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亲者当知医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谓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谓不孝。
小儿丹痧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小儿、丹痧、发热、溃烂、脱皮、脱屑、咽喉肿痛。
病因:丹痧也称烂喉痧、烂喉丹痧、疫疹、疫痧,是因感受痧毒之邪引起的具有强烈传染性的急性时行疫病。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腐烂,全身布有弥漫性猩红色皮疹,疹后脱屑脱皮为特征。本多见于2-8岁小儿,常发生于冬春季节。本病若早期诊断,治疗及时,一般预后良好,但也有少数病例在病程中或病后并发心悸、水肿、痹证等疾病。由于近年来人们医疗条件改善,诊治及时,使本病的病情多减轻,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治时需引起注意。
阅读:3.1W
阳虚阴凝气分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气分水气病、阳虚、肠鸣、恶寒、腹胀、骨节痛、身凉、手足逆冷、心下痞。
阅读:3.1W
白涩病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白睛淡红、鼻干、眵黏、眵少、睑红、口干、目干、目涩、目痒、羞明、灼热。
病因:因肺阴不足,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目失濡养,或湿热蕴结所致。
阅读:3.1W
骨极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极证、髓亏、劳房、肾劳、酸痠、耳鸣、咳唾引痛、面垢、面黑、面肿、屈伸不利、手足痛、瘦削、行步困难、牙痛、腰脊痛、运动障碍。
病因:骨极,病证名。骨弱髓枯的危重疾患。
阅读:3.1W
产后身痛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产后、身痛、血沉加快、关节酸痛、肌肉麻木、麻木、肢体酸痛、重着。
阅读:3.1W
酒证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酒黄、酒痔、伤酒、乙醇中毒、嗜酒、饮酒过度、醉酒。
病因:呕逆心烦,胸满不食,小便不利,方书用葛花解酲汤取微汗而愈。
《千金》云:大醉恐致烂肠,作汤着大器中渍之,冷复易之,酒自消,夏月亦佳。或绞茅根汁饮之,或捣生葛汁饮之,或粳米一升,水五升,煮烂,漉去滓饮之。
《张氏医通》用五苓散去桂,加黄柏、黄连、葛根,从膀胱以化之,法颇超。
阅读:3.1W
产后尿闭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产后、尿闭、白细胞减少、红细胞减少、有恙。
病因:产后小便不通,中医病名。是指新产后产妇发生排尿困难,小便点滴而下,甚则闭塞不通,小腹胀急疼痛者,称"产后小便不通",又称"产后癃闭"。多发生于产后3日内,亦可发生在产褥期中,以初产妇、滞产及手术产后多见,为产后常见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产后尿潴留。若产妇经调摄6到8小时后仍未排尿,应尽早用中医中药治疗。
阅读:3.1W
饮阻气逆胃反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气逆、停饮、胃反、反复、渴欲饮水、口渴、呕吐。
病因:阳气不振,脾肺输布失职,水湿成饮,流溢于四肢肌肉。
阅读:3.1W
薄苔红舌
小结:如果一个人没有得外感,但是舌头上苔薄或没有苔,颜色是红的。中医管这种舌象叫舌红苔薄,有这种舌象的人基本可以断定是阴虚体质。
阅读:3.1W
余湿留恋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见:湿邪、留恋、湿证、低热、腹胀、骨节痛、汗出、饥不欲食、口渴、脉濡缓、苔腻、脘闷。
病因:湿温气分证后期,余湿未尽,脾气不舒,胃气未醒。
阅读:3.1W
当归
