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亲者当知医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谓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谓不孝。
头痛针灸方·第五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头痛、偏头痛。
阅读:5.6K
琼瑶真人牙痛针灸方·第二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牙痛、风热。
阅读:5.6K
头维
小结:本穴位用于治疗:目瞤、目痛、目眩、呕吐、视力模糊、头痛、心烦、胸闷、眩晕、迎风流泪、面神经麻痹、面瘫、偏头痛、神经性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
来源:在颞肌上缘帽状腱膜中;有颞浅动、静脉的额支;布有耳颞神经的分支及面神经额、颞支。
阅读:5.6K
当阳
小结:本穴位用于治疗:风眩、感冒、急性结膜炎、角膜炎、泪囊炎、目疾、癔病、鼻塞、不知人事、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牙痛。
来源:当阳穴下为皮肤、皮下筋膜、枕额肌腱膜下结缔组织、额骨骨膜。皮肤由眶上神经和滑车神经双重分布。皮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末梢,血管来自额动脉,神经来自额神经的眶上神经和滑车神经的分支。
阅读:5.6K
黄帝明堂灸经小儿龟背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小儿龟背、营养不良。
阅读:5.6K
期门
小结:【穴名来源】期,周期;门,门户。两侧胁肋如敞开之门户。穴在胁肋部,经气运行至此为一周期,故称期门。
【精准定位】在胸部,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功能】平肝潜阳,疏肝健脾。
【主治】胸胁痛,咳嗽气喘,呕吐呃逆,情志抑郁。
【自我保健】指压按摩:用拇指指腹按揉期门,每次3~5分钟。灸法:艾条灸10~20分钟。
阅读:5.6K
陆氏治类中风针灸方·第三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类中风病、肝阳上亢、肾阴虚证。
阅读:5.6K
天宗
小结:【穴名来源】天,上部;宗,尊重,意为人体上部的重要命穴。
【精准定位】在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与肩胛骨下角连线上1/3与2/3交点凹陷中。
【功能】通经活络,理气消肿。
【主治】肩胛痛,肘臂外后侧痛,气喘,乳痈。
【自我保健】指压按摩:用拇指指腹揉按天宗,以局部酸胀为度。灸法:艾条灸5~15分钟。
阅读:5.6K
千金痫证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痫证、不能卧、发狂、心烦。
阅读:5.6K
胞肓
小结:【穴名来源】胞,囊袋,在此主要指膀胱;肓,肓膜。穴齐膀胱俞外侧。
【精准定位】在骶区,横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功能】补肾壮腰,舒筋活络。
【主治】小便不利,腰脊痛,腹胀,肠鸣,便秘。
【自我保健】指压按摩:用按摩捶或手握空拳捶打胞肓,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灸法:艾条灸5~10分钟。
阅读:5.6K
肖福庵胬肉攀睛针灸方·第一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胬肉攀睛。
阅读:5.6K
厥阴病针灸方·第二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厥阴病、[寸沉]、厥阴误下、厥阴中寒、上热下寒、久泻、咳唾脓血、手足厥逆、咽喉不利。
阅读:5.6K
普济腹痛针灸方·第四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腹痛、腹胀、汗出、急暴、肢冷。
阅读:5.6K
太渊
小结:【穴名来源】太,甚大,有旺盛的意思;渊,深潭。穴位局部脉气旺盛如深渊。
【精准定位】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
【功能】止咳化痰,通调血脉,健脾益气。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疼痛,失音,胸闷,心痛。头痛,牙痛,口眼歪斜,手腕疼痛无力,呕吐,遗尿,糖尿病。
【自我保健】指压按摩:用拇指指甲尖掐按太渊,每次1~3分钟。灸法:艾条灸5~10分钟,因靠近桡动脉,不宜瘢痕灸。
阅读:5.6K
王执中臂肘痛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臂痛、肘痛、挛急。
阅读:5.6K
李学川胆疟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胆疟、恶寒、睡眠不安、易惊。
阅读:5.6K
李学川无汗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无汗、伤寒、鼻塞、发热、头痛。
阅读:5.6K
痿证针灸方·第三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痿证、湿热、下肢麻痹。
阅读:5.6K
李学川耳聋针灸方·第三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耳聋、气痞、耳痛。
阅读:5.6K
大成痢疾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痢疾、赤白痢、腹痛、里急后重、下利脓血。
