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亲者当知医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谓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谓不孝。
喉肿针灸方·第二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喉肿、阴虚。
阅读:8.0K
廖润鸿伤寒余热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伤寒、余热未尽。
阅读:8.0K
肖福庵脐痛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脐痛、脐腹痛、肿胀。
阅读:8.0K
艇中耳穴
小结:本耳穴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病、腹膜炎、腹水、肝硬化、腮腺炎、胃肠功能紊乱、低热、腹痛、腹胀、脐腹痛、听力下降。
别名:脐周,脐中,后腹膜,前腹膜,腹水,醉点。
阅读:8.0K
醉点耳穴
小结:本耳穴用于治疗:乙醇中毒、腹痛、腹胀、嗜睡、醉酒。
各家论述:本穴性阳,故有醒神行气之功,可用于治疗醉酒、嗜睡、腹胀等症。
阅读:8.0K
琼瑶真人破伤风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破伤风、鼻衄、抽搐、挛急、头痛、腰脚痛。
阅读:8.0K
廖润鸿饮食不下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饮食不下、大便不实、腹鸣、小便黄赤。
阅读:8.0K
姚寅生头痛针灸方·第二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头痛、头晕。
阅读:8.0K
大全伤寒过经无汗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伤寒、无汗。
阅读:8.0K
廖润鸿中风针灸方·第三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中风病、半身不遂、舌謇。
阅读:8.0K
阳明中风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阳明中风、火热上扰、头眩、咽痛。
阅读:8.0K
扁桃体炎针灸方·第二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扁桃体炎、急性扁桃体炎。
阅读:8.0K
叶茶山筋疝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筋疝、阳虚、四肢不收。
阅读:8.0K
天中附院治吞咽困难针灸方·第一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吞咽困难、基底动脉尖综合征、麻痹。
阅读:8.0K
泄泻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泄泻、溏泻。
各家论述:《类经图翼》:“泄泻,胃俞、水分、天枢、神阙。”脾虚致小肠不能泌别清浊,水液并下,而致腹泻。正如《幼幼集成·泄泻证治》所谓:“夫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胃俞:为胃的背俞穴,既有健脾之功,又可收调理肠胃气机的作用,寓“小肠、大肠皆属于胃”之意。水分:渗湿利水,通利小便,以收“利小便所以实大便”之功。天枢:为大肠募穴,该穴可通调肠腑,以利枢机。神阙:灸之温中止泻。
阅读:8.0K
楼全善绕脐痛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脐腹痛、脾胃气虚、气机阻滞。
阅读:8.0K
千金哮喘针灸方·第十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哮喘、咳逆。
阅读:8.0K
阴寒凝滞便秘推拿法
小结:本推拿疗法一般适用于:恶寒、小便清长、大便艰难、腹冷痛、脉沉迟、面色青白、舌质淡、四肢不温、苔白、喜温、腰脊酸冷、阴寒内盛便秘。
阅读:8.0K
上巨虚
小结:本穴位用于治疗:肠鸣、腹痛、腹泻、腹胀、膝痛、下肢痿痹、泄泻、便秘、肠痈、溃疡性结肠炎、痢疾、胃肠病。
来源:在胫骨前肌中;有胫前动、静脉;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深层为腓深神经。
阅读:8.0K
千金瘰疬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瘰疬、寒热。
阅读:8.0K
厥阴病针灸方·第五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厥阴病、浊阴上逆、干呕、头痛、涎沫。
阅读:8.0K
景岳邪崇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不寐、心气虚证、不宁、多梦。
阅读:8.0K
陆氏治类中风针灸方·第一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类中风病、劳心、气虚、上肢病证、水不涵木、痰湿、痰湿上泛、五志。
阅读:8.0K
楼全善侧脚风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足痛、足软。
阅读:8.0K
湿热下注阳痿推拿法
小结:本推拿疗法一般适用于:臊臭、阳痿、阴囊潮湿、余沥不尽、脉濡数、舌质红、苔黄腻、下肢酸重、小便不畅、小便黄赤、湿热下注阳痿。
阅读:8.0K
月经不调推拿法
小结:本推拿疗法一般适用于: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先期、经迟、经乱、经早、月经不调、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盆腔炎、子宫肌瘤。
来源:引起月经不调的原因主要有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病位主要在冲任、胞宫。其发病主要由脏腑、气血、冲任失调,胞宫藏泄失常,从而引起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的异常。其主要病机分述如下:
