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亲者当知医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谓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谓不孝。
头针言语三区
小结:本头针穴位用于治疗:错语。
来源:有耳上肌和颞肌;有颞浅动、静脉的分支;布有耳颞神经和枕大神经的分支。
阅读:4.1K
郭明义治歪头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头歪、筋脉失养、阴血不足、汗出当风、痉挛、虚弱。
阅读:4.1K
李学川疟疾针灸方·第十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疟疾、脾胃虚弱、厌食、呃逆、久疟。
阅读:4.1K
疔疮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疔疮、疮痛。
阅读:4.1K
大成梅核气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梅核气、痰核、痰阻胸膈、咽喉不利。
阅读:4.1K
胆俞
小结:本穴位用于治疗:潮热、肝胆证、口苦、胁痛、胆囊炎、胆石症、肺痨、黄疸、急性肝炎、肋间神经痛、慢性肝炎、胃炎、消化道溃疡。
来源:在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10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10、11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10、11胸神经后支的肌支。
阅读:4.1K
耳背心耳穴
小结:本耳穴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心悸、癔病、疮疡、多梦、高血压、疖肿、失眠、头痛。
各家论述:本穴性平,有偏阴之性,故能养血生脉,益气安神,通络止痛。本穴偏治后心,症见胸痛掣背为主。
阅读:4.1K
中风针灸方·第五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中风病、偏瘫、气闭、气血不足。
阅读:4.1K
千金不嗜食针灸方·第一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食欲不振、脾胃气虚、纳呆。
阅读:4.1K
千金失音针灸方·第一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失音、肝风、不能言。
阅读:4.1K
脑点耳穴
小结:本耳穴用于治疗:崩漏、垂体功能减退症、癫痫、耳源性眩晕、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急惊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精神分裂症、脉管炎、脑垂体功能低下、脑炎、脑震荡后遗症、内分泌失调、尿崩症、乳腺增生、突发性耳聋、休克、遗精、遗尿症、癔病、硬皮病、肢端肥大症、侏儒症、甲状腺功能低下、失眠、失语、阳痿、月经过多。
各家论述:穴性平,有偏阴之性,故可养血益精,宁心利窍,疏郁调经。有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作用,对神经、消化、内分泌、泌尿生殖系统等疾病都有治疗作用,可用于急惊风、健忘症及戒烟;有止血作用,可用于治疗出血性疾病。
阅读:4.1K
太渊
小结:本穴位用于治疗:闭经、臂痛、膈肌痉挛、咳嗽、咳血、气喘、失眠、腕痛、胃热、百日咳、肺结核、肺气肿、呼吸系统疾病、角膜炎、结膜炎、肋间神经痛、流行性感冒、聋哑、软组织损伤、手腕病证、哮喘、支气管炎。
来源:桡侧腕屈肌腱的外侧,拇长展肌腱内侧;有桡动、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
阅读:4.1K
肖福庵遗溺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遗尿、气虚。
阅读:4.1K
络却
小结:本穴位用于治疗:耳鸣、头晕、目暗。
来源:有帽状腱膜;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阅读:4.1K
廖润鸿食疸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谷疸、脏腑失调、发黄、酒食过度。
阅读:4.1K
陈作霖治咽痛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咽痛、肺胃热盛、风热、急性扁桃体炎。
阅读:4.0K
肖福庵腹痛针灸方·第二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腹痛、腹隐痛、消瘦、虚弱。
阅读:4.0K
天枢
小结:本穴位用于治疗:肠麻痹、腹痛、腹泻、腹胀、高血压、寒热错杂、水肿、腰痛、月经不调、便秘、胆道蛔虫病、妇科病、急性肠炎、急性胃炎、阑尾炎、痢疾、慢性肠炎、慢性胃炎、泌尿系统结石、肾炎、痛经、胃肠病、细菌性痢疾、消化不良、小儿惊厥、子宫内膜炎。
来源: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10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10肋间神经分支;深部为小肠。
阅读:4.0K
