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灸法治疗注意事项
小结:休养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在治疗乙型肝炎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对病人来说应放在首位。因为这种病除暴发型以外,都病程缓慢,迁延难愈,有的人患病多年自己还未察觉,一旦发现,急切不能痊愈,所以要有休息9个月到1年的思想准备。在自己家里生活方便,经济节约,省出一部分药费改善生活,安心休养,既治病又休闲,病情轻时可以读书学习,研究技艺,是难得的机会。
1.休息患此病后自觉疲乏无力,应视病情分轻、中、重三种不同程度,分别为生活自理、轻微活动、半卧床及卧床休息。总之要充分休息,不能劳动。因为卧床能增加肝脏血流量,便于恢复肝功能和肝细胞的修复。
2.营养以少食肥甘油腻,多吃清淡素食为主。营养要充足,宜吃植物性蛋白质、各种蔬菜水果。
3.宜忌情绪要乐观,心情愉快,忌恼怒焦虑、失望悲观,生活要规律,必须坚定意志,树立战胜疾病的精神和信心;切忌饮酒,忌房事,忌妊娠,病毒复制活跃期勿结婚;忌乱用药,多用药会增加肝脏负担,尤其刺激性强的化学药品和价格昂贵的西药;忌乱投医,无恒心,不能坚持,治疗不彻底,容易复发。频繁更换医药,也会贻误病机;忌性急过多过早化验,肝功能恢复较快,乙肝五项抗原消失、抗体出现较慢。一般3-6个月或更长时间才会改变。即便化验还没改变,只要症状、体征不断改善,就是进步向愈的表现,切勿丧失信心,要坚持下去。治疗、休息、营养结合起来,有协同作用,相得益彰,能使人体较快地产生恢复性抗体,使病毒复制标志转阴,自觉症状和阳性体征消失,效果显著,早日康复,疗效巩固。
阅读:2.4W
隔姜灸法
小结:隔姜灸即用姜片作间隔物施灸。生姜辛温无毒,升发宣散,调和营卫,祛寒发表,通经活络,治风邪寒湿。取新鲜姜和艾炷结合起来施灸,既能避免直接灸遗留瘢痕的缺点,又能和生姜发挥协同作用,有相得益彰之效。操作技巧:首先要选择大块新鲜生姜,切成比五分硬币略厚的大片(约一分多厚,太厚不易传热,太薄易烧伤),厚薄要均匀。用针点刺许多孔,以便热力传导。艾炷不宜太大,如蚕豆或黄豆大即可。否则艾炷过大,先燃上部,下边不热,之后接近姜片热力剧增,超过45℃就会发疱。隔姜灸发疱是技术错误。艾炷勿过紧或过松,过紧则燃烧时间长,热度过高;过松则燃烧太快,易脱散掉火星。每点燃一个,尚未燃烧完就在旁边接续一个,使之引燃不必再点火,这样,面积不断扩大,就产生连续不断的温热刺激,热一大片。每次可放2-3个姜片,灸2-3个穴道,灸妥后再换新穴,多则忙不过来。如果灰烬和残艾积累过多,则予以清理,重新上艾炷施灸。在施灸过程中,应不时拿起姜片看看皮肤颜色,移动姜片,因为有些病人局部神经麻痹,知觉迟钝,最易施灸过度,发生水疱。一般每片姜烧过两三壮觉热以后,即应勤动勤看,以局部大片红晕汗湿、病人觉热为度。施灸后宜暂避风吹,或以毛巾覆之轻揉,促使汗孔闭合。如灸"面神经麻痹",则应在灸后1小时内少说话,不喝水,不吃食物,安静休息,以利恢复。隔姜灸的适应证:治呕吐、泻痢、腹痛、肾虚遗精、风寒湿痹、面瘫、麻木酸痛、肢体痿软无力等。尤其对面神经瘫痪更为适宜,疗效优于针法。但宜讲究技巧,每日或间日施灸一次,将瘫痪部位之主要穴道,灸红灸热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阅读:2.4W
如何观耳色诊病
小结:耳背上见到红色的脉络,伴有耳根发凉者多为麻疹先兆。耳部见暗黑色斑点,或有结节状隆起,多见于肿瘤。耳郭上产生白色的糠皮样皮肤脱屑,擦之不易除去,常见于各种皮肤病。耳垂经常潮红,多有如下问题:由于受寒耳垂变为紫红色就会肿胀,甚至发展为溃疡,还容易发生痂皮,这是体内糖过剩的表现,易患糖尿病。耳垂肉厚而宽,色红,身体肥胖者容易患脑出血。耳垂肉薄呈咖啡色,见于肾脏病、糖尿病。耳郭或全耳色白者,提示患贫血、低血压等。耳郭色黑者,见于肾虚,多有重病。耳郭色青,常见于有剧痛症状的患者,亦可见于缺氧等;耳垂青色为房事过多的表现。耳郭色黄者,提示患贫血或黄疸。耳郭色鲜红,主热症,常见于发热患者。若红而痛为肝胆湿热或火毒上蒸,或炎症所致。若耳为暗红色,主血瘀,提示人体有血液循环障碍。耳内暗红色为气滞血瘀的表现,易引起心胸闷痛、肩背及手臂疼痛。
阅读:2.4W
如何观耳型诊病
