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亲者当知医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谓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谓不孝。
李学川吐血针灸方·第一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吐血、脏腑积热。
阅读:1.6K
李学川双鹅风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乳蛾、喉闭。
阅读:1.6K
率谷
小结:本穴位用于治疗:巅顶痛、耳鸣、呕吐、头痛、眩晕、急惊风、慢惊风、面神经麻痹、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胃炎、小儿高热惊厥、小儿惊风。
来源:在颞肌中;有颞动、静脉顶支;布有耳颞神经和枕大神经会合支。
阅读:1.6K
曲祖贻治遗尿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遗尿、膀胱蕴热、肾虚、肾虚督空。
阅读:1.6K
叶茶山呕吐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呕吐、脾胃虚寒。
阅读:1.6K
李学川黄疸针灸方·第三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黄疸、汗黄、四肢浮肿。
阅读:1.6K
杜思敬热病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热病、伤寒、胸热。
阅读:1.6K
清胆化痰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多梦、恶心、腹胀、惊悸、口苦、呕吐、失眠、太息、头晕目眩、胁胀、胸闷、不宁、胆怯、烦躁不安、脉弦滑数、脉弦数、舌质红、苔黄腻、脘胀、易惊、清胆化痰宁神。
各家论述:胆为清净之府,主决断,抑郁不舒,则气郁化火,灼津为痰,痰热互结,内扰心胆,致胆气不宁,心神不安,故见胆怯易惊,惊悸不宁,失眠多梦;胆失疏泄,痰阻气机,枢机不利,故胸胁脘腹闷胀,善太息;胆脉络头目,痰热循经上犯,故见头晕目眩;胆热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见恶心呕吐;热迫胆气上溢,则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皆为痰热内郁之征。阳陵泉、侠溪:阳陵泉为胆之下合穴,侠溪为胆经之荥穴。二穴同用,可清泻胆腑之热。太冲、内关:同为厥阴经之穴,太冲善清利肝胆之湿热,内关善宽胸理气,宁心安神。二穴相伍,疏肝清热、除烦安神。中脘、丰隆:中脘为胃之募穴,善调脾胃中焦,丰隆为胃经之络穴,为化痰之要穴,二穴合用,意在理脾胃、化痰浊。
阅读:1.6K
千金胸胁痛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胸痛、胁痛。
阅读:1.6K
灯火灸治小儿腹泻
小结:本艾灸法可用于:小儿腹泻、消化不良。
阅读:1.6K
琼瑶真人惊风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惊风、牙关紧闭。
阅读:1.6K
楼全善肩痛针灸方·第一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肩痛、肩肿。
阅读:1.6K
王执中吐舌针灸方·第一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弄舌、实火、心经实热、阳明经。
阅读:1.6K
无瘢痕灸治颈椎病
小结:本艾灸法可用于:颈椎病、项痹。
阅读:1.6K
彧中
小结:本穴位用于治疗:咳嗽、气喘、食欲不振、痰涎壅盛、胸胁满闷、胸胁胀满、呼吸系统疾病、肋间神经痛、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
来源:在胸大肌中,有肋间外韧带及肋间内肌;有第1肋间动、静脉;布有第1肋间神经前皮支,深部为第1肋间神经,皮下有锁骨上神经前支。
阅读:1.6K
肖福庵肩背酸痛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肩酸、肩痛、背酸痛、肩不举。
阅读:1.6K
姚寅生睫毛入眼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倒睫、风热犯目、风热上攻、结膜炎、流泪、目赤肿痛。
阅读:1.6K
楼全善喘证针灸方·第一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喘病、哮喘。
阅读:1.6K
李学川疮疡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疮疡、疥疮、癣疮、鱼鳞癣、瘙痒、渗液、抓痕。
阅读:1.6K
圣济耳聋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耳聋、邪在少阳、耳鸣耳聋。
阅读:1.6K
大成赤丹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赤丹、小儿赤游丹、高热、哭闹。
