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亲者当知医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谓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谓不孝。
瘴疟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疟疾、昏迷、黄疸、白细胞减少、单核细胞增多、便秘、恶寒、发热、烦渴、烦热、腹痛、汗出、口渴、面红、目赤、尿赤、衄血、呕吐、呕血、苔黑、头痛、吐血、妄言、泄泻、心烦、腰重、欲饮、谵语、足软。
阅读:3.1W
风水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风证、水病、血管神经性水肿、浮紧脉、浮脉、浮数脉、实、风证、水停、浮肿、脉浮洪、面目先肿、尿短、尿量异常、尿少、苔白、苔黄、无汗、咽喉肿痛。
病因:因风邪侵袭,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风水相搏,泛溢肌表所致。
阅读:3.1W
冲任虚寒月经后期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冲任虚寒、月经后期、沉迟脉、腹痛、经迟、经少、经稀、经血夹块、脉无力、面晦暗、舌淡白、畏寒、喜按、喜温、肢冷。
病因:虚寒者多因素体阳虚,或因生育及其它慢性疾病,导致肾阳亏弱,冲任虚寒,故月经周期延后。
阅读:3.1W
胆热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见:胆证、热证、寒热往来、肝胆热、舌边红、舌边苔黄、舌侧点刺、弦脉、弦数脉、胆证、不寐、黄疸、恶心、耳赤、耳聋、耳鸣、腹胀、口苦、面红、尿赤、尿短、尿黄、呕吐、情绪不稳、人中青紫、舌红、食少、嗜睡、苔黄、涕稠、听力下降、头痛、头晕、往来寒热、小便短赤、小便短黄、胁痛、心烦、胸胁满闷、眩晕、咽干、易怒。
疾病预后:本证多因外感热邪或情志内伤,导致郁热壅于胆腑或气郁化热,少阳枢机不利所引起,属实证。其病位在胆,往往涉及肝、脾、胃等脏腑。
阅读:3.1W
水病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沉脉、沉细脉、浮脉、伏脉、浮数脉、紧脉、水泛、弦脉、少阳司天、寸沉、太宫甲土、风湿、腹水、少阳相火、湿、湿痹、湿证、水停、胸水、背强、肠鸣、恶风、发热、浮肿、腹大、关节痛、汗出当风、渴不欲饮、脉沉有力、脉有力、目肿、呕吐、屈伸不利、身黄、身痛、身重、水肿、头汗、下肢肿、小便不利、压陷、着凉、转侧不利。
病因:水病,病名。
(1)指水肿病。
《素问·水热穴论》:"故水病下为胻肿大腹,上为喘呼。"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凡水病之初,先两目上肿起如老蚕色,侠颈脉动,股里冷,胫中满,按之没指,腹内转侧有声,此其候也。"
《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侯》:"水病者,由肾脾俱虚故也。肾虚不能宣通水气,脾虚又不能制水,故水气盈溢,渗液皮肤,流遍四支。"
(2)指单腹胀。
《外台秘要》卷二十:"深师疗三焦决漏,水在胁外,名曰水病,腹独肿大。"
(3)水肿病的总称。
《诸病源候论·水病诸候》分为风水、石水、皮水、大腹水肿、十水等二十二症。
阅读:3.1W
痉咳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痉挛、咳嗽、吸气、憋闷、恶心、干呕、叫呼、面红。
病因:痉咳为病症名。即百日咳。百日咳为病症名。又名顿咳、痉咳等。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和病程较长为特征。由感受时邪风热,痰浊阻滞气道、肺失肃降所致。现代医学认为系感染百日咳杆菌所引起。本病好发于冬春两季,五岁以下幼儿易染。初起症状类似感冒,约一周后咳嗽加重,呈痉挛性阵咳,咳毕伴有鸡鸣样特殊回声,入夜尤甚。常因连咳太急而引起呕吐、面红及面目浮肿。病程可延及2-3个月。
阅读:3.1W
肺疸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疸证、肺虚、鼻塞、口淡、面黄、尿多、尿量异常、少饮、小便不利、咽干。
