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滑脉、疾脉、濡脉、散脉、数脉、微脉、C反应蛋白升高、QRS低电压、QT间期延长、U波低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尿比重升高、尿胆原阳性、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血肌酐升高、血氯降低、血清钠降低、血糖升高、胞睑红肿、喘息、端坐呼吸、发绀、烦躁不安、呼吸困难、昏迷、恐惧、脉促无力、泡沫痰、疲乏、皮肤苍白、气喘、气促、神志模糊、水肿、头昏、无尿、哮鸣、掌纹四线切三线。
病因:心力衰竭(Heartfailure)简称心衰,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此种障碍症候群集中表现为肺瘀血、腔静脉瘀血。心力衰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其中绝大多数的心力衰竭都是以左心衰竭开始的,即首先表现为肺循环瘀血。
阅读:3.3W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血清胃蛋白酶原Ⅰ升高、血清胃蛋白酶原Ⅱ升高、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胃痛、嗳腐、嗳气、饱胀、晨呕、充血、恶心、反酸、腹痛、腹泻、腹胀、腹胀腹痛、饥饿、饥饿痛、溃烂、呕吐、水肿、体重下降、消瘦、左上腹痛。
病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一般指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Hp)。首先由巴里·马歇尔(Barry J. Marshall)和罗宾·沃伦(J. Robin Warren)二人发现,此二人因此获得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目前已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发病率的高低与社会经济水平,人口密集程度,公共卫生条件以及水源供应有较密切的关系。幽门螺杆菌感染现在主要靠抗幽门螺杆菌药物进行治疗。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人-人""粪-口"是主要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亦可通过内镜传播,而且 Hp感染在家庭内有明显的聚集现象。父母感染了 Hp其子女的感染机会比其他家庭高得多。
阅读:3.3W
乳糖酶缺乏症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红细胞增多、营养不良、肠鸣、大便酸臭、发育迟缓、腹痛、腹泻、腹胀、腹胀腹痛、呕吐、泡沫便、矢气、水样便、脱水。
病因:乳糖酶缺乏症一般指乳糖不耐受。乳糖不耐受是由于乳糖酶分泌少,不能完全消化分解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所引起的非感染性腹泻,又称乳糖酶缺乏症。乳糖酶缺乏是广泛存在的世界性问题,远东人群发生率高,大部分人群不出现症状,但在以乳汁为主要饮食的新生儿及婴幼儿中常发生腹泻等症状。不同国家乳糖不耐受发生的高峰年龄段不同,日本在7-8岁,非洲在3-5岁,我国北京、上海、广州和哈尔滨4大城市3-13岁1168名健康儿童调查提示乳糖酶缺乏的发生率较高,87%的儿童乳糖不耐受发生在7-8岁。母乳和牛乳中的糖类主要是乳糖,小肠尤其是空肠黏膜表面绒毛的顶端乳糖酶的分泌量减少或活性不高就不能完全消化和分解乳汁中乳糖,部分乳糖被结肠菌群酵解成乳酸、氢气、甲烷和二氧化碳。乳酸刺激肠壁,增加肠蠕动而出现腹泻。二氧化碳在肠道内产生胀气和增加肠蠕动,使儿童表现不安,偶尔还可能诱发肠痉挛出现肠绞痛。乳酸的增加还使粪便的pH值降低。
阅读:3.3W
史-约综合征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C反应蛋白升高、白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增多、多形红斑、结膜炎、丘疹、荨麻疹、倒睫、发热、关节痛、睑内翻、角膜溃疡、呕吐、水疱、羞明、咽痛、周身不适。
病因:史-约综合征是一种累及皮肤和黏膜的急性水疱病变。又称 Stevens-Johnson综合征。1922年,首先由 Stevens和 Johnson对该病进行了详细地描述。多形性红斑型 Stevens-Johnson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发病突然,病变常出现在手脚的背侧和前臂、腿、脚掌、足底表面。而毒性表皮坏死溶解型的特点是皮肤的受损面积超过20%。口腔黏膜、唇黏膜、生殖器黏膜和结膜也可受累。还可伴发热、白细胞计数增多、肾功能衰竭、肺栓塞、胃肠道出血、脓毒血症等现象。
阅读:3.3W
慢性膀胱炎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慢性、膀胱炎、淋巴细胞增多、乏力、腹痛、会阴痛、慢性面容、尿急、尿频、尿痛、尿灼、体重下降、头昏、消瘦、眩晕、血尿、腰痛。
病因:膀胱炎有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细菌感染。前者指膀胱结核而言。非特异性膀胱炎系大肠杆菌、副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粪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其临床表现有急性与慢性两种。前者发病突然,排尿时有烧灼感,并在尿道区有疼痛。有时有尿急和严重的尿频。很重要的一点是上述症状既发生于晚间,又发生在白天,女性常见。终末血尿常见。时有肉眼血尿和血块排出。患者感到体弱无力,有低热,也可有高热,以及耻骨上不适和腰背痛。慢性膀胱炎的症状与急性膀胱炎相似,但无高热,症状可持续数周或间歇性发作,使病者乏力、消瘦,出现腰腹部及膀胱会阴区不舒适或隐痛,有时会出现头昏、眩晕等神经衰弱症状。
阅读:3.3W
小儿异嗜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小儿、异嗜、有恙。
病因:异嗜症或称异食癖(Pica),是指婴儿和儿童在摄食过程中逐渐出现一种特殊癖好,对通常不应进食的异物,难以控制地咀嚼与吞食。发病年龄以幼儿为多,但学龄儿童亦可见到。有些儿童特别喜食煤渣、土块、烟头、火柴、毛发、纸张、毛线以及金属玩具或床栏上的油漆,这种现象医学上称为异食癖或称嗜异症。此种儿童多表现出食欲低下,偏食及营养发育状况低下、贫血等;通常好发年龄为1-3岁,也可达学龄前期,男性儿童多见。异食行为主要表现患儿自觉或不自觉持续性的咬食一些通常人们认为是非食物和无营养的物质,并引以为乐。一般先咬然后吞食,也有些患儿在口中咬嚼后吐出,然后再咀嚼新的物质。患儿一般消瘦,也有些营养不良,症状具有顽固性和持续性的特点,虽然被阻止,仍喜欢偷偷咬食;多数患儿性格怪异,常伴有行为和情绪障碍。异嗜症的合并症因吞食异物的种类不同而不同,常见的合并症有肠梗阻、贫血、缺锌、铅中毒、肠道寄生虫病等,此外经常异食可导致营养不良。
阅读:3.3W
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过敏、肉芽肿性血管炎、白细胞减少、白细胞增多、红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血沉加快、鼻炎、哮喘、发热、高热、关节痛。
病因: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Allergic Granulomatosiswith Polyangiitis, AGPA),又称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是主要累及中、小动脉的系统性血管炎的一种类型,较为罕见,它有三个显著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即坏死性血管炎、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血管外肉芽肿。常见多器官受累包括肺、心脏、肝脏、脾、皮肤、周围神经、胃肠道和肾脏,通常肾脏损害程度较结节性多动脉炎及肉芽肿性血管炎(韦格纳肉芽肿)轻。本病的治疗原则
是如果病人病情严重,临床表现典型,伴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即使缺乏病理检查,也要开始治疗。
阅读:3.3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