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腹部病证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尿闭、小腹病证、泌尿系统感染、痛经。
各家论述:小腹部病证,以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多见。冲任不调是妇科病的基本病理机制。肾与膀胱的气化不足,或湿热下注是泌尿系统病的基本病机。故本方取关元为主穴,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任脉在经络循行中“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素问·骨空论》),经过了会阴部和前阴部,足三阴经的经络循行也经过前阴部,针刺关元可起调理冲任、通利小便的作用,是经络所通,主治所及。关元本身位于小腹部,取关元既是局部选穴法,也是局部配穴法,能收补元益肾之功,是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具体体现。以三阴交、膀胱俞、中极为配穴。中极亦是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功效主治同关元,其侧重点在清热利湿通淋。二穴相配,属于本经配穴法,是治疗一切前阴部泌尿和生殖系统疾病的重点穴对。膀胱俞是膀胱的背俞穴,中极是膀胱的募穴,二者相配属于俞募配穴法,能疏利膀胱气机。三阴交是肝脾肾三经的交会穴,同关元、膀胱俞、中极相配属于上下配穴法,刺之能达健脾养血、疏肝和血、滋肾调经、通利小便的作用,既是妇科调经的要穴,也是利尿通淋的要穴。诸穴相配,可达经脉通、气血和、冲任调、小便利的作用。
阅读:9.9K
心胸痛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刺痛、心痛、胸闷、胸胀、急躁、脉结代、脉弦细、舌质暗、易怒、心胸痛、心悸。
各家论述:《针灸大成》:“心胸痛,曲泽、内关、大陵。”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使血行失畅,脉络不利,气血瘀滞,阻遏胸阳,心脉痹阻,故心胸胀痛或刺痛。曲泽:为心包经的合水穴,合主逆气而泄,《灵枢·邪客》说:“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故本穴具有清心火、除血热、通心络、止疼痛之功效。内关、大陵:内关为手厥阴之络穴,通于阴维,擅治胃心胸疾患,功可宽胸理气、通络止痛。大陵,五行属土,火之子也,取其实则泻其子之意,大陵又是心包经的原穴,有通达三焦原气,调整心、心包的功能,以收疏调心络、安心神、止疼痛之功。内关、大陵二穴相合,一原一络,协同为用,活血通脉,理气止痛之力益彰。全方为同经组合之典范。
阅读:9.9K
补益心肺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咳嗽、神疲乏力、声低、自汗、动辄加重、口唇紫黯、脉沉弱、脉结代、面色淡白、舌质淡、舌质紫黯、苔白、补益心肺、哮喘、心悸。
各家论述:《灵枢·邪客》篇:“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即宗气“助心行血”“助肺司呼吸”。宗气与心、肺的功能密切相连。心肺同居上焦,位置最近。心主血脉,肺朝百脉,两脏功能最易相互影响。故心悸与咳喘常常互见。但有以心悸为主者,有以咳喘为主者。气虚则语声低微,气短乏力,动则自汗,心悸,咳喘加剧。气为血帅,气虚推动无力,血不上荣,则面舌淡白;血行不畅,则唇舌紫暗。脉亦为气虚之候。心俞、肺俞:为心肺气输注之处,取之以补益心肺。气海、膻中:气海为补气要穴。膻中为气之会、心包之募,善调胸中之气。《医经理解》曰:“膻中:两乳之中,气所回旋处也,故又名上气海。本经有二气海:下气海,生气之海;上气海,宗气之海也。”故此二穴可调补一身之气。足三里:胃经合穴、下合穴,能健脾胃,以促生化之源而补益气血。
阅读:9.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