阅读:1.6K
导引治唾血候
小结:本导引法可用于:唾血、血证、闪腰、腰扭伤、俯仰不利、唾血。
阅读:1.6K
寒湿泄泻推拿法
小结:本推拿疗法一般适用于:便稀、肠鸣、恶寒、发热、腹痛、水样便、头痛、外感风寒、泄泻、脉浮、脉濡缓、食少、苔白腻、苔薄白、脘闷、肢体酸痛、寒湿泄泻。
阅读:1.6K
头痛1耳穴
小结:本耳穴用于治疗:额窦炎、神经性头痛、额痛、高血压、头痛。
各家论述:本穴性质属平,有偏阴之性,故有通络利窍,解痉镇痛的功能。
阅读:1.6K
清热除黄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饱胀、大便干结、恶心、发黄、肝胆湿热、尿赤、尿黄、尿少、心中懊侬、口渴、脉弦数、尿短、身热、苔黄腻、利黄疸、阳黄。
各家论述:《针灸聚英》:“热病汗不出身黄:至阳,胆俞,阳陵泉,太冲,腕骨,劳宫,阴陵泉。”本方泻胆俞及足少阳下合穴阳陵泉,以泻胆腑之热;配足厥阴原穴太冲,疏肝以助利胆之力;泻足太阴合穴阴陵泉,以清脾经湿热;取手厥阴荥穴劳宫,以清热安神;取督脉至阳配手太阳原穴腕骨,以疏泄太阳而清化在表之湿热,且腕骨和至阳相伍是古人治黄的常用效穴。诸穴合用共起清热化湿、疏肝利胆退黄之效。
阅读:1.6K
吴亦鼎赤白痢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赤白痢、久痢。
阅读:1.6K
聚英伤寒发热食不下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伤寒、发热、食欲不振、身热、头痛。
阅读:1.6K
滋养肾阴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闭经、不育、不孕、盗汗、耳鸣、骨蒸潮热、健忘、口燥咽干、梦遗、尿赤、尿少、颧红、渗液、失眠、消瘦、眩晕、早泄、背酸痛、经少、脉细数、尿短、少精、舌津少、舌质红、苔少、五心烦热、膝酸痛、腰酸痛、滋补肾阴、崩漏、小儿五迟、心悸、早衰。
各家论述:禀赋不足,热病,虚劳久病,房事过度,过服温燥之品,以致肾阴耗伤,肾精亏损。肾主骨生髓充脑,肾阴不足,无以充养骨骼脑髓,致骨弱髓减,脑海不充,而见腰背膝胫酸痛无力,眩晕,健忘;肾为封藏之本,阴平阳秘,则精液藏而精关固,阴虚阳亢,固密失职,精不能藏而早泄;肾阴虚于下,心火亢于上,寐则君火不宁,扰动精室,则为梦遗;水亏火亢,水火失济,以至心肾不交而见心悸、失眠,多梦;女子以血为用。阴亏无以化血,则经血来源不足,所以经来量少,甚至闭经;阴虚则阳亢,虚热灼伤血络,可见崩漏;肾藏精气而主生殖、生长、发育,肾精不足,可以引起男子不育,女子不孕,小儿发育迟缓,筋骨痿软,成人则早衰,发脱齿摇,耳鸣耳聋;骨蒸潮热,五心烦热,颧红盗汗,口燥咽干,尿少短赤,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皆由阴不制阳,虚火内盛所致。肾俞: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针而补之,以滋肾壮水。太溪:肾之原穴,功能补益肾气,滋阴填精,与肾俞相配,共奏补肾滋阴之功。涌泉:穴居足心,如泉水之涌出于下,有滋阴泻火,交通心肾和上承津液的作用。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调补三阴,滋肾补精,引火归元。
阅读:1.6K
徐春甫咳嗽针灸方·第二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咳嗽、肺热、痰多。
阅读:1.6K
刮痧治目赤肿痛
小结:本刮痧法可用于:目赤肿痛。
备注:泻刮督脉百会至印堂段,可疏散热邪,清利头目;角揉攒竹、眉冲、攒竹、鱼腰、丝竹空、太阳,可宣散局部壅滞,疏经通络,消肿止痛;泻刮胆经风池经肩井至肩峰段,可清泻肝胆而明目;泻刮膀胱经第1侧线大杼至膈俞段,可疏散脏腑之热,通经活络而明目。配合谷、曲池、外关清泻阳明热邪;配太冲、侠溪、行间清泻肝胆火热,明目止痛。
阅读:1.6K
太阳病针灸方·第四十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太阳病、太阳蓄血、发狂、小腹胀痛。
阅读:1.6K
口噤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口噤、牙关紧闭。
阅读:1.6K
胃扭转针灸方·第一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胃反、气乱、气虚。
阅读:1.6K
肺平耳穴
小结:本耳穴用于治疗:皮肤瘙痒症、气管炎、哮喘、喘息、咳嗽。
各家论述:本穴性质属平,长于下气,故行宣肺益气,平端止咳之功。可用于治疗咳嗽、喘息和哮喘等症。
阅读:1.6K
二白
小结:本穴位用于治疗:臂痛、胁痛、胸痛、胸胁痛、脱肛、痔、痔疮。
来源:在指浅屈肌、拇长屈肌(桡侧穴)和指深屈肌(尺侧穴)中。穴区浅层有前臂内、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桡动脉干、桡神经浅支(桡侧穴)和正中神经(尺侧穴)经过,并有正中神经肌支和骨间前动脉分布。
阅读:1.6K
圣济瘿气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瘿气、瘿病。
阅读:1.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