小结:耳郭上缘低于眼水平线以下,提示先天性肾发育不良,影响骨的发育,此类人易患骨病、肾病及生殖系统疾病。耳郭薄软、无耳垂,提示脏腑功能弱,抵抗力低下,易患病。耳郭萎缩,提示身体虚弱,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或处于大病之后。耳郭焦枯,青筋暴起,常有剧痛,提示肾虚、阴精耗伤,易导致耳鸣。耳轮红肿,为风热、肝阳火盛的表现,易引起咳嗽、鼻塞、头痛等症。耳郭软骨增生在两处以上,可能为癌症的先兆。耳部生出肿块状如樱桃或羊奶,称为"耳痔",提示可能患有实热证,常见于喉咙干痛、腹痛、便秘等。耳轮出现粗糙不平的棘突状结构,常见于腰椎、颈椎骨质增生。耳垂肉薄呈咖啡色,常见于肾病和糖尿病。耳面皮肤血管充盈易见,常见于支气管扩张、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病等。耳郭背部呈陷窝状或皱襞状,如有指甲压痕样的微小畸形,提示先天性神经发育不良,易患精神分裂症。耳垂肉薄,连血管网都看得清者,见于呼吸系统疾病或甲状腺肿患者。
阅读:2.3W
鼻窦炎灸法治疗病案
小结:患者和某,男,17岁,河南辉县一中学生。2009年12月12日初诊。近2年来,时常头晕头痛,流鼻涕,鼻塞,经常感冒,严重影响学习和日常生活,经常烦躁易怒,思想不集中,记忆力减退,面有痤疮,身体消瘦,身高1.78米,体重仅50公斤,大小便尚可。2009年8月,做了鼻息肉全切手术,症状改善不到50天,又发生头晕头痛、鼻塞,服西药抗过敏剂,略有改善。因其在外县上高中,每两周回家一次,休息两天。采用灸法治疗,考虑灸量问题,因两周回家灸一次,间隔时间长,所以决定重灸,取大椎、上星两穴。大椎穴施以麦粒灸,每次灸30分钟左右,大约百壮。上星轻灸5壮。施灸2次,诉施灸时有艾味窜入鼻腔,即感觉鼻腔开始透气,较前大为通畅。以后每两周回家2天,施灸两次,大椎仍灸30分钟,近百壮。共灸10次,历时两个月,没有发生过感冒、流涕、鼻塞、头痛头晕等症状。按:该患者系自己孩子,在外上学,用其他疗法不方便,突发奇想,采用重灸,效果出乎意料。艾灸必须火足气到,气至而有效。近一年内,仅有一次感冒,症状较轻。(谢锡亮学生和宏领经治)
阅读:2.3W
乙型肝炎直接灸法
小结:直接灸法又叫着肤灸、化脓灸或非化脓灸,为了明白准确起见,我们改称为重直接灸和轻直接灸。因为化脓灸一般多不见化脓,只是多灸以后痂下有分泌物而已;非化脓灸,只是在穴位上轻灸1-3壮,不连续使用,皮肤上发黄或起小水疱,多用于配穴或对症取穴,所以称为轻直接灸。
1.取穴少而准一般用主穴2-3穴,4-6个点。取穴姿势必须自然,要充分暴露穴位,应有依靠,这样才能持久、稳妥,坐点则坐灸,卧点则卧灸。胸腹部穴位应仰卧,背部穴位应俯卧,上肢要有依托,下肢应伸直,按分寸取准,然后施灸。
2.艾炷大小直接灸,艾炷如小麦大或稍大点也可,以耐受程度而定,不要扩大疮面,控制在黄豆大小就可以了。
3.施灸壮数一般每个点(穴)灸7-9壮或9-11壮,重病主穴可灸15-20壮,每次总数30-60壮。过多则易疲劳,不要要求速效,徐徐灸之,日久见功。
4.施灸疗程初灸,每日l次,连灸7-10次,以后隔1日、2日1次。对急病重病,每日可灸2-3次,连续10-15天,也可连灸3个月,半年或1年,以实际情况而定。综上所述,要掌握灸法技巧,原则是艾炷由小到大,由轻到重,重病重灸,轻病轻灸,急病连续灸,慢病间隔灸,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阅读:2.3W
隔蒜灸法
小结:隔蒜灸即用蒜作间隔物施灸。大蒜辛温喜散,有消肿化结、拔毒止痛之功。施灸时取独头紫皮大蒜,切一分厚数片,或用蒜数瓣,略捣碎,呈泥状,铺于局部(厚度同前),将艾炷放上施灸。最好放在疮头上,即炎症区之顶点。如果漫肿无头,可贴湿纸,先干者为疮头,此即施灸之中心。艾炷如黄豆大,松紧适度,火力由大而小。灸的程度:不知痛灸到知痛为止,知痛灸到不知痛为度。每日灸1-2次。初发者可消散,化脓者亦可大大加快化脓速度,缩小范围,不但能减轻炎症期、化脓期的痛苦,还能促使早日愈合。隔蒜灸适应证:治阴疽流注,疮色发白、不红不痛、不化脓者,不拘日期,宜多灸之。对疮疔疖毒、乳痈、一切急性炎症,未溃者均可灸之。亦治虫、蛇咬伤和蜂蝎蜇伤,在局部灸之,可以解毒止痛。治瘰疬、疮毒、痈疽、无名肿毒等外科病症有奇效。临床上也有治肺痨者。蒜有刺激性,灸后应用敷料遮盖,防止发疱,摩擦溃烂。
阅读:2.3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