病因:肺疸,病名。
(1)九疸之一。证见饮少、小便多。一名膏疸。参见膏疸条。
(2)肺气虚而失清肃之职,不能通调水道,以致湿热逗留发黄者。证见鼻塞不通,头面俱黄,口淡咽干,小便不利。治宜宣通肺气,健脾利水,用扬肺利湿汤(见《辨证奇闻》。
阅读:3.1W
丹石毒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重金属中毒、舌胖大、鼻出血、洞泄、发背、骨蒸、五色痢、背冷、鼻衄、便血、疮疖、大汗、恶寒、烦躁、烦躁不安、烘热、厥逆、溃烂、毛发脱落、面黑、面红、目赤、目痛、目突、目翳、头痛、下利、下肢痿弱、心神不宁、肿痛。
病因:因恣意服食金石类丹药引起中毒。丹石毒一般是指服用丹石类药物引起的中毒。丹石一般指矿物质类中药,其代表为朱砂,其化学成分为氧化汞,是过去炼丹师好用的药物,其毒性很大。其他则有石英,雄黄,砒石等。
阅读:3.1W
急黄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急性、黄疸、弦滑数脉、便血、发斑、烦渴、腹胀、高热、急性面容、脉弦滑数、尿赤、舌红绛、身目发黄、神昏、苔黄腻、苔黄燥、吐衄、胸闷、谵语。
病因:急黄病是指因温热毒邪深重,燔灼营血所致。
阅读:3.1W
肺热炽盛面色发红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肺热炽盛、面色发红、咳嗽、咳痰、面红、气喘、痰稠、痰黄、胸痛、咽喉肿痛。
阅读:3.1W
流饮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腹腔、停饮、饮留胃肠、便秘、肠鸣、腹胀、口干、舌燥。
病因:流饮即狭义的痰饮。
《诸病源候论·痰饮诸病候》:"流饮者,由饮水多,水流走于肠胃之间,漉漉有声,谓之流饮。"
留饮指水饮蓄而不散者。
《诸病源候论·痰饮诸病候》:"留饮者,由饮酒后饮水多,水气停留于胸鬲之间而不宣散,乃令人胁下痛,短气而渴。"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若饮留于肾,则囊及足胫肿等。可用甘遂半夏汤等方。
《医醇賸义·痰饮》:"留饮者,留而不去也。心下痞满,作哕,头眩。芎归桂朴汤主之。"如中阳不复,旧饮虽暂得排泄,新饮又可再留积,故迁延难愈。治宜逐饮扶正为法,后以健脾温肾固本。
阅读:3.1W
滞痫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气滞、痫证、气滞、忧郁、不知人事、抽搐、腹痛、腹胀、腹胀腹痛、昏仆、急躁、焦虑、口角搐动、面苍白、面萎黄、凝视、神志异常、头昏、胸闷。
病因:一为气滞,心情不愉快,或者怒气难消,肝气郁滞,或者气滞胸膈。
二为脾胃失调,多生津液,阻遏气机。
三为肠道不畅,清气不举,浊气难下,或因宿便滞留,津液难通,浊气上逆。
四为经脉阻滞,气机不畅,甚而导致清窍失养。
阅读:3.1W
妊娠手足浮肿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妊娠、手足浮肿、有恙。
病因:怀孕手脚肿,可能是生理性因素引起的,也可能是病理性因素引起的,建议孕妇及时到当地正规医院就医,明确诊断,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1.生理性因素:比如子宫增大,随着孕周的增加,孕妇的子宫会随着增大,压迫到下肢静脉,导致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引起怀孕手脚肿的情况,大多属于正常现象,通常不需要进行特殊治疗,注意多休息,适当走动,避免久站、久坐,清淡饮食即可。
2.病理性因素:比如妊娠期高血压,会导致肾功能受损,造成水钠潴留,引起怀孕手脚肿的情况,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治疗,必要时需要遵医嘱服用硝苯地平、非洛地平等药物治疗,对胎儿的影响比较小。
阅读:3.1W
老年体虚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老年、体虚、有恙。
