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PR间期不定、PR间期不定有规、心悸、乏力、头晕、无力、血压降低。
病因:1.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的常见病因
大多数具有正常房室传导功能的人,当快速性心房起搏时,可以诱发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此外,渐增性心房调搏还可以导致一度、2:1或高度房室结内阻滞。
除此,很多药物可以延长房室结的有效不应期,如洋地黄类药物、β受体阻滞药、钙拮抗药及中枢和外周交感神经阻滞药,均可引起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此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为2%-10%。另外,风湿热可有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以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常见。心肌炎、心肌病等也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2.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的常见病因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如洋地黄、奎尼丁、普鲁卡因胺、普罗帕酮、美托洛尔等,均可引起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此外,电解质紊乱中高血钾(血钾为10-13mmol/升)可引起房室传导阻滞。低血钾(血钾< 2.8mmol/升)也可引起各级房室传导阻滞。风湿性心肌炎患者中约26%可伴有一度和(或)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以一度多见。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二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并不少见,有时伴有束支传导阻滞,多表明病变广泛。其他感染如柯萨奇 B病毒感染、麻疹、腮腺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伤寒等可使传导系统广泛或局部受损,可发生一、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时,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为2%-10%。其中,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多见于前壁心肌梗死,其发生率为1%-2%,多在发病后72小时内出现。阻滞部位多在希氏束以下。另外,扩张型心肌病时,二度房室传导阻滞者约占4%。其他疾病,如肥厚型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直视手术、甲状腺功能亢进与黏液性水肿、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症等均可见到各种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近年来发现大约有半数慢性结下性房室传导阻滞并非系动脉硬化、心肌炎或药物中毒所致,而是两束支或三束支发生非特异性纤维性变,有时病变可侵及希氏束的分叉处,而房室结和希氏束很少受到侵及,其原因不清。
阅读:3.3W
虚火灼肺肺痨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肺痨、虚火灼肺、细数脉、遗精、掣痛、盗汗、盗汗失眠、烦渴、咯血、骨蒸劳热、汗多、急躁、口渴、气促、气急、呛咳、情绪不稳、颧红、舌红、失眠、睡眠障碍、苔剥、苔干、苔黄、痰稠、痰多、痰黄、痰黏、痰少、体重下降、午后发热、五心烦热、消瘦、心烦、胸胁痛、易怒、月经不调。
备注:若火旺较甚,热象明显者,当增入胡黄连、黄芩;若咳痰黄稠量多,酌加桑白皮、竹茹、海蛤壳、鱼腥草等;咯血较著者,加丹皮、藕节、紫珠草、醋制大黄等,或配合十灰散;盗汗较著,酌加五味子、瘪桃干、糯稻根、浮小麦、煅龙骨、煅牡蛎等;胸胁掣痛者,加川楝子、广郁金等;烦躁不寐加酸枣仁、夜交藤、龙齿;若遗精频繁,加黄柏、山茱萸、金樱子。服本方碍脾腻胃者可酌加佛手、香橼。
阅读:3.3W
单纯性苔藓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苔藓、丘疹、烦躁、鳞屑、瘙痒、血痂、夜甚、抓痕。
病因:神经性皮炎症又称慢性单纯性苔藓,是以阵发性皮肤瘙痒和皮肤苔藓化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病。神经性皮炎与中医的"牛皮癣"、"摄领疮"等相类似。常因风湿蕴肤,经气不畅所致。它是一种常见多发性皮肤病,好发于颈部、四肢、腰骶,以对称性皮肤粗糙肥厚,剧烈瘙痒为主要表现的皮肤性疾病。神经性皮炎多见于青年和成年人,儿童一般不发病,夏季多发或季节性不明显。神经性皮炎是皮肤疾病中很常见的一种,和牛皮癣是很相似的,在成年人和青少年人群中它的发病率是很高的,特别是夏天发病更常见,一般儿童不会患有神经性皮炎。神经性皮炎会出现瘙痒的症状,特别是在晚上的时候,瘙痒的现象会很明显,很多的患者禁不住去挠,神经性皮炎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积极的治疗很重要。
阅读:3.3W
血燥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有:风燥、血虚、虚劳、弦数脉、弦细数脉、燥证、无苔黄瘦、无苔中黑、白疕、崩漏、鼻出血、便秘、痤疮、疔疮、风疹、黄褐斑、积聚、疥癣、皮肤瘙痒症、湿疹、噎膈、走黄、足癣、斑块、鼻衄、闭经、便干、便结、便血、齿衄、疮疡、大便秘结、发热、粉刺、咯血、肌肤甲错、肌衄、经多、经早、咳血、渴喜冷饮、口干、鳞屑、脉弦细数、脉有力、毛发干枯、毛发脱落、面红、目眩、尿短、尿量异常、尿少、尿血、呕血、皮肤粗糙、皮肤干燥、皮下出血、皮痒、雀斑、舌红、舌衄、神昏、苔干、体重下降、头晕、吐血、脱发、消瘦、心烦、眩晕、牙龈出血、咽干。
