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脓期肺脓肿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肺脓肿、热壅血瘀、不能卧、烦躁不安、汗出、口渴喜饮、脉滑数实、面红、脓血痰、气喘、舌红、身热、苔黄腻、痰稠、痰臭、痰黏、胸闷、胸痛、转侧不利。
备注:若脓痰量少难出,可加皂角刺、山甲珠、鲜竹沥以化痰溃痈排脓(但咳血量多者禁用),亦可加连翘、野荞麦根、鱼腥草、败酱草、黄芩清热解毒排脓;若血热甚咳血量多,可加丹皮、山栀子、生地黄、蒲黄、藕节、白茅根、三七、侧柏叶凉血止血;若气喘乏力,无力咯痰者,为气虚不能托脓,加生黄芪益气扶正,托里透脓;若兼腑气不通而见便秘者,加生大黄、枳实通腑泄热;若肺热津伤而见口干舌燥者,则酌配玄参、沙参、天花粉、麦冬以养阴生津。
阅读:2.9W
寒湿凝滞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见:寒湿、凝滞、沉迟脉、沉紧脉、沉脉、沉细脉、沉弦脉、滑脉、舌齿痕、舌胖、弦紧脉、白厚腻滑、寒证、湿证、滞证、气血不畅、瘫痪、遗精、便溏、不渴、肠鸣、刺痛、带下白、带下多、带下稀、恶寒、发热、乏力、泛吐清水、腹大、腹痛、腹胀、腹胀腹痛、腹胀神疲、腹胀痛、睾丸坠胀、关节痛、活动不利、肌肉麻木、经迟、经少、经稀、经血夹块、拒按、口淡、溃烂、麻木、脉沉迟紧、脉濡缓、脉无力、面暗、面青白、纳呆、皮肤淡红、屈伸不利、瘙痒、舌黯、舌暗、舌淡白、舌青紫、舌瘦、舌瘀斑、身倦、身重、神疲、食少、食少便溏、食少身倦、手足不温、水肿、四肢肿胀、苔白、苔白厚、苔腐、苔滑、苔腻、疼痛、头痛、脘闷、脘闷纳呆、脘痞、畏寒、喜温、小腹冷痛、泄泻、形寒、胸胀、虚浮、腰背冷痛、腰脊酸、腰酸、腰酸遗精、腰痛、夜甚、阴冷、阴肿、隐痛、肢冷、肢体困重、肢体酸痛、肢痛、灼热。
阅读:2.9W
瘦弱体质
小结:本体质症状与证候为:瘦弱、舌红、舌瘦、苔少、恶病质、晦涩质、免疫力低下、疲劳、消化不良、血虚体质、阴虚体质、营养不良、燥红质、盗汗、低血压、多饮、恶风、乏力、骨质疏松、肌肤甲错、肌肉萎缩、记忆减退、酒色过度、口干、懒言、劳役过度、面红、面色无华、尿多、偏食、少气、神疲、食不生肌、食欲不振、瘦削、思虑过度、溏结不调、体虚、体重下降、头昏、头痛、头晕、脱发、完谷不化、畏寒、五心烦热、吸收不良、消瘦、咽干、腰膝酸软、抑郁。
病因:从医学角度来说,大多数瘦弱者都是脾胃功能差,影响身体对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瘦弱者生理特点是:体内水分少,皮下脂肪少,肌肉弹性较差,体型瘦削。这种体型者体内的新陈代谢较快,吃进的食物不容易吸收(即消化强、吸收弱),肌肉和体重增长得相对慢些。
阅读:2.9W
微循环障碍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微循环、功能障碍、痴呆、冠心病、黄褐斑、肩周炎、脑梗死、神经衰弱、痛经、哮喘、心肌梗死、心绞痛、循环障碍、中风病、跛行、多梦、高血压、骨质疏松、肌肉麻木、肌酸痛、记忆减退、甲红、静脉曲张、咳嗽、咳嗽气短、麻木、皮肤松弛、皮皱、气短、失眠、睡眠障碍、头痛、头晕、小腹下坠、心慌、心律不齐、胸闷、胸闷气短、血压升高、月经不调、月牙少。
病因:微循环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毛细血管中的血液循环,是循环系统中最基层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它包括微动脉、微静脉、毛细淋巴管和组织管道内的体液循环。人体每个器官,每个组织细胞均要由微循环提供氧气、养料,传递能量,交流信息,排除二氧化碳及代谢废物。微循环障碍是血液理化性质的改变,使管腔狭窄,血液流速或减慢或血栓形成,使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微循环畅通百病不生,微循环障碍是百病之源。健全的微循环功能是保证体内重要脏器执行正常功能的首要前提,医学已证明:人体的衰老,肿瘤的发生,高血压、糖尿病及许多心脑血管等疾病、主要是微循环障碍所致,因此微循环正常与否,是人体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现今的生活方式、饮食、压力、污染等都是造成微循环障碍的主要外部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细胞和血液会逐渐衰老,功能也自然随之退化,这是造成微循环障碍内部原因。微循环发生障碍会使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严重时会导致心梗或中风等其他重大疾病。
