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急性、发热、皮肤病、中性粒细胞增多、白细胞减少、白细胞增多、单核细胞增多、红细胞减少、血沉加快、高凸、结节、疱疮、斑块、触痛、乏力、关节酸痛、红斑、急性面容、脓疱、水疱、疼痛。
病因: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即 Sweet综合征,为少见病,主要见于女性,其特征为:
(1)皮肤突然出现疼痛性红斑结节或斑块,主要分布于手臂、面部和颈部;
(2)在组织学上真皮显示有特征性成熟的中性粒细胞浸润;
(3)常有发热、全身消耗和周围血象中性粒细胞增多;
(4)皮损通常在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消失,不留任何痕迹,但常反复发作。该综合征一般为特发性少数病例,可并发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粒细胞或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个别病例还可并发于其他恶性疾病。
阅读:3.3W
表阳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见:太阳病、表证、阳证、浮脉、舌白、舌点刺、舌红、舌尖红、苔白、苔薄白、白厚滑苔、白滑薄苔、白舌薄滑、白舌光莹、薄白滑苔、淡白薄苔、淡白滑苔、红舌边白、尖红根白、阳盛、湿润光莹、癫痫、狂证、疟疾、热、太阳经头痛、太阳体质、外感发热、痔疮、背痛、恶风寒、恶寒、耳聋、发热、喉痛、颈痛、流涕、目黄、身痛、手足自温、听力下降、头痛、头项强痛、项强、腰脊痛。
疾病预后:太阳之表证,经方学家称之为表阳证,少阴之表证,经方学家称之为表阴证,其实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且具有不同的病理基础。
太阳病的伤寒、中风都可以称为表阳证,其病理基础为素体阳气不虚、风寒袭表。伤寒为风寒袭表、凝滞营卫,而为无汗之表阳证;中风为风寒袭表、卫气不谐,而为有汗之表阳证,其病理变化皆发生于体表,汗之可也,用麻黄汤解营卫凝滞以疗伤寒、桂枝汤促卫气谐营以愈中风。总而言之,表阳证(太阳病)是素体阳气不虚之人外受风寒之邪所发之证。
阅读:3.3W
维生素C缺乏症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维生素C、不足、尿维生素C降低、鼻出血、痢疾、厌食、鼻衄、齿衄、出血、创口不合、低热、乏力、腹泻、肌衄、结膜出血、倦怠、面苍白、目突、呕吐、皮下出血、体重下降、无力、血尿、压痛、牙龈出血、牙龈肿胀、易感、易激惹、肢痛、肿胀。
病因:维生素C缺乏症也称为坏血病,所以维生素C称为抗坏血酸,在新鲜蔬菜和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较多,但是经过储存、加热后很容易被破坏。上一个世纪以前,维生素C未被人们认识,所以在航海人员中经常发生维生素C缺乏症,主要原因就是食物中缺乏新鲜蔬菜水果。这种病多见于婴幼儿,也可见于年长儿或成人。婴幼儿由于生长发育快,维生素C的需要量也会增加,如果摄人量不足,就会出现缺乏症状。另外,在患急慢性疾病,如腹泻、痢疾、肺炎、肺结核时,体内需要很多维生素C,早产儿生长发育快,需要量也比正常婴儿多,所以一旦供应不足,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就会出现维生素C缺乏。
阅读:3.3W
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湿疹、下肢、刺痛、乏力、肌肉麻木、静脉曲张、麻木、皮肤粗糙、瘙痒、色素沉着、水肿、酸胀、腿重、脱屑、萎缩。
病因: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是最为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人群患病率高达约27%。中老年患者多见,常有遗传性。认为导致此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患者先天禀赋不足,脉道薄弱,加之久立、久行、久蹲、过度劳累,或受风寒、湿痹侵袭,致脉道损伤,以致气滞血瘀,经脉失养,气滞于下,脉道通运无力,弛张无度,血壅于下,则瘀血阻脉,壅胀过甚,血管迂曲怒张,形成筋瘤,滞瘀湿寒并存,则生热胀痛,湿热下注,腐伤络脉皮肤,则皮肤溃烂成疮,形成臁疮。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经典用药有符瑞曲克芦丁颗粒,呵护颗粒等。
阅读:3.3W
变应性咳嗽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干咳、过敏、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喉痒、咳嗽。
