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亲者当知医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谓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谓不孝。
甲乙面肿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头面肿、面浮。
阅读:1.8K
大成绕脐痛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脐腹痛、腹肌痿软、腹痛、腹胀、喜按、喜温。
阅读:1.8K
蓄水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蓄水、太阳蓄水。
阅读:1.8K
王执中月经不调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月经不调。
阅读:1.8K
禾髎
小结:本穴位用于治疗:鼻肿痛、耳鸣、口渴、腮肿、头重痛、牙关紧闭。
来源:有颞肌和颞浅动、静脉;布有耳颞神经分支,面神经颞支。
阅读:1.8K
肖福庵脊背反折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角弓反张。
阅读:1.8K
薛己脱疽针灸方·第一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脱疽、红肿、趾痛。
阅读:1.8K
胃耳穴
小结:本耳穴用于治疗:癫痫、肝功能不全、急性胃肠炎、急性胃炎、精神分裂、慢性胃炎、贫血、神经衰弱、十二指肠溃疡、食物中毒、胃肠功能紊乱、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痉挛、胃溃疡、胃扩张、胃胀、消化不良、癔病、多梦、额痛、恶心、呕吐、失眠、牙痛。
各家论述:本穴性平,有偏阴之性,故能行气消食,解毒清热,养血安神。
阅读:1.8K
合阳
小结:本穴位用于治疗:下肢痿痹、月经不调、腰脊强痛、崩漏、腓肠肌痉挛、睾丸炎、前列腺炎、疝气、子宫内膜炎。
来源:在腓肠肌二头之间;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腓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
阅读:1.8K
留罐法治过敏性鼻炎
小结:本拔罐法可用于:过敏性鼻炎。
阅读:1.8K
小儿食积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腹大、食积、小儿食积。
各家论述:《类经图翼》:“小儿食积肚大,胃俞、脾俞、肾俞。”小儿食积肚大是疳积的主要症状特征。《小儿药证直诀·脉证心法》指出:“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有两重含义,其一,“疳者,甘也”,乃由小儿恣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所致。其二,“疳者,干也”,是指疳积气液干涸、肾阴亏虚的病机特点。胃俞、脾俞:胃俞和中消食,脾俞助脾之运化。肾俞:有益肾培元功效,既可滋肾阴以益脾胃阴液,又可补益肾阳以助脾胃运化。
阅读:1.8K
大成胸前肿块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鸡胸、肿块、痰结。
阅读:1.8K
太阳病针灸方·第三十五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太阳病、出血。
阅读:1.8K
泄泻推拿法
小结:本推拿疗法一般适用于:便溏、便稀、水样便、下利、便频、泄泻、肠结核、肠易激综合征、洞泄、急性肠炎、慢性肠炎、濡泄、飧泄、吸收不良综合征。
来源:泄泻由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或过食肥甘、情志失调、先天禀赋不足或病久素体虚弱等,导致脾虚湿盛,脾失健运,大肠传化失常,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成泄泻。其主要病机分述如下:
1.感受外邪
外邪致泻,以暑、湿、热较为常见,其中尤以湿邪最为多见。脾喜燥而恶湿,外来湿邪,最易困阻脾土,以致升降失调,清浊不分,水谷杂下而发生泄泻。寒邪和暑热之邪,虽然除了侵袭皮毛肺卫之外,亦能直接损伤脾胃,使其运化失常,引起泄泻。寒邪、暑热之邪必夹湿邪才能为患,即所谓“无湿不成泄”。
2.饮食所伤
饮食不节,食滞胃肠;或恣食肥甘,湿热内生;或过食生冷,寒邪伤中;或误食腐馊不洁,食伤脾胃,化生食滞、寒湿、湿热之邪,致运化失职,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反停为湿滞,而发生泄泻。
3.脾胃虚弱
饮食不节,饥饱失调,或劳倦内伤,或久病体虚,或素体脾胃虚弱,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反聚水成湿,积谷为滞,致脾胃升降失司,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
4.肝气乘脾
烦恼郁怒,肝气不舒,横逆克脾,脾失健运,升降失调;或忧郁思虑,脾气不运,土虚木乘,升降失职;或素体脾虚,逢怒进食,更伤脾土,引起脾失健运,升降失常,清浊不分,而成泄泻。
5.肾阳虚衰
年老体弱,肾气不足;或久病之后,肾阳受损;或房事无度,命门火衰,致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水谷不化,清浊不分,而成泄泻。
阅读:1.8K