病因:中医将体质虚弱称体虚,把慢性疾病的虚弱称虚证,并将虚弱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种类型,结合心、肝、脾、肺、肾五脏,则每一脏又有气、血、阴、阳虚弱的类型,如肺气虚、脾阳虚等等。中医理论是讲平衡的,只要人体气血阴阳平衡,就是健康,不足的是虚弱,需补养,多余的是病邪,要祛除,以其达到新的平衡,恢复身体健康。
阅读:3.1W
胞宫证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有:胞宫证、胞宫、崩漏、产娩、带下、痛经、孕育、闭经、不孕、甲黄、妊娠、月经、月经不调。
疾病预后:胞宫,生理名词。见《圣济总录》卷一百。即子宫。胞宫即子宫,又称女子胞,位于女性小腹中,定期产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又称胞宫或子宫,属奇恒之腑。
女子胞与肾和冲任二脉(见冲脉、任脉)的关系最为密切。因肾主人体生殖机能,与女子胞有络脉相联系,而冲任二脉都起于胞中,有"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之说。当女性身体发育到一定的年龄,肾精旺盛,冲任二脉气血充足,月经来潮,为孕育胎儿提供了条件。若肾气衰弱,冲任二脉气血不足,会出现月经不调、闭经,甚或不能受孕等病证。妇女至50岁左右,随着肾中精气和冲任二脉的衰弱,进入绝经期,则不能受孕。此外,女子胞与心、肝、脾三脏的关系密切。因为月经的产生和胎儿的孕育都有赖于血,而心主血,肝藏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又统血。心、肝、脾三脏功能失调均可影响女子胞的正常功能而出现月经和胎孕疾病,故临床中见月经不调或胎孕病证时,多从肾、肝、脾、心及冲任二脉着手治疗。
阅读:3.1W
冲任虚衰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见:冲脉证、任脉证、虚证、闭经、不孕、经少、月经。
病因:其虚衰之产生,多因后天冲任损伤或先天冲任未充等因素所导致。
阅读:3.1W
天行赤眼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红眼病、急性结膜炎、白睛红赤、胞睑红肿、眵稀、黑睛星翳、泪多、目涩、目痛、四肢酸痛、头热、羞明、灼热。
病因:因外感风热毒邪,时行疠气,或兼肺胃积热,内外合邪交攻于目所致。
阅读:3.1W
产后头痛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产后、头痛、有恙。
病因:产后以头痛为主症者,称"产后头痛"。中医认为是产后失血过多,西医认为与激素分泌改变有关。
阅读:3.1W
脾咳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脾证、咳嗽、脾证、背痛、流涎、呕吐、腰痛。
病因:多由脾虚土不生金或脾胃湿热逆熏于肺所致。
阅读:3.1W
鸡爪风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风气、指端弯曲、肌肉痉挛、僵硬、痉挛、手指挛急、手指麻木、四肢抽搐。
病因:鸡爪风一般是由于情绪波动较大引起的,缺钙的人群也容易出现鸡爪风的症状。
患者因为某些事件导致情绪波动较大时会发作鸡爪风。在这样的情况下,患者手脚会僵硬,不受控制的呈现出鸡爪的形状。缺钙人群由于体内缺少钙元素,也容易出现鸡爪风的症状。
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多出去锻炼身体,提高自身免疫力。同时也应该多晒太阳补充钙元素。
阅读:3.1W
情志复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内伤七情、反复、余邪未清、病后、久病。
病因:情志复,指疾病初愈,由于情志过激而导致旧病复发。精神情志活动对疾病的发展与转归有很大影响。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有云:"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精神恬静而愉快,会有利于气机的调畅和气血津液的正常代谢。正气旺盛,则能促进疾病的康复和预防,减少疾病复发。如果有过度精神刺激,强烈或持久的情绪波动,则可引起气机紊乱和气血津液失常,脏腑功能失调使余邪再度致病,疾病易于复发。