病因:变应性咳嗽(AC)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尚未得到公认.对它的界定目前还只是处于描述性的阶段,缺乏大量系统性的研究观察。主要指临床上某些慢性咳嗽患者,具有一些特应性的因素,抗组胺药物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但不能诊断为哮喘、变应性鼻炎或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暂不宜归纳为其他疾病。,将此类咳嗽定义为 AC.其与变应性咽喉炎、EB、感冒后咳嗽等的关系及异同有待进一步探讨,以明确是否为独立的疾病实体。变应性咳嗽多为病毒感染后迁延不愈又合并细菌感染引起,并有过敏性因素参与。以咽痒引起阵发性刺激性干咳为主要表现。变应性咳嗽的概念首次由日本学者 Fujimurat吁1992年提出。主要指对支气管舒张剂治疗效果不佳但抗组胺药物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的干咳患者。具有某些特应征,痰嗜酸性粒细胞正常。常常伴有咽痒的症状。该病的病因不十分明确,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且早期临床表现与普通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难以鉴别,致使多数患者延误诊断和治疗失当。
阅读:3.3W
肩周炎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肩膀、炎症、钝痛、恶风、恶寒、功能障碍、肩痛、睡眠不安、酸痛、疼痛、压痛、转侧不利。
病因: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俗称凝肩、五十肩。以肩部逐渐产生疼痛,夜间为甚,逐渐加重,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而且日益加重,达到某种程度后逐渐缓解,直至最后完全复原为主要表现的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异性炎症。肩周炎是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不便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病症。本病的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有可能严重影响肩关节的功能活动。肩关节可有广泛压痛,并向颈部及肘部放射,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三角肌的萎缩。
阅读:3.3W
小儿变蒸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数脉、小儿、口角疮、发热、烦渴、腹痛、汗出、拒乳、呕吐、食入即吐、水疱、啼哭、畏寒、心烦、夜啼、易惊、肢端发凉。
病因:小儿变蒸,又称"变蒸",俗称"烧长"或"生长热",是古代医家用来解释婴幼儿生长发育规律的一种学说。该学说首见于西晋·王叔和的《脉经·平小儿杂病证第九》。隋唐以降,众多医家对该学说多有阐发,内容不断补充,其说益繁,然亦存在相关争端。
变者,变其情智,发其聪明,主要是指精神发育;蒸者,蒸其血脉,长其百骸,主要指形体发育。2岁以内的小儿,由于生长发育的旺盛,其血脉、筋骨、脏腑、气血、神志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地变异,蒸蒸日上,每隔一定的时间就有一定的变化,并且还可表现出一些症状,如发热,可微热,可大热,心烦、夜啼、汗出、烦渴、呕吐、脉数而乱、口角起疱等,但无病态,是小儿精神、形体阶段性生长发育的一种生理现象。变者生五脏,蒸者养六腑,变者上气,蒸者体热,小儿需得变一变、蒸一蒸,方能长一长。
阅读:3.3W
肝虚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见:肝证、虚证、肝胆虚、舌边白、舌侧苔少、细脉、弦脉、弦细脉、左关虚、少阳相火、少阴君火、关弦、少角丁木、肝证、太商庚金、寅申相火、子午君火、疲劳、虚烦、潮热、盗汗、多梦、耳鸣、乏力、烦躁、关节不利、烘热、惊恐、恐惧、口干、脉微无力、脉弦细弱、梦见草木、目暗、目干、目涩、疲乏、颧红、少腹坠胀、舌淡白、神志异常、视力模糊、视力下降、视力障碍、手足蠕动、手足震颤、苔白、太息、头晕、无力、五心烦热、胁隐痛、心慌、胸胁满闷、眩晕、眼花、咽干、夜盲、抑郁、月经不调、爪甲无华、肢体麻木。
疾病预后:1.肝阴虚肝阴虚主要由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温热病后期,耗伤肝阴;或肾阴不足,水不涵木所致。
2.肝血虚肝主藏血,肝肾同源,肾精不足,导致精不化血,从而导致肝血不足;脾肾亏虚,生化乏源从而导致气血亏虚;或慢性病耗伤肝血,或失血过多,或生血不足等均可导致肝血虚。
3.肝气虚病机多为情志内伤,耗伤肝气;久病体弱,他脏伤肝;劳逸失调,损伤肝气;用药不当,攻伐无度等所致。
阅读:3.3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