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型克山病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急性、克山病、白细胞增多、乳酸脱氢酶升高、血沉加快、肺水肿、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恶心、烦躁不安、肝肿、急暴、精神萎靡、咳嗽、脉细弱、面苍白、面晦暗、呕吐、气促、气急、食欲不振、食欲减退、水肿、四肢厥冷、头晕、下肢水肿、血压降低。
病因:本病于1935年首先发现于黑龙江省克山县,故名克山病。也叫急型克山病。在黑龙江、吉林、内蒙、河北、陕西、甘肃、四川、云南等地的荒僻地区有流行,农民及其家属患病率高,南方地区亚急型6-8月发病率高。黑龙江省各重病区地理条件的共同特征是:气候,湿润多雨;地形,多低山丘陵;土壤,富含腐殖质,偏酸性;均为农耕区。中国的重病区多位于海拔200-2000米之间,大体上沿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六盘山到云贵高原的山地分布。此外,朝鲜、日本亦曾有报导。
阅读:3.1W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交感神经、颈椎病、偏头痛、声带疲劳、消化不良、心悸、心律失常、嗳气、半身汗、鼻塞、恶心、耳鸣、耳塞、发凉、发热、腹泻、腹胀、汗多、肌肉麻木、记忆减退、口干、流泪、麻木、目干、目涩、目胀、呕吐、仆倒、舌不知味、神志不清、视力模糊、视力下降、视力障碍、睡眠障碍、疼痛、听力下降、头昏、头痛、头晕、头重、畏寒、味觉下降、胸闷、眩晕、血压波动、咽梗、注意涣散。
病因:由于椎间盘退变和节段性不稳定等因素,从而对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造成刺激,产生交感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症状繁多,多数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少数为交感神经抑制症状。由于椎动脉表面富含交感神经纤维,当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时常常累及椎动脉,导致椎动脉的舒缩功能异常。因此交感型颈椎病在出现全身多个系统症状的同时,还常常伴有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表现。
阅读:3.1W
热化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有:热证、蕴化、内热、洪脉、洪数脉、数脉、细数脉、边红心黑、尖黄根灰、热证、右寸浮数、便秘、不能卧、唇干、恶热、烦渴、口干、口渴、脉沉数有力、脉数大有力、尿赤、舌红、失眠、睡眠障碍、苔黄、苔少、心烦、咽痛。
病因:(1)病因病理学术语。指寒邪化热入里,寒从热化。
(2)伤寒少阴病有热化之证。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3)五运学说术语。
《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阴司天为热化。"参少阴热化条。
(4)治法。使阴寒之气转化为温热。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同寒者以热化。"(即岁运与司天之气皆属于寒者,应调以温热之法治疗。)
阅读:3.1W
假膜性肠炎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假膜、肠炎、白细胞增多、谵妄、便血、发热、腹痛、腹泻、腹胀、腹胀腹痛、高热、精神萎靡、黏液便、尿量异常、尿少、呕血、气促、食欲减退、手足不温、脱水、心动过速、意识障碍。
病因:假膜性肠炎是一种急性肠道炎症,多发生在50-60岁的中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因在小肠或结肠的坏死黏膜表面覆有一层假膜而得名,本病易发生在大手术和应用广谱抗生素后,故又有人称之为手术后肠炎、抗生素性肠炎。假膜性肠炎的实质是肠道内菌群生态平衡失调,肠道菌群通过以下机制起到非特异性免疫作用:
(1) H202作用;
(2)细菌毒素作用;
(3)占位性保护作用;
(4)有机酸的作用;
(5)争夺营养作用。可见于休克、心力衰竭、尿毒症、结肠梗阻、糖尿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心肺慢性疾病等。
阅读:3.1W
腹腔积液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腹腔、积液、细数脉、血尿素升高、心律失常、恶心、发绀、发热、烦躁不安、腹露青筋、腹痛、腹胀、腹胀腹痛、肝掌、肝肿、呼吸急促、颈脉怒张、淋巴结肿、脉细数、面苍白、面潮红、面晦暗、面色无华、面萎黄、呕吐、皮肤湿冷、脾肿、身目发黄、水肿、体重下降、消瘦、心肿、血压降低、震颤、蜘蛛痣。
病因:正常状态下,人体腹腔内有少量液体(一般少于200ml),对肠道蠕动起润滑作用。任何病理状态下导致腹腔内液体量增加,超过200ml时称为腹腔积液(Ascites)。腹腔积液仅是一种病征,产生腹腔积液的病因很多,比较常见的有心血管病、肝脏病、腹膜病、肾脏病、营养障碍病、恶性肿瘤腹腔转移、卵巢肿瘤、结缔组织疾病等。
阅读:3.1W
痰体
小结:本体质症状与证候为:痰证、半夏体质、心悸、晕动症、齿痕舌、多梦、恶心、肥胖、紧张、恐惧、呕吐、皮肤潮湿、皮肤油腻、失眠、苔厚、苔滑腻、苔腻、头痛、头晕、行为异常、咽梗、易惊、肢体麻木、肢痛。
病因:乃机体易于出现感觉异常的状态。
体质特征:体形肥胖的人;皮肤滋润或油腻的人;主诉较多而且怪异的人;易于精神紧张的人;眼神飘忽不定的人;情感丰富而变化起伏大的人;平时易于惊恐或易于出现恐惧感的人;容易出现白大衣高血压的人;容易出现恐高、晕车的人;易于恶心呕吐的人;常常觉得咽喉有粘痰感、异物感的人;易于头晕头痛的人;易于失眠多梦的人;容易心悸的人;常常出现肢体麻木疼痛的人;舌苔偏厚或干腻,或舌苔滑而粘腻或有齿痕舌的人。
阅读:3.1W
粒细胞缺乏症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粒细胞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热、高热、口臭、溃疡、咽痛。
病因:粒细胞缺乏症一般指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健康成人血液中白细胞计数一般在4-10×109/A升(4000-10000A立方mm);健康成人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等于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为2.0-7.5×109/升(2000-7500/立方mm)左右。若血液中白细胞计数持续(多次检查)低于4×109/升(4000/立方mm)而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正常或稍低时,称为白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升(1500/立方mm)则称为粒细胞减少症;只有白细胞数低于2×109/升(2000/立方mm)而中性粒细胞极度缺乏或完全消失才称为粒细胞缺乏症,这时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多已降至0.5×109/升(500/立方mm)以下。
阅读:3.1W
高脂蛋白血症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血脂、脂蛋白a升高、痴呆、坏疽、跛行、发热、腹痛、腹胀、腹胀腹痛、记忆减退、神志异常。
病因:血脂高于正常人上限即为高脂血症。临床上可分为:
1.高胆固醇血症血清 TC水平升高。
2.高三酰甘油血症血清 TG水平升高。
3.混合型高脂血症血清 TC与 TG水平均升高。
4.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血清 HDL-C水平减低。高脂蛋白血症是指血浆中胆固醇(TC)和(或)三酰甘油(TG)水平升高。实际上是血浆中某一类或某几类脂蛋白水平升高的表现。近年来已逐渐认识到血浆中 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也是一种血脂代谢紊乱。因而有人建议采用脂质异常血症,并认为这一名称能更为全面准确地反映血脂代谢紊乱状态。
阅读:3.1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