阅读:3.1W
大柴胡汤体质
小结:本体质症状与证候为:饱胀、唇暗红、唇厚、腹肌拘急、急躁、焦虑、紧张、颈粗、拒按、情绪不稳、神志异常、压痛、易怒、壮实。
阅读:3.1W
表寒肺热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见:表寒、肺热、肺系热、浮数脉、滑脉、舌边红、表证、肺证、寒热错杂、喘病、感冒、哮病、鼻煽、喘息、恶寒发热、烦渴、烦闷、烦躁、汗出、咳嗽、咳痰不爽、咳吐不利、口渴、脉浮滑数、脉浮数、气喘、气粗、舌红、身热、身痛、失音、苔白、苔黄、痰稠、痰黏、无汗、形寒、胸闷、胸痛、胸胀、肢冷。
阅读:3.1W
肺痫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肺证、痫证、肺证、面白、凝视、头摇、涎沫。
病因:病名。
主证为发作时面白吐沫,腹胀,声如牛吼或鸡鸣等。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五。
《医学入门.痫》:"肺痫,面白吐沫,腹胀,牛吼。"
《景岳全书》卷四十一:"面如枯骨,目白反视,惊跳反折,摇头吐沫,其声如鸡者曰肺痫。"
《医林绳墨》卷六以痫症因忧悲太重,痰涎入肺而发。其证声嘶啼泣,施运颠倒,目睛上瞪,恶寒拘急,气下则苏。参见痫、五脏痫条。
阅读:3.1W
风热犯表恶风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恶风、风热犯表、浮数脉、舌尖红、发热、喉痛、喉痒、口渴、瘙痒、苔黄。
病因:风热侵袭肌表,卫外机能失常,故发热、恶风。风邪上袭,则咽喉发痒,伴有热邪故咽痛,口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均为风热之象。
阅读:3.1W
骨蒸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骨髓证、蒸证、濡脉、右寸沉细、乏力、烦躁、精神错乱、厥冷、厥逆、纳呆、尿赤、尿黄、手足心热、睡眠不安、无力、息微、腰痛、夜热早凉。
阅读:3.1W
肠腑热结肠梗阻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肠腑热结、肠梗阻、洪数脉、恶心、发热、腹痛、腹胀、腹胀腹痛、拒按、口渴、尿赤、尿黄、呕吐、舌红、神昏、苔黄燥、谵语。
阅读:3.1W
风寒袭络手颤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风寒袭络、手颤、浮脉、弦紧脉、恶风寒、苔白、无汗、项强。
病因:由外风侵袭所引起,系营卫不和,风寒直接客于手部所致。一般有明显的外界气候因素,起病后兼有风寒外感症状,手颤且疼,此证多见于青年人。
阅读:3.1W
胆郁痰扰多疑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胆郁痰扰、多疑、弦滑数脉、不安、大便不爽、胆怯、多梦、口苦、目眩、情绪不稳、舌红、神志模糊、失眠、睡眠障碍、苔黄腻、头晕、妄听妄视、胁胀、心烦、胸闷、咽干、易惊。
病因:若因情志不悦,或精神刺激,使肝气郁结,气郁生痰,痰郁化热,痰热扰及胆腑,胆失清静,勇气消减而胆怯反甚,轻则善疑敏感,心烦失眠,多梦,坐卧不安。肝胆相表里,若腑病及脏,影响肝之窍,则妄视。痰热循经上扰,则头晕目眩,口苦咽干。痰热扰胸膈则胸胁满闷,扰胃肠则大便不调。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均为痰热之象。
阅读:3.1W
内伤七情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悲证、惊证、恐证、怒证、思证、喜证、忧证、脉迟无力、情志不畅、情志不舒、情志异常。
病因: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属人人皆有的情绪体验,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或诱发疾病。只有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损伤机体脏腑精气,导致功能失调,或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调节能力低下,因而导致疾病发生或诱发时,七情则称之为"七情内伤"。
