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缺乏症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维生素、不足、堕胎小产、骨质疏松症、角膜炎、口角炎、口腔溃疡、皮炎、贫血、舌炎、消化不良、足癣、不育、草莓舌、唇裂、火星丘萎缩、肌萎、目干、皮肤干燥、山根发白、食欲不振、食欲减退、脱屑、夜盲、朱砂掌。
病因:维生素是维持人和动物机体健康所必需的一类营养素,为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它们绝大多数不能在体内合成,或者所合成的量难以满足机体的需要,必须由食物供给。此类物质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1)存在于天然食物中;
(2)绝大多数不能在体内合成(维生素D、K等少数维生素例外);
(3)不是机体结构成分,不提供能量,但在调节物质代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人体每日只需少量维生素即可满足代谢需要,但是绝不能缺少,否则缺乏到一定程度,就引起维生素缺乏症。维生素按溶解性可分为两大类,即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维生素K,它们能溶解在脂肪中,伴随脂肪进入人体;水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C和维生素B族(B1、B2、B6、B12、烟酸、泛酸、叶酸、生物素等),它们能溶解在水里,伴随水分进入人体。由于两类维生素的溶解性不同,吸收、排泄、体内积存的情况不同,导致缺乏症状出现的快慢不同。脂溶性维生素的缺乏症状出现较缓慢,而水溶性维生素的缺乏症状出现则相对较快。
阅读:3.2W
代谢综合征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血糖升高、糖代谢失调、糖尿病、脂质代谢紊乱、熬夜、肥胖、高血压、体重增加、血压升高。
病因:代谢综合征是指人体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质发生代谢紊乱的病理状态,是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症候群,是导致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其具有以下特点:
(1)多种代谢紊乱集于一身,包括肥胖、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黏、高尿酸、高脂肪肝发生率和高胰岛素血症,这些代谢紊乱是心、脑血管病变以及糖尿病的病理基础。可见糖尿病不是一个孤立的病,而是代谢综合征的组成部分之一。
(2)有共同的病理基础,目前多认为它们的共同原因就是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所造成的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
(3)可造成多种疾病增加,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甚至某些癌症,包括与性激素有关的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以及消化系统的胰腺癌、肝胆癌、结肠癌等。
(4)有共同的预防及治疗措施,防治住一种代谢紊乱,也就有利于其他代谢紊乱的防治。
阅读:3.2W
气郁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有:气滞、郁证、沉涩脉、动脉、短脉、结脉、气郁体质、苔薄白、右寸伏、左关代、左关短、偏气郁质、气郁质、气滞、疮痈、肺痿、伤食、淤血、背痛、低热、独语、恶寒、发热、腹胀、脉沉伏、脉沉无力、脉迟有力、脉促沉、脉短无力、脉结有力、脉有力、呕血、痞满、气促、气急、思虑、苔薄、太息、吐血、微热、胁胀、泄利、胸痛、眩晕、肿胀。
病因:气郁一词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多因情志不舒,气机郁结所致。
《丹溪心法·六郁》:"气郁者,胸胁痛,脉沉涩。"《证治汇补·郁证章》:"气郁,胸满胁痛,噫气腹胀。"治宜行气解郁。
《杂病源流犀烛·诸气源流》"一切气郁,总宜以化滞为主。"用气郁汤、木香调气散、七气汤、越鞠丸等方。若气郁生痰者,用温胆汤、半夏厚朴汤、上下分消导痰汤。若气郁化火者,用加味逍遥散等方。
阅读:3.2W
关节损伤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关节、损伤、骨折、淤血、跛行、疼痛、压痛、肿胀。
病因:在外力作用下,关节骤然向一侧活动而超过其正常活动度时,引起关节周围软组织如关节囊、韧带、肌腱等发生撕裂伤,称为关节扭伤。
(一)踝关节扭伤踝部包括踝关节和距骨下关节,是下肢承重关节。前者由胫腓骨下端与距骨体上面组成,后者由距骨下面与跟骨组成。胫腓骨下端有内外踝和侧副韧带连接,使踝关节相当稳定。内踝下有坚韧的三角韧带,止于跟骨、距骨和舟骨,能限制足的过度外翻活动。外侧韧带即腓跟韧带和腓距前、后韧带,此韧带比较薄弱,作用为限制足的内翻活动。在过度的强力内翻或外翻活动时,如行走在不平路面,高处跌下或跑跳时落地不稳,均可引起外侧或内侧韧带损伤,部分撕裂或完全断裂或撕脱骨折。如早期治疗不当,韧带过度松弛,可造成踝关节不稳,易引起反复扭伤,甚至关节软骨损伤,发生创伤性关节炎,严重影响行走功能。
(二)关节脱位关节脱位是由于直接或间接暴力作用于关节,或关节有病理性改变,使骨与骨之间相对关节面正常关系破坏,发生移位。外伤性脱位多发生于青壮年。四肢大关节中以肩、肘脱位为最常见,髋关节次之,膝、腕关节脱位则少见。本节内容主要论述外伤性关节脱位。