小结:本品已收载入中国药典,常用于:败血冲心、肠燥、肠燥便秘、当归证、风湿痹阻、肝气郁结胁痛、肝血虚证、寒凝、气虚血滞阴黄、气血不和、特禀体质、心血不足、虚寒、虚寒腹痛、虚体、血虚、血虚头痛、血虚心悸、血瘀体质、血瘀胁痛、血证、血滞、阴盛、瘀血腰痛、瘀滞、白癜风、瘢痕、崩漏、闭经、扁平疣、便秘、赤痢、疮疡、跌打损伤、粉刺、风湿痹痛、腹痛、冠心病、黄褐斑、积聚、惊悸、皲裂疮、老年斑、黧黑斑、痢疾、面色无华、面萎黄、目痛、皮肤瘙痒症、蛇串疮、神经痛、湿疮、痛经、头痛、脱发、萎黄、痿痹、心肌缺血、心悸、心绞痛、眩晕、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痛、血液病、牙齿浮松、瘾疹、痈疽、油风、月经不调、脏躁、癥瘕、大便困难、后重、肌肤麻木、四肢不温、疼痛、须发早白、肿痛。
原形态: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当归 Angelicasinensis (Oliv.) Diels的干燥根。秋末釆挖,除去须根和泥沙,待水分稍蒸发后,捆成小把,上棚,用烟火慢慢熏干。
阅读:3.1W
关格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呕吐、小便不通、有恙。
病因:因水肿、癃闭、淋病等晚期,脾肾阴阳衰惫,气化不利,湿浊毒邪上攻犯胃,或化热动风,甚或上蒙清空所致。
阅读:3.1W
厥头痛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厥证、头痛、真头痛、悲泣、健忘、面肿、头重、心烦。
阅读:3.1W
阴虚火旺妊娠心烦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妊娠心烦、阴虚火旺、不宁、不饮、口干、脉细滑数、尿短、尿黄、舌红、苔干、苔黄、苔无、午后发热、五心烦热、小便短黄、心烦、咽干。
病因:多由阴血素虚,孕后阴血聚养胎元,阴血愈虚,阴虚则内热,虚热上扰神明,以致烦闷不安。
阅读:3.1W
血虚肝热不寐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不寐、血虚肝郁、弦细数脉、虚烦、耳聋、黑蒙、昏仆、肌肉痉挛、痉挛、脉弦细数、舌红、失眠、睡眠障碍、苔无、听力下降、头昏、头晕、头胀、胁痛、肢体麻木。
病因:郁怒伤肝,肝气郁结,郁而化热,郁热内扰,魂不守舍,所以不能入睡,或通宵不眠,即使入睡,也多梦易惊悸;肝失疏泄,则胸胁胀满,急躁易怒,善太息;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肝郁化火之象。
阅读:3.1W
血虚肝郁青盲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青盲、血虚肝郁、细数脉、烦躁不安、苔白、苔淡黄、震颤。
病因:多由温热病后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余邪未尽,热留经络,玄府郁闭,精血不能上荣所致。
阅读:3.1W
坏疽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疽、黧黑、感染、坏死。
病因:坏疽(Gangrene)指组织坏死后因继发腐败菌的感染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呈现黑色、暗绿色等特殊形态改变。坏死组织经腐败菌分解产生硫化氢,后者与血红蛋白中分解出来的铁相结合形成硫化铁,使坏死组织呈黑色。
阅读:3.1W
产后鸡爪风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产后、鸡爪风、有恙。
病因:此病妇女多见,发病时四肢抽搐发麻甚至手指挛急,搐在一起,形成鸡爪,俗称"鸡爪风"。多因生产过多,产后不能得到充分休息和营养,或劳动过度,感受风寒而引起。往往经久不愈,遇冷加重。
阅读:3.1W
甘草治胃溃疡
小结:本方为单小偏方,适用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
阅读:3.1W
瘴疟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疟疾、昏迷、黄疸、白细胞减少、单核细胞增多、便秘、恶寒、发热、烦渴、烦热、腹痛、汗出、口渴、面红、目赤、尿赤、衄血、呕吐、呕血、苔黑、头痛、吐血、妄言、泄泻、心烦、腰重、欲饮、谵语、足软。
阅读:3.1W
风水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风证、水病、血管神经性水肿、浮紧脉、浮脉、浮数脉、实、风证、水停、浮肿、脉浮洪、面目先肿、尿短、尿量异常、尿少、苔白、苔黄、无汗、咽喉肿痛。
病因:因风邪侵袭,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风水相搏,泛溢肌表所致。
阅读:3.1W