阅读:3.1W
少阴病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表证、阴证、但欲寐、脉微细、沉紧脉、沉脉、浮脉、舌胖、舌胖大、舌紫、苔燥、微脉、细脉、弦脉、二气少阴、少阴君火、表证、津液亏虚、精气亏虚、气血不足、少阴经头痛、肾证、痿厥、心证、胸痹、阳虚、喘息、寸涩尺弦、但寒不热、咯血、惊恐、咳嗽、咳嗽气短、口干、脉浮细、脉弦细、面黑、目眩、气喘、气短、蜷卧、少神、失眠、食欲不振、食欲减退、嗜睡、水肿、睡眠障碍、苔灰、头项强痛、头晕、下肢无力、心烦、心胸痛、咽痛、咽肿、易惊、足热、足痛。
病因:因寒邪直中少阴,或由三阳病误治传变,随其阳虚或阴虚而有寒化、热化之变所致。
阅读:3.1W
盘肠气痛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腹痛、面青、便青、挤眉、拒乳、啼哭、头汗、弯腰、泄泻。
病因:病证名。见于《婴童百问》。又名盘肠痛、肠痛。证见小儿腹痛曲腰,叫哭不已,不乳,面色青白,两眉蹙锁,大便泻青,额上汗出等。小儿盘肠气痛多由感受风冷寒邪,或饮食当风,过食生冷,寒凝气滞,或乳食不节,饱食过度,损伤脾胃,乳食积滞,气机受阻等引起。
阅读:3.1W
虾蟆黄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黄疸、舌脉怒张、失眠、睡眠障碍。
病因:病名。三十六黄之一。
《圣济总录》卷六十一:"治虾蟆黄,舌上青脉起,七日盛,九日病过,急烙大椎即效。此病尽昼夜不睡,宜服豉栀汤方。"。
阅读:3.1W
臌胀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胀证、臌证、散脉、弦脉、右关散、关散、鼻出血、黄疸、鼻衄、便溏、齿衄、乏力、腹大、腹露青筋、腹胀、红丝赤缕、面萎黄、纳差、尿量异常、尿少、皮肤苍黄、皮肤发黄、脐突、气促、气短、小便清长、胁痛、蟹爪纹、胸式呼吸、血痣、牙龈出血、紫斑。
阅读:3.1W
绿风内障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内障、瞳色淡绿、抱轮红赤、白睛混赤、胞睑肿胀、恶心、目胀、呕吐、视力模糊、视力下降、视力障碍、水肿、头痛。
病因:因情志不舒,肝郁化火,肝风上扰,或脾湿生痰,痰火升扰,或阴虚阳亢,气血不和,神水瘀滞所致。
阅读:3.1W
冲任寒证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见:冲脉证、寒证、任脉证、产后腹痛、宫寒不孕、痛经、闭经、不孕、经后痛、经前痛、下腹痛、小腹冷痛、小腹痛、月经。
病因:多因外寒直客或素质阳虚所致。
阅读:3.1W
精癃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前列腺肥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增生症、尿难、尿频、尿细、小便失禁、夜甚。
病因:因年老肾气渐衰,或中气虚弱,痰瘀互结水道,三焦气化失司所致。
阅读:3.1W
老年头晕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老年、头晕、强迫、消化不良、心悸、恶声、恶心、耳聋、耳鸣、耳鸣耳聋、耳胀、烦躁、焦虑、惊恐、面苍白、呕吐、神志模糊、神志异常、视力模糊、视力障碍、睡眠不安、听力下降、胸闷、羞明、眩晕、抑郁。
病因:老年性眩晕通常表现为眩晕感、平衡紊乱及失衡感。患者睁眼时感觉自身旋转、晃动,犹如坐车船一般。发作时不能站立,伴有恶心、呕吐、耳鸣、出汗、心动过缓及血压下降等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症状,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有时达数天上当内耳的前庭系统、视觉系统及位于关节的本体感受器传入到位与前庭神经节的信号不对称时,可使位于小脑和大脑皮质的控制中枢产生眩晕感。
阅读:3.1W
脾痿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脾证、痿证、脾证、活动不利、肌肉麻木、肌萎、口渴、麻痹。
