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肋下痛针灸方
小结: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嗳气、窜痛、腹胀、胸闷、脉弦、情志刺激加重、食少、苔薄白、胁下胀痛、胁下痛。
各家论述:《针灸大全》:“胁肋下痛,起止艰难:公孙、支沟、章门、阳陵泉。”肝乃将军之官,性喜条达,主调畅气机。因情志所伤,可使肝气失于条达,疏泄不利,气阻胁络,发为肝郁胁痛。公孙、章门:公孙为足太阴脾经络穴,别走足阳明胃经,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冲脉过胸胁部,故本穴能调气机、扶脾胃;章门是足厥阴肝经腧穴、脾之募穴,穴在季胁端,为五脏之气输注的处所,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消痞散结之功。两穴远近相配可疏通胁肋部气机,以达疏肝理气、通络散结之效。支沟、阳陵泉:支沟为手少阳三焦经腧穴,三焦主气所生病,有行气止痛之功,善治胸胁疼痛;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腧穴,有疏泄肝胆,和解少阳,舒筋活络,缓急止痛的作用;支沟以清利三焦之气为主,阳陵泉以舒调肝胆为要,二穴合用,同名经相应,可增强疏散郁结之功效。
阅读:6.3K
梨状肌综合征推拿法
小结:本推拿疗法一般适用于:跛行、掣痛、麻木、臀痛、鸭步、压痛、灼痛、会阴坠胀、活动不利、肌肉痉挛、肌肉松弛、萎缩、无力、梨状肌综合征。
来源:1.损伤
由于髋臀部闪、扭、下蹲、跨越等间接外力所致,尤其在下肢外展、外旋位突然用力,或外展、外旋蹲位突然起立;在负重情况下,髋关节突然内收、内旋,使梨状肌受到过度牵拉而损伤,导致梨状肌撕裂、出血、渗出、痉挛。日久,局部粘连,损伤经久不愈,刺激坐骨神经而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
2.变异
梨状肌综合征与坐骨神经各种变异有关。由于坐骨神经变异,当臀部受风寒湿邪侵袭,可导致梨状肌痉挛、增粗,局部充血、水肿,引起无菌性炎症,使局部张力增高,刺激或压迫穿过其肌腹的坐骨神经和血管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中医学认为,本病为足少阳经筋病。骶尻部为足少阳经筋所络,凡闪、扭、蹲起、跨越等损伤,或受风寒湿邪侵袭,日久而致气血瘀滞,经气不通,经筋失于条达,出现循足少阳经筋的挛急疼痛。若累及足太阳经筋则出现循足太阳经筋的腿痛。
阅读:6.2K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推拿法
小结:本推拿疗法一般适用于:骨擦音、酸痛、压痛、活动不利、屈伸不利、萎缩、无力、肿胀、转侧不利、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来源:1.慢性劳损
腕部及拇指的频繁活动引起拇长展肌腱和拇短伸肌腱在纤维性鞘管中的过度摩擦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桡骨茎突表面的纤维性鞘管的伸展空间有限,拇指内收和腕关节过度尺偏动作使肌腱走行方向发生角度改变,引起肌腱、腱鞘的无菌性炎症。
2.寒湿侵袭
在寒湿之邪侵袭下,肌肉痉挛,增加了肌腱的张力,肌腱与腱鞘间机械性摩擦力增强,早期发生充血、水肿、渗出等无菌性炎症反应,腱鞘因水肿受挤压而变细,两端增粗形成葫芦状,以致肌腱从腱鞘内通过变得困难,影响拇指的功能活动,可产生绞锁现象。迁延日久则发生慢性结缔组织增生、肥厚、粘连等变化。由于腱鞘的增厚致使腱鞘狭窄,腱鞘与肌腱间亦可发生不同程度的粘连,活动障碍更为明显。中医学认为,因拇指频繁屈伸,或因积劳损伤,或因挫伤其筋,致使手阳明经筋受损,肌筋挛急,气滞血瘀,津液涩竭,久则黏结为病。
阅读:6.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