疾病预后:多由失血过多或温病后期,久病精血内夺,年高精血衰少,或吐泻、多汗、伤津及血,或瘀血内阻,新血不生所致。
阅读:3.3W
肝昏迷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肝病性昏迷、血糖降低、惊厥、昏睡、精神错乱、恐惧、狂躁、睡眠障碍、瞳神散大、头昏、行为异常、言语障碍、意识障碍、震颤。
病因:肝昏迷(Hepaticcoma),又称肝性脑病。由严重肝功能代偿不全引起,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有急性与慢性脑病之分。治疗应积极消除诱因,避免或阻断肝性脑病的发生和进一步发展是最基本的治疗策略,也是治疗的关键。注意积极防治消化道出血、控制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禁用损肝药物、禁止大量放腹水等;尽量减少氨的产生,促进氧的代谢。对已发生的肝性脑病,在去除诱因的基础上,首先选用药物治疗,尽量恢复脑细胞功能。若患者对所有药物均无效,且无手术禁忌证,可根据患者情况及医院条件选用门体分流栓塞术或肝移植术等治疗。
阅读:3.3W
冠状动脉狭窄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冠状动脉、狭窄、心悸、恶心、寒战、汗出、呼吸困难、昏厥、气促、头昏、胸闷、胸痛、眩晕。
病因:所谓冠状动脉狭窄是右冠管壁多发钙化及软斑块形成,管腔节段性狭窄,狭窄程度最大处超过50%。是粥样硬化所致,当狭窄到一定程度是导致心肌缺血就是冠心病了;想了解狭窄的程度需要冠状动脉造影才能确定。当确诊冠心病后,基本治疗方法有三种,即
1.药物治疗-是冠心病的基础治疗。
2.介入疗法-即通过置入冠脉支架而解除冠脉狭窄的治疗方法;此法特点是安全、高效、快捷、痛苦少、恢复快。
3.手术治疗-即冠脉搭桥。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级,冠状动脉狭窄以管腔面积的缩小分为4级。Ⅰ级病变:管腔面积缩小1%-25%;Ⅱ级病变:管腔面积缩小26%-50%;Ⅲ级病变:管腔面积缩小51%-75%;Ⅳ级病变:管腔面积缩小76%-100%。1支或1支以上主要冠状动脉(指左冠状动脉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达到Ⅲ级,诊断为冠心病。
阅读:3.3W
脑溢血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脑出血、芤脉、白细胞增多、尿糖阳性、血糖升高、脂蛋白a升高、偏盲、偏瘫、昏迷、凝视、呕吐、神志模糊、失语、嗜睡、酸区优势、头昏、头痛、头晕、眩晕、血压升高、言语不清、运动障碍、掌纹二线断续。
病因:脑溢血一般指脑出血。脑出血(Cerebralhemorrhage)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发生的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有关,即与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血管的老化、吸烟等密切相关。脑出血的患者往往由于情绪激动、费劲用力时突然发病,早期死亡率很高,幸存者中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
阅读:3.3W
恶性神经鞘瘤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癌病、神经鞘、复视、憋气、胸痛、腰腿痛、肢体麻木、肿块。
病因:恶性神经鞘瘤是周围神经系统少见肿瘤,起源于 Schwann细胞,故又称恶性 Schwann氏细胞瘤。此瘤多发生于青、中年男性,好发于肢体或头皮、颈部。肿瘤生长缓慢,一般在5年以上,常同时伴有神经纤维瘤或神经鞘瘤。约2/3病例是在上述这两种病复发恶变的基础上产生的。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其症状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以四肢和躯干多见,坐骨神经受累常见。局部发现肿块为常见症状,多为无痛,少数表现为疼痛性肿块,或肿物压迫症状及远处肢体麻木感及放射疼。也有肿瘤原发于颅内、卵巢和子宫颈的报道。肿瘤可局部侵犯,也可发生远处淋巴结及血循环转移。
阅读:3.3W
肝豆状核变性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白细胞减少、红细胞减少、血尿素升高、血清总蛋白降低、腹水、步态异常、腹胀、肌肉痉挛、痉挛、运动障碍。
病因: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degeneration, HLD)由 Wilson在1912年首先描述,故又称为 Wilson病(Wilson Disease, 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以铜代谢障碍引起的肝硬化、基底节损害为主的脑变性疾病为特点,对肝豆状核变性发病机制的认识已深入到分子水平。WD的世界范围发病率为1/30000-1/100000,致病基因携带者约为1/90.本病在中国较多见。WD好发于青少年,男性比女性稍多,如不恰当治疗将会致残甚至死亡。WD也是少数几种可治的神经遗传病之一,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2018年5月1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5部门联合制定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肝豆状核变性被收录其中。
阅读:3.3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