冲任虚寒月经后期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冲任虚寒、月经后期、沉迟脉、腹痛、经迟、经少、经稀、经血夹块、脉无力、面晦暗、舌淡白、畏寒、喜按、喜温、肢冷。
病因:虚寒者多因素体阳虚,或因生育及其它慢性疾病,导致肾阳亏弱,冲任虚寒,故月经周期延后。
阅读:3.1W
胆热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见:胆证、热证、寒热往来、肝胆热、舌边红、舌边苔黄、舌侧点刺、弦脉、弦数脉、胆证、不寐、黄疸、恶心、耳赤、耳聋、耳鸣、腹胀、口苦、面红、尿赤、尿短、尿黄、呕吐、情绪不稳、人中青紫、舌红、食少、嗜睡、苔黄、涕稠、听力下降、头痛、头晕、往来寒热、小便短赤、小便短黄、胁痛、心烦、胸胁满闷、眩晕、咽干、易怒。
疾病预后:本证多因外感热邪或情志内伤,导致郁热壅于胆腑或气郁化热,少阳枢机不利所引起,属实证。其病位在胆,往往涉及肝、脾、胃等脏腑。
阅读:3.1W
水病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沉脉、沉细脉、浮脉、伏脉、浮数脉、紧脉、水泛、弦脉、少阳司天、寸沉、太宫甲土、风湿、腹水、少阳相火、湿、湿痹、湿证、水停、胸水、背强、肠鸣、恶风、发热、浮肿、腹大、关节痛、汗出当风、渴不欲饮、脉沉有力、脉有力、目肿、呕吐、屈伸不利、身黄、身痛、身重、水肿、头汗、下肢肿、小便不利、压陷、着凉、转侧不利。
病因:水病,病名。
(1)指水肿病。
《素问·水热穴论》:"故水病下为胻肿大腹,上为喘呼。"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凡水病之初,先两目上肿起如老蚕色,侠颈脉动,股里冷,胫中满,按之没指,腹内转侧有声,此其候也。"
《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侯》:"水病者,由肾脾俱虚故也。肾虚不能宣通水气,脾虚又不能制水,故水气盈溢,渗液皮肤,流遍四支。"
(2)指单腹胀。
《外台秘要》卷二十:"深师疗三焦决漏,水在胁外,名曰水病,腹独肿大。"
(3)水肿病的总称。
《诸病源候论·水病诸候》分为风水、石水、皮水、大腹水肿、十水等二十二症。
阅读:3.1W
肺疸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疸证、肺虚、鼻塞、口淡、面黄、尿多、尿量异常、少饮、小便不利、咽干。
病因:肺疸,病名。
(1)九疸之一。证见饮少、小便多。一名膏疸。参见膏疸条。
(2)肺气虚而失清肃之职,不能通调水道,以致湿热逗留发黄者。证见鼻塞不通,头面俱黄,口淡咽干,小便不利。治宜宣通肺气,健脾利水,用扬肺利湿汤(见《辨证奇闻》。
阅读:3.1W
丹石毒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重金属中毒、舌胖大、鼻出血、洞泄、发背、骨蒸、五色痢、背冷、鼻衄、便血、疮疖、大汗、恶寒、烦躁、烦躁不安、烘热、厥逆、溃烂、毛发脱落、面黑、面红、目赤、目痛、目突、目翳、头痛、下利、下肢痿弱、心神不宁、肿痛。
病因:因恣意服食金石类丹药引起中毒。丹石毒一般是指服用丹石类药物引起的中毒。丹石一般指矿物质类中药,其代表为朱砂,其化学成分为氧化汞,是过去炼丹师好用的药物,其毒性很大。其他则有石英,雄黄,砒石等。
阅读:3.1W
急黄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急性、黄疸、弦滑数脉、便血、发斑、烦渴、腹胀、高热、急性面容、脉弦滑数、尿赤、舌红绛、身目发黄、神昏、苔黄腻、苔黄燥、吐衄、胸闷、谵语。
病因:急黄病是指因温热毒邪深重,燔灼营血所致。
阅读:3.1W
滞痫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气滞、痫证、气滞、忧郁、不知人事、抽搐、腹痛、腹胀、腹胀腹痛、昏仆、急躁、焦虑、口角搐动、面苍白、面萎黄、凝视、神志异常、头昏、胸闷。
病因:一为气滞,心情不愉快,或者怒气难消,肝气郁滞,或者气滞胸膈。
二为脾胃失调,多生津液,阻遏气机。
三为肠道不畅,清气不举,浊气难下,或因宿便滞留,津液难通,浊气上逆。
四为经脉阻滞,气机不畅,甚而导致清窍失养。
阅读:3.1W
老年体虚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老年、体虚、有恙。
病因:中医将体质虚弱称体虚,把慢性疾病的虚弱称虚证,并将虚弱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种类型,结合心、肝、脾、肺、肾五脏,则每一脏又有气、血、阴、阳虚弱的类型,如肺气虚、脾阳虚等等。中医理论是讲平衡的,只要人体气血阴阳平衡,就是健康,不足的是虚弱,需补养,多余的是病邪,要祛除,以其达到新的平衡,恢复身体健康。