1.月经先期
多因素体阳盛,嗜食辛辣之品,助阳化热;或情志抑郁,肝郁化火,热扰冲任,迫血妄行;或气虚统摄无权,冲任失调,经血失于制约,而致经行先期。
2.月经后期
多因素体阳虚,寒邪内生,或淋雨涉水,贪食生冷,寒邪搏于冲任,血为寒凝,经行受阻;或肝气不舒,气滞血瘀,胞脉血运不畅;或久病失调,产孕过多,营血亏虚,冲任失养,血海不能按时满溢,而致经行后期。
3.月经先后无定期
因肝郁疏泄失常,气血失调;或肾虚藏泻失司,冲任失调,致血海蓄溢失常,而致月经周期紊乱。
阅读:8.0K
阳辅
小结:本穴位用于治疗:半身不遂、缺盆痛、下肢痿痹、胁痛、胸痛、头身痛、下肢痛、胸胁胀痛、咽喉肿痛、腋下痛、腋肿、眦痛、瘰疬、疟疾、偏头痛、痛证。
来源:在趾长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
阅读:8.0K
王凤仪治厥心痛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厥心痛、冠状动脉硬化症、心脾两虚、心脏病、血瘀痰阻。
阅读:8.0K
浮郄
小结:【穴名来源】浮,顺流;郄,孔隙。本经脉气从股后顺流而下进入穴隙。
【精准定位】在膝后区,腘横纹上1寸,股二头肌腱的内侧缘。
【功能】通经活络,舒筋利节。
【主治】腰、骶、臀、股部疼痛,腘筋挛急,下肢瘫痪。
【自我保健】指压按摩:用指腹点按浮郄,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灸法:艾条灸10~20分钟。
阅读:8.0K
大椎
小结:【穴名来源】大,巨大;椎,椎骨。古称第1胸椎棘突为大椎,穴适在其上方,故称大椎。
【精准定位】在脊柱区,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功能】解表散寒,镇静安神,肃肺调气,清热解毒。
【主治】头项强痛,肩背痛,咳嗽喘急,小儿惊风。
【自我保健】指压按摩:用拇指用力揉按大椎,以局部酸胀为宜。灸法:艾条温灸10~20分钟。
阅读:8.0K
利水渗湿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便溏、腹胀、尿少、水湿内停、水肿、脉濡细、舌质淡、苔白滑、苔白腻、小便不利、胸膈痞满、肢体浮肿、渗湿利水、癃闭。
各家论述:《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脏,主津液。”肾俞为肾之背俞穴,补法加灸,温阳化气,肾气开阖有司,膀胱气化通畅,则水道通调;阴陵泉为脾经合穴,针补加灸,以运脾利湿,导水湿从小便而去,既可实大便之溏泄,又可消肢体之浮肿。两穴相伍以温阳化气利小便。三焦俞为三焦背俞穴,水肿发病原因与三焦气化功能失常有关,《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取三焦俞以通调三焦气机,调节和加强水液的气化。《景岳全书·肿胀》说:“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唯畏土,故其治在脾。”取足太阴经之合穴阴陵泉健脾利湿、培土制水,足三阴经交会穴三阴交调理脾肾、输布津液,二穴共用以助肾主水之功能。
阅读:8.0K
输尿管耳穴
小结:本耳穴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病、胆囊炎、胆石症、尿路感染、尿潴留、偏头痛、前列腺炎、肾结石、肾盂肾炎、输尿管结石、绞痛、尿急、尿频、尿痛、肾绞痛、小便失禁。
各家论述:本穴性质属阴,专于疏利泄水,故有清热利湿,疏利水道的作用。可清利下焦,排石止痛。
阅读:8.0K
姚寅生痢疾针灸方·第一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痢疾、脾肾阳虚、大便夹冻、腹痛、里急后重、下利脓血。
阅读:7.9K
王执中项强针灸方·第二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项强、伤寒、头项强痛、转侧不利。
阅读:8.0K
膏肓
小结:本穴位用于治疗:盗汗、肺虚、肩痛、健忘、咳嗽、气喘、瘦弱、虚劳、肺痨、乳腺炎、虚损、遗精、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
来源:在肩胛骨脊柱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髂肋肌;有第4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及颈横动脉降支;布有第4、5胸神经后支。
阅读:8.0K
普济口舌干苦针灸方·第二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口苦、舌干、肝虚。
阅读:8.0K
普济目翳针灸方·第一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目翳、白翳。
阅读:8.0K
江璀胃脘痛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胃痛、脘痛、泛吐酸水、冷汗、食少、心下痞。
阅读:8.0K
痞满针灸方·第一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痞满、[关浮]、烦热、心下痞。
阅读:8.0K
甲乙癫疾针灸方·第三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癫证、昏仆、狂言。
阅读:8.0K
心悸针灸方·第一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心悸、气虚。
阅读:7.9K
吴亦鼎怔忡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怔忡、不寐、健忘。
阅读:8.0K
肖福庵退热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退热、高热。
阅读:7.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