阅读:2.9W
脾胃积热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见:脾胃证、热积、洪数脉、滑脉、滑数脉、脾胃热、舌尖红、舌裂纹、舌芒刺、实热、数脉、白厚中干、白苔边黑、关牢、灰黑弦红、积证、脾证、热证、胃证、燥厚中黑、抱轮红赤、便秘、口腔溃疡、前额、心胸、便干、便结、便溏、不宁、唇红、唇烂、大便秘结、大便酸臭、大渴引饮、盗汗、恶热、发热、烦渴、烦躁、腹痛、腹胀、腹胀腹痛、汗出、汗多、汗黄、汗黏、红肿、拒食、渴不欲饮、渴喜冷饮、口臭、口干、口角溃烂、口渴、口渴多饮、口渴喜饮、口渴欲饮、口苦、口舌生疮、口甜、溃烂、泪多、流涎、脉沉实、脉洪大、脉有力、面红、面萎黄、目赤、目痛、尿赤、尿短、尿黄、尿浊、舌红、身热、食少、食少便溏、睡眠不宁、苔黄、苔满、疼痛、体重下降、瞳神紧小、涎沫、消谷善饥、消瘦、小便短赤、小便短黄、心烦、羞明、牙龈肿痛、指纹紫黯、肿痛、自汗。
病因:因脾胃积热所致。
阅读:2.9W
湿重于热黄疸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黄疸、湿重于热、濡数脉、便溏、恶心、腹胀、脉濡缓、呕吐、身困、身目发黄、食欲不振、食欲减退、苔厚腻、头重、胸脘痞满。
备注:茵陈五苓散由茵陈蒿、桂枝、茯苓、白术、泽泻、猪苓组成;甘露消毒丹由滑石、茵陈、黄芩、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白蔻仁组成。前方作用在于利湿退黄;后方作用在于利湿化浊,清热解毒。若湿阻气机,胸腹痞胀,呕恶纳差等症较著,可加入苍术、厚朴、半夏;纳呆或食欲明显较差者,可加炒谷芽、炒麦芽、鸡内金。阳黄初起见邪郁肌表,寒热头痛之表证者,宜疏表清热,宣散外邪,利湿退黄,方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如热留未退,乃湿热未得透泄,宜增强泄热利湿之功,可加栀子柏皮汤。病程中若见阳明热盛,灼伤津液,积滞成实,大便不通者,宜泻热去实,急下存阴,方用大黄硝石汤。本证迁延日久或过用苦寒,可转为阴黄,按照阴黄进行辨治。
阅读:2.9W
肝肾亏虚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见:肝肾证、虚证、亏证、沉迟脉、沉细脉、沉细数脉、肝胆虚、缓脉、弱脉、舌略瘦、肾系虚、细脉、细涩脉、细数脉、弦脉、弦细脉、弦细数脉、肝证、气血不足、肾证、便秘、变形、痴呆、癫证、频数、软瘫、瘫痪、痛经、痿瘫、心悸、遗精、转筋、半身不遂、闭经、便干、便结、便溏、出血不止、大便秘结、呆钝、带下少、盗汗、盗汗失眠、动甚、动则汗出、窦道、多梦、耳聋、耳鸣、耳鸣耳聋、二便失禁、发育迟缓、乏力、烦渴、烦热、烦躁、浮肿、浮肿便溏、腹泻、骨节变形、骨节痛、骨节隐痛、骨节肿大、寡言、关节变形、关节不利、关节红肿、关节畸形、关节酸痛、关节痛、关节肿胀、关节灼痛、汗出、烘热、红肿、滑泄、恍惚、活动不利、肌萎、急躁、甲枯、健忘、僵硬、交接痛、筋骨痿软、筋脉拘急、筋惕肉瞤、经迟、经色浅淡、经少、颈肿、久病、拘急、拘挛、倦怠、空痛、口干、口渴、口苦、脉沉细弱、脉沉细涩、脉濡细、脉无力、脉细弱、脉弦细、脉虚大、脉虚弱、脉虚数、毛发脱落、面暗、面白、面苍白、面色发白、面色少华、面色无华、面萎黄、目暗、目干、目昏、目涩、目痛、目眩、目胀、纳差、尿多、尿黄、尿量异常、尿淋、尿频、弄舌、皮冷、歧视、气短、强直、情绪不稳、屈伸不利、颧红、日晡潮热、乳房胀痛、瘙痒、少眠、舌暗淡、舌暗红、舌淡白、舌干、舌红、舌红绛、舌謇、舌津少、舌瘀斑、舌瘀点、舌燥、身倦、身痛、神昏、神疲、神志不安、神志模糊、失眠、失明、食少、食少便溏、食少身倦、视力模糊、视力下降、视力障碍、手颤、手足心热、瘦弱、瘦削、睡眠障碍、四肢不温、四肢麻木、酸痛、梭状指、苔白、苔少、苔无、体重下降、听力下降、瞳神散大、头昏、头痛、头晕、头胀痛、脱发、痿软、畏寒、无力、午后发热、五心烦热、膝冷、喜温、下肢酸软、涎沫、消瘦、小便清长、斜视、心烦、心烦心悸、囟门不合、行动迟缓、形寒、眩晕、血色鲜红、牙齿浮松、眼花、眼前黑影、咽干、阳痿、阳痿遗精、腰脊酸痛、腰酸、腰酸遗精、腰痛、腰腿酸软、腰膝酸软、腰膝酸痛、腰膝无力、腰下发凉、夜盲、夜尿多、夜甚、遗尿、溢脓、易怒、阴道干涩、阴道萎缩、阴道下血、瘀紫、余沥不尽、远视模糊、月经不调、张口、震颤、肢冷、肢体麻木、肢体痿软、指纹淡紫、智力低下、智能减退、肿胀、重听、灼热、足跟痛。