阅读:3.1W
胞宫证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有:胞宫证、胞宫、崩漏、产娩、带下、痛经、孕育、闭经、不孕、甲黄、妊娠、月经、月经不调。
疾病预后:胞宫,生理名词。见《圣济总录》卷一百。即子宫。胞宫即子宫,又称女子胞,位于女性小腹中,定期产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又称胞宫或子宫,属奇恒之腑。
女子胞与肾和冲任二脉(见冲脉、任脉)的关系最为密切。因肾主人体生殖机能,与女子胞有络脉相联系,而冲任二脉都起于胞中,有"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之说。当女性身体发育到一定的年龄,肾精旺盛,冲任二脉气血充足,月经来潮,为孕育胎儿提供了条件。若肾气衰弱,冲任二脉气血不足,会出现月经不调、闭经,甚或不能受孕等病证。妇女至50岁左右,随着肾中精气和冲任二脉的衰弱,进入绝经期,则不能受孕。此外,女子胞与心、肝、脾三脏的关系密切。因为月经的产生和胎儿的孕育都有赖于血,而心主血,肝藏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又统血。心、肝、脾三脏功能失调均可影响女子胞的正常功能而出现月经和胎孕疾病,故临床中见月经不调或胎孕病证时,多从肾、肝、脾、心及冲任二脉着手治疗。
阅读:3.1W
天行赤眼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红眼病、急性结膜炎、白睛红赤、胞睑红肿、眵稀、黑睛星翳、泪多、目涩、目痛、四肢酸痛、头热、羞明、灼热。
病因:因外感风热毒邪,时行疠气,或兼肺胃积热,内外合邪交攻于目所致。
阅读:3.1W
产后头痛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产后、头痛、有恙。
病因:产后以头痛为主症者,称"产后头痛"。中医认为是产后失血过多,西医认为与激素分泌改变有关。
阅读:3.1W
鸡爪风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风气、指端弯曲、肌肉痉挛、僵硬、痉挛、手指挛急、手指麻木、四肢抽搐。
病因:鸡爪风一般是由于情绪波动较大引起的,缺钙的人群也容易出现鸡爪风的症状。
患者因为某些事件导致情绪波动较大时会发作鸡爪风。在这样的情况下,患者手脚会僵硬,不受控制的呈现出鸡爪的形状。缺钙人群由于体内缺少钙元素,也容易出现鸡爪风的症状。
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多出去锻炼身体,提高自身免疫力。同时也应该多晒太阳补充钙元素。
阅读:3.1W
情志复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内伤七情、反复、余邪未清、病后、久病。
病因:情志复,指疾病初愈,由于情志过激而导致旧病复发。精神情志活动对疾病的发展与转归有很大影响。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有云:"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精神恬静而愉快,会有利于气机的调畅和气血津液的正常代谢。正气旺盛,则能促进疾病的康复和预防,减少疾病复发。如果有过度精神刺激,强烈或持久的情绪波动,则可引起气机紊乱和气血津液失常,脏腑功能失调使余邪再度致病,疾病易于复发。
阅读:3.1W
表寒肺热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见:表寒、肺热、肺系热、浮数脉、滑脉、舌边红、表证、肺证、寒热错杂、喘病、感冒、哮病、鼻煽、喘息、恶寒发热、烦渴、烦闷、烦躁、汗出、咳嗽、咳痰不爽、咳吐不利、口渴、脉浮滑数、脉浮数、气喘、气粗、舌红、身热、身痛、失音、苔白、苔黄、痰稠、痰黏、无汗、形寒、胸闷、胸痛、胸胀、肢冷。
阅读:3.1W
肺痫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肺证、痫证、肺证、面白、凝视、头摇、涎沫。
病因:病名。
主证为发作时面白吐沫,腹胀,声如牛吼或鸡鸣等。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五。
《医学入门.痫》:"肺痫,面白吐沫,腹胀,牛吼。"
《景岳全书》卷四十一:"面如枯骨,目白反视,惊跳反折,摇头吐沫,其声如鸡者曰肺痫。"
《医林绳墨》卷六以痫症因忧悲太重,痰涎入肺而发。其证声嘶啼泣,施运颠倒,目睛上瞪,恶