(三)肩关节脱位肩关节脱位最常见,约占全身关节脱位的50%,这与肩关节的解剖和生理特点有关,如肱骨头大,关节盂浅而小,关节囊松弛,其前下方组织薄弱,关节活动范围大,遭受外力的机会多等。肩关节脱位多发生在青壮年、男性较多。
(四)肘关节脱位正常肘关节由肱尺、肱桡和尺桡上关节组成,主要是肱尺关节进行伸屈活动(伸180度,屈30度)。肘关节后部关节囊及韧带较薄弱,易发生后脱位。
(五)髋关节脱位髋关节为杵臼关节,其解剖特点是:髋臼深,韧带坚强,肌肉肥厚。因此关节稳定,仅在强大暴力下发生脱位,多发生于青壮年。
(六)桡骨小头半脱位。
阅读:3.2W
小儿急性化脓性腮腺炎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小儿、急性化脓性腮腺炎、白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增多、化脓、腮痛、腮肿、跳痛、压痛。
病因: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多见于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如胃肠道大手术等原因造成大量体液丧失、脓毒血症、长期高热、脱水等。这些原因造成全身及腮腺局部抵抗力极度低下,口腔内致病菌逆行感染至腮腺而发病。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生上述情况的机会逐渐减少,即使发生也能及时得到纠正,因此急性化脓性腮腺炎的发病现在比较少见。一般慢性腮腺炎急性发作可发生急性化脓性感染,如儿童复发性腮腺炎、慢性阻塞性腮腺炎、舍格伦综合征继发腮腺感染的急性发作时,腮腺也可发生急性化脓性感染,但各自病因、表现、治疗及预后均不一样。
阅读:3.2W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乳头状瘤、乳腺导管、乳房肿块、乳头溢液、肿块。
病因:女性乳腺有15-20个乳腺导管,开口于乳头。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指发生在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其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纤维腺瘤和乳腺癌。根据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乳腺肿瘤分类,将导管内乳头状瘤分为中央型和外周型。中央型乳头状瘤多发生在乳管壶腹以下大约1.5cm的1、2级乳管(壶腹是指乳管接近乳头膨大成囊状的部位),又称大导管内乳头状瘤,位于乳腺中央区乳晕下方,一般认为其不增加乳腺癌的风险。外周型乳头状瘤是指终末导管-小叶系统发生的多发性导管内乳头状瘤,曾使用过"乳头状瘤病"的名称,位于乳腺的周围象限,一般认为是癌前期病变,癌变率为5%-12%。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多见于产后妇女,以40-50岁者居多,是临床上常见的乳腺良性肿瘤。
阅读:3.2W
髓母细胞瘤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髓母细胞、肿瘤、白细胞增多、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阳性、癌病、癫痫、复视、共济失调、颅内压升高、脑积水、背痛、步态异常、晨痛、恶心、二便失禁、呕吐、嗜睡、头痛、头摇、头晕、下肢无力、行步困难、行为异常、眼震、夜痛、意识障碍、运动障碍。
病因:髓母细胞瘤是颅内恶性程度最高的胶质瘤。其高度恶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1)生长极其迅速;
(2)手术不易全部切除;
(3)肿瘤细胞有沿脑脊液产生播散性种植的倾向。主要发生于14岁以下的儿童,少数见于20岁以上者。多伦多和费城儿童医院皆报道髓母细胞瘤的发病率仅次于小脑星形细胞瘤而居儿童后颅窝肿瘤的第二位。在儿童占神经胶质瘤的10.7%,占颅内肿瘤7.6%。文献中占神经胶质瘤的6.5%-10%。平均年龄14岁,12岁以下的儿童占本肿瘤全数病人的69%,男女别比为2:
1.在儿童几乎均位于小脑蚓部,突入第四脑室,甚至充满小脑延髓池。偶见于小脑半球。在成人亦多见于小脑,偶见于大脑半球,但有些学者认为诊断为大脑的髓母细胞瘤,实为神经母细胞瘤。
阅读:3.2W
痰火扰神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见:脑证、痰火、里实、浮数脉、滑数脉、舌尖红、数脉、弦滑脉、弦滑数脉、弦数脉、火证、痰证、便秘、疲劳、热、心悸、厌食、嗳气、便干、便结、不安、不宁、不知人事、抽搐、喘息、错语、大便秘结、带下稠、带下多、带下黄、胆怯、多梦、多饮、恶心、发狂、发热、烦渴、烦热、烦躁、忿怒、腹胀、喉鸣、昏仆、急暴、急躁、叫呼、精神不振、精神错乱、拒食、咳痰、咳痰不爽、渴喜冷饮、口干、口渴、口苦、口黏、狂躁、两目上视、流涎、脉沉弦滑、梦游、面红、目赤、目赤易怒、目眩、纳呆、尿赤、尿短、尿黄、凝视、衄血、呕恶、呕吐、呕血、疲乏、气喘、气粗、强直、情绪不稳、舌红、舌红绛、神昏、失眠、食欲不振、食欲减退、嗜肥、嗜睡、睡眠不安、睡眠障碍、苔厚、苔滑、苔黄、苔满、苔腻、痰稠、痰多、痰多胸闷、痰黄、痰鸣、痰黏、头昏、头痛、头晕、头重、吐血、脘闷、脘闷纳呆、脘痞、脘胀、妄动、妄听妄视、妄想、涎沫、小便短赤、小便短黄、心烦、心烦心悸、心悸不宁、心下悸、行为异常、胸闷、眩晕、牙关紧闭、咽干、夜惊、易惊、易怒、谵语。
阅读:3.2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