈运动、游泳、长时间行走或登山、下肢静脉曲张等。
阅读:2.9W
肺火背热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背热、肺火、数脉、便秘、背痛、咳嗽、咳痰、面红、舌红、苔黄、痰黄、胸胀、咽干。
阅读:2.9W
风邪袭目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见:风邪、眼窍证、侵袭、浮紧脉、浮数脉、风证、充血、目痛、目胀、舌红、视力下降、视力障碍、水肿、苔黄。
病因:常见于外感之后或外感之中。
阅读:2.9W
半月痕紫蓝色提示心脑血管疾病
小结:十指指甲半月痕均为紫蓝色,说明血液循环不畅,供血供氧不足,易引起心脑血管病。
阅读:2.9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