阅读:2.9W
小儿重型腹泻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小儿腹泻、惊厥、休克、便黄、便绿、低热、发热、烦躁不安、高热、昏迷、面暗、黏液便、嗜睡、水样便、头昏、脱水。
病因:1.感染因素
(1)肠道内感染
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以前两者多见,尤其是病毒。
1)病毒感染寒冷季节的小儿腹泻80%由病毒感染引起。病毒性肠炎主要病原为轮状病毒,其次有诺如病毒、星状病毒、科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冠状病毒等。
2)细菌感染
(1)致腹泻大肠杆菌包括:致病性大肠杆菌,产毒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出血性大肠杆菌及粘附-聚集性大肠杆菌。
(2)弯曲菌与肠炎有关的弯曲菌属有空肠型、结肠型和胎儿型3种,95%-99%弯曲菌肠炎是由胎儿弯曲菌及空肠弯曲菌引起的。
(3)其他包括耶尔森菌,沙门菌(主要为鼠伤寒和其他非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嗜水气单胞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
3)真菌致腹泻的真菌有念珠菌、曲菌、毛霉菌等。婴儿以白色念珠菌多见。
4)寄生虫常见为蓝氏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虫和隐孢子虫等。
(2)肠道外感染
有时引起消化功能紊乱,亦可产生腹泻症状,即症状性腹泻。年龄越小越多见。腹泻不严重,大便性状改变轻微,为稀糊便,含少许黏液,无大量水分及脓血,大便次数略增多,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中耳炎等,随着原发病的好转腹泻症状渐消失。
使用抗生素引起的腹泻:常表现为慢性、迁延性腹泻。由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一方面使肠道有害菌,耐药金葡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绿脓杆菌等大量繁殖,另一方面使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减少,微生态失衡而出现腹泻,大便的性状与细菌侵袭的部位有关,病情可轻可重。
2.非感染因素
(1)饮食护理不当多见于人工喂养儿。喂养不定时、不适当或以淀粉类食品为主食,或饮食中脂肪过多以及断奶后突然改变食物品种,均能引起轻-中度腹泻(消化不良)。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由于口渴,吸乳过多,增加消化道负担,均易诱发腹泻。大便为稀薄或蛋花汤样,无脓血和酸臭味,如不及时控制,易并发肠道感染。
(2)过敏性腹泻如对牛奶或大豆制品过敏而引起的腹泻。
(3)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主要是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肠道对糖的吸收不良引起腹泻。
(4)气候因素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或由于口渴饮奶过多等都可以诱发消化功能紊乱导致腹泻。
阅读:2.9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