阅读:5.6K
肩峰下滑囊炎推拿法
小结:本推拿疗法一般适用于:包块、骨擦音、肌肉萎缩、肩痛、压痛、活动不利、肿胀、肩峰下滑囊炎。
来源:1.外伤
外力直接作用于三角肌,使其深层的滑囊损伤,导致充血、出血、炎性渗出,造成损伤性滑囊炎;或肩关节频繁举臂用力劳动,使肩峰下滑囊在肱骨上端和喙肩韧带之间反复受到摩擦、挤压、碰撞、嵌夹或牵伸,也可以造成急性或慢性滑囊炎的发作,引起局部充血、渗出、水肿等急性创伤性炎症反应,使囊壁增厚,囊内积液增多,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和肿胀。损伤日久滑液减少,滑膜增厚明显,囊内纤维素渗出引起粘连而影响肩关节的活动功能。同时炎症波及周围组织,从而引起邻近组织的慢性炎症性反应,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2.筋骨退变
40岁以后,滑囊和周围的肌肉、肌腱均可以发生退行性改变,组织弹性减弱,增厚变粗,分泌液减少,加上慢性损伤、邻近组织的退行性改变及炎症的波及,更促使肩峰下滑囊发生慢性损伤性炎症,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中医学认为,肩髃部为手少阳经筋所循,手阳明、手太阴经筋所结。髃节乃八大虚窍之一,诸筋络附其节,筋隙亦多气多血。筋肌筋膜因气血所充营,津液之润泽而滑利。凡磕碰扭挫、慢性劳损,所循经筋受累,筋肌挛急,气滞血瘀,渗液积聚,故肿胀疼痛,久滞不散则筋肌失荣,拘僵牵掣。
阅读:5.6K
琼瑶真人口臭针灸方·第一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口臭、心胃火盛、口气臭。
阅读:5.6K
发际
小结:本穴位用于治疗:腹痛、趾痛、足趾麻木、癫痫、急性胃肠炎、胃病、小儿惊风。
来源:皮肤→跖腱膜→第二蚓状肌(胫侧)→骨间跖侧肌。皮肤由足底内侧神经的趾足底总神经分布。胫侧第二蚓状肌受足底内侧神经支配。
阅读:5.6K
大成咳喘针灸方·第三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咳喘、喘息、行步困难。
阅读:5.6K
景岳臌胀针灸方·第二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臌胀、血臌。
阅读:5.6K
廖润鸿心惕失智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惊惕、智力障碍、智力减退。
阅读:5.6K
陆氏治痛经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痛经、肝气不舒、气郁血瘀。
阅读:5.6K
瘈脉
小结:本穴位用于治疗:耳聋、耳鸣、头痛、偏头痛、神经性耳聋、小儿惊风。
来源:在耳后肌上;有耳后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耳后支。
阅读:5.6K
普济头痛针灸方·第五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头痛、目眩。
阅读:5.6K
上关
小结:本穴位用于治疗:瘛疭、耳聋、耳鸣、口噤、口眼㖞斜、头面痛、牙痛、癫狂、癫痫、耳病、惊痫、面部病证、面神经麻痹、脑病、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神经性耳鸣、聤耳、中耳炎。
来源:在颞肌中;有颧眶动、静脉;布有面神经的颧眶支及三叉神经小分支。
阅读:5.6K
中泉
小结:本穴位用于治疗:肺胀、气痛、胃气上逆、白翳、不能卧、腹痛、手心热、唾血、心痛、胸闷。
别名:池泉,一窝风。
阅读:5.6K
杨楣良治痈肿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痈肿、肩背肿痛、颈肿痛。
阅读:5.6K
大全中风口眼歪斜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中风病、口眼㖞斜。
阅读:5.6K
大全脚转筋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转筋、眼花。
阅读:5.6K
景岳小儿食积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小儿食积、腹大。
阅读:5.6K
大成臌胀针灸方·第一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臌胀、气喘。
阅读:5.6K
太乙
小结:【穴名来源】太,甚大;乙,天干之一。古以中央为太乙,即《河图》里的中宫。脾土居中,喻腹中央为太乙。穴在胃脘下部,约当腹中央。
【精准定位】上腹部,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功能】涤痰开窍、镇惊安神、健脾益气、和胃消食。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肠鸣,食欲不振。
【自我保健】指压按摩:用拇指或掌根按揉太乙,每次1~3分钟,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阅读:5.6K
李学川脚气针灸方·第三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脚气、寒湿。
阅读:5.6K
楼全善中风针灸方·第三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中风病、麻痹、上肢麻木、上肢痛。
阅读:5.6K
少阳病针灸方·第五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少阳病、肠燥津亏、胃燥津亏、阳明病、误下。
阅读:5.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