尿潴留针灸方·第三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尿潴留、湿热、产后。
阅读:4.0K
大全乳汁不通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乳汁不行。
阅读:4.0K
除口臭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口臭、口干、口渴、除口臭。
各家论述:胃热内蒸为本病的基本病理机转。劳宫:经验穴。尤对口臭疗效突出。金津、玉液:穴名证明其功能。既治口干口渴,又治口臭。内庭:胃经荥穴,擅清胃热。
阅读:4.0K
千金臌胀针灸方·第一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臌胀、气逆、腹鸣、食入不化。
阅读:4.0K
李学川肩臂痛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肩痛、臂痛。
阅读:4.0K
焦顺发治顽固性头痛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头痛、阳虚头痛。
阅读:4.0K
千金泻痢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泻痢、命门火衰、肾阳不足。
阅读:4.0K
风池
小结:本穴位用于治疗:鼻衄、鼻塞、耳聋、耳鸣、高血压、口眼㖞斜、目赤肿痛、内风、头痛、外风、眩晕、颈项强痛、鼻鼽、鼻炎、鼻渊、不寐、癫痫、感冒、精神病、颈椎病、面部病证、脑病、脑动脉硬化、神经衰弱、视神经萎缩、五官病证、中风。
来源: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中,深部为头夹肌;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小神经分支。
阅读:4.0K
京骨
小结:本穴位用于治疗:高血压、踝关节痛、目翳、头痛、项强、腰痛、腰腿痛、癫痫、落枕、腰肌劳损。
来源:在小趾外展肌下方;有足底外侧动、静脉;布有足背外侧皮神经,深层为足底外侧神经。
阅读:4.0K
大全胁痛针灸方·第三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胁痛、刺痛、脘痛、胁胀痛、心痛。
阅读:4.0K
气机郁滞便秘推拿法
小结:本推拿疗法一般适用于:嗳气、大便秘结、腹胀痛、脉弦、纳少、苔薄腻、胸胁痞满、气机郁滞便秘、便秘。
阅读:4.0K
李学川胁肋下痛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胁下痛、肝郁气滞、活动不利、太息。
阅读:4.0K
少阳病针灸方·第六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少阳病、火郁、太阳误下、邪在少阳、惊悸、身重、小便不利、胸闷、谵语、转侧不利。
阅读:4.0K
大全鼻塞针灸方·第一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鼻塞、牙痛、失嗅。
阅读:4.0K
大全破伤风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破伤风、抽搐、身强。
阅读:4.0K
吴亦鼎咳嗽吐血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咳嗽、吐血、肺痨。
阅读:4.0K
吴亦鼎霍乱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霍乱、冒暑。
阅读:4.0K
温补心肾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口唇青紫、舌有齿痕、舌质胖、神疲乏力、畏寒、胸痹心痛、怔忡、甲床青紫、脉沉细、脉结代、脉微、舌质暗淡、舌质淡、舌质青紫、苔白滑、小便不利、肢冷、肢体浮肿、温补心肾、心悸。
各家论述:心与肾的关系,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第一种表现形式是心肾相交。心位于上焦,在五行属火。肾位于下焦,在五行中属水。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位于下焦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焦者以下降为和。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肾水必须上济于心,即所谓心肾相交。这种生理联系一旦被破坏,则可产生心肾不交的水火失济证。第二种表现形式是肾阳心阳之间的关系,无论肾阳不足,还是心阳不振,均可损及对方,造成对方的不足,最终导致心肾阳气虚衰,即本节所述之证。心肾阳虚,心脉失其温煦,鼓动无力而痹阻不通,则胸痹心痛,心悸怔忡,脉沉细而微或结代;运血无力,血行不畅而瘀滞,则唇甲青紫,舌质淡暗青紫。肾阳不足,膀胱气化失职,水湿内停,泛溢肌肤,则见肢体浮肿,小便不利。阳虚形神失于温养,故见形寒肢冷,神疲乏力。舌淡或舌胖大有齿痕,苔白滑,为心肾阳虚,阴寒内盛之象。心俞、内关:心俞是心脏之气输注的部位,取之可养心血、通心络、宁神志。内关是心包经络穴,通阴维脉,善治胃心胸病。《标幽赋》:“胸满腹痛刺内关。”《拦江赋》:“胸中之病内关担。”二穴同取,针灸并施,共奏温补心阳,祛瘀通络之功。肾俞、关元:肾俞是肾气输注的部位,关元为元气之所,二穴相伍,灸之或针刺补之,可培补元气,温肾助阳。膻中:为心包之募穴,又为八会之气会。可宽胸利膈,行气通阳。
阅读:4.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