太阳病针灸方·第五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太阳病、屈伸、阳虚、恶风、发汗太过、小便困难。
阅读:1.8K
中风针灸方·第十二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中风病、脱证。
阅读:1.8K
马瑞麟发际疮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发际疮、头疮、疮疖、颈间生疮。
阅读:1.8K
天髎
小结:本穴位用于治疗:臂痛、肩痛、湿浊、项强、肩周炎、颈椎病、落枕。
来源:有斜方肌、冈上肌;有颈横动脉降支,深层为肩胛上动脉肌支;布有第1胸神经后支外侧皮支、副神经,深层为肩胛上神经肌支。
阅读:1.8K
导引治卒上气候
小结:本导引法可用于:气上、气证、暴咳。
阅读:1.8K
肩疼耳穴
小结:本耳穴用于治疗:骨折、肩周炎、肩痛。
各家论述:本学性质属平,有偏阴之性,故能镇静止痛。
因本穴性质偏阴,有滋益肝肾,疏通经络的功能,可以治疗肩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损伤,退行性变的疼病,以及活动障碍等症。
阅读:1.8K
李守先偏坠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偏坠、阴汗、阴痛。
阅读:1.8K
普济颈项强针灸方·第一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项强、风寒、颈痛。
阅读:1.8K
头临泣
小结:本穴位用于治疗:鼻塞、流泪、目痛、目眩、目翳、头痛、压痛、鼻渊、癫痫、面部病证、目疾、脑病、神经性头痛、五官病证、小儿惊痫、血管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
来源:在额肌中;有额动、静脉;布有额神经内、外支会合支。
阅读:1.8K
李学川小便不利针灸方·第一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小便不利、缩阴、阴盛阳虚、腹痛。
阅读:1.8K
腕耳穴
小结:本耳穴用于治疗:手腕病证、腕关节扭伤、腕关节炎、胃痛、荨麻疹、活动不利、腕痛。
各家论述:本穴性质属平,故有行气通脉,散风止痒之功,可用于治疗腕部疾患。
阅读:1.8K
肖福庵久咳针灸方·第一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久咳、气虚。
阅读:1.8K
廖润鸿疝气针灸方·第一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疝气、脐腹痛、胸痛。
阅读:1.8K
心血不足心悸推拿法
小结:本推拿疗法一般适用于:乏力、健忘、面色无华、目眩、纳呆、气短、失眠、倦怠、脉细弱、舌质淡红、食少、头昏、心血不足心悸、心悸。
阅读:1.8K
上耳根耳穴
小结:本耳穴用于治疗:鼻炎、脊髓炎、面瘫、脑血管意外、三叉神经痛、神经系统疾病、哮喘、心悸、半身不遂、鼻衄、腹痛、截瘫、面肌痉挛、疼痛、头痛。
各家论述:本穴性质属平,故有养血舒筋,活血通络,健脾利气,解痉镇痛之功。可清热解毒,凉血止痛,有止血、止痛、定喘的作用。
阅读:1.8K
刮痧治扭伤
小结:本刮痧法可用于:扭伤。
备注:泻刮扭伤部位经络循行线,可运行气血,舒通经络,活血止痛。配合谷、三阴交,疏通气血;配血海、膈俞行血祛瘀。
阅读:1.8K
景岳气短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气短、中气不足。
阅读:1.8K
楼全善小便不利针灸方·第三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小便不利、肾气不足。
阅读:1.8K
李学川胃脘痛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胃痛、脘痛、反酸、腹胀、呕吐、食少。
阅读:1.8K
李学川呕吐针灸方·第二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呕吐、痰涎、眩晕。
阅读:1.8K
脑空
小结:本穴位用于治疗:鼻痛、耳聋、惊悸、目赤肿痛、目眩、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癫痫、热病、项部病证、癔病。
来源:在枕肌中;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阅读:1.8K
十宣
小结:本穴位用于治疗:高热、高血压、昏厥、昏迷、热证、失眠、手指麻木、咽喉肿痛、癫痫、急性胃肠炎、急性咽喉炎、惊厥、热病、小儿惊风、心肌梗死、休克、癔病、中风、中暑。
来源:有指掌侧固有神经(桡侧3个半手指由正中神经发出,尺侧1个半手指由尺神经发出)和掌侧固有动脉分布。
阅读:1.8K
足三里
小结:本穴位用于治疗:肠鸣、呃逆、腹痛、腹泻、腹胀、高血压、咳嗽、呕吐、脾湿、气喘、气短、肾绞痛、失眠、瘦弱、水肿、头晕、胃下垂、膝痛、下肢痿痹、泄泻、虚劳、阳痿、膀胱炎、便秘、肠梗阻、肠痈、癫狂、风湿热、肝炎、高脂血症、功能性子宫出血、冠心病、急性胃肠炎、脚气、精神病、阑尾炎、痢疾、慢性胃肠炎、盆腔炎、乳痈、肾炎、十二指肠溃疡、胃肠病、胃痛、消化不良、心悸、心绞痛、休克、噎膈、遗精、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
来源:在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为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分布处,深层当腓深神经。
阅读:1.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