病因:病因多端,诸如胃肠手术后;慢性胃肠疾病,如厌食、久泄、肠痨等;其他脏腑病变,如胰胀、胰癌、消渴、瘿气、黄胖病;情志不调,肝失疏泄;药物影响等,导致脾胃虚弱,气机郁滞,运化升降失常,水谷不化精微,病延日久,由脾及肾,肾阳虚衰,脾失温煦,致使脾气痿弱,精微匮乏,机体失却充养而成。病性以虚为主,脾胃虚弱、营气亏虚、脾肾阳虚为本,肝气郁结、湿邪中阻为标。
阅读:3.1W
产后小便淋痛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产后、尿淋、尿痛、尿急、尿频、尿涩。
病因:因新产后气虚,或阴虚夹热,或湿热蕴结、肝经郁热下注膀胱所致。
阅读:3.1W
膝眼风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结核性关节炎、不遂、屈伸不利、膝痛、膝肿、肿痛。
病因:膝眼风,病名。指因病而致胫骨及膝关节变形者。见《外科大成》卷二。即鹤膝风。
阅读:3.1W
怒膈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怒证、噎膈、厌食、忿怒、筋急、呕吐、胸胁胀满。
病因:因郁怒所致噎塞不通,胸胁胀满之证。
阅读:3.1W
甲疽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甲、疽、溃烂、流黄水、肿痛。
病因:因修甲不当,或因鞋狭窄或过紧,久受挤压,致令局部气血阻遏,复感毒气所致。
阅读:3.1W
内中湿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内伤、中湿、涩脉、内伤生冷、伤酒、伤食、喘息、恶寒、发黄、骨节酸痛、肌肉麻木、咳嗽、麻木、目昏、气喘、屈伸不利、身热、胁痛、泄泻、腰重、肿胀、足重。
病因:内中湿者,皆因生冷水食,或浓味醇酒过多停滞,脾虚不能运化,停于三焦,注于肌肉,渗于皮肤,则湿从内而中矣。
阅读:3.1W
虫积肠道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见:肠证、虫积、里实、食积、沉脉、伏脉、细滑脉、弦脉、弦细脉、肠证、积证、肠道、伤痛、五迟、白斑、白睛红赤、白膜、便虫、不宁、嘈杂、虫斑、大便不爽、大便不通、恶心、发斑、烦躁、泛吐清水、腹痛、腹胀、腹胀腹痛、蛔虫、积块、剧痛、厥逆、鳞屑、脉弦缓、面黄、面青、面色发黄、面色无华、面萎黄、目涩、目痒、目札、呕吐、偏食、脐腹痛、情绪不稳、瘙痒、舌淡白、食欲不振、食欲减退、苔白、苔黄、疼痛、体重下降、吐蛔、午后发热、涎沫、消瘦、齘齿、心烦、羞明、虚浮、夜盲、易怒、异嗜。
阅读:3.1W
风寒袭肺外感咳嗽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风寒袭肺、外感咳嗽、浮紧脉、浮脉、鼻塞、喘息、恶寒发热、喉痒、流清涕、气喘、声重、苔白、痰白、痰稀、头痛、无汗、肢体酸。
阅读:3.1W
白刃疔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白疱、疔、疮陷、鼻煽、气促、气急、瘙痒、痰涎、疼痛、咽干、易溃、溢脂。
阅读:3.1W
㿗疝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囊肿、疝气、溏泻、上气咳逆、痛痒、吞咽困难、胸不适、阴挺。
病因:㿗疝,阴囊肿大,如升如斗,不痛不痒。往往是因为地气卑湿导致,所以南方潮湿的地方,多见此病,"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此证适合用祛湿的药下之。
阅读:3.1W
风头旋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眩晕、头风、心悸、鼻塞、耳鸣、肩背拘急、面红、目眩、头晕、眼前黑影、咽干、迎风流泪、肢节痛。
病因:由风邪入脑,或挟痰水逆上所致眩晕者。
阅读:3.1W
脊疳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疳疮、脊柱如锯、烦渴、鼓音、身黄、身热、体重下降、下利、消瘦、异嗜。
病因:脊疳,病证名。病人极度消瘦,致使脊骨突出似锯。为脏腑精气极度亏损之象,见于慢性重病患者。由于疳疾日久,消耗骨肉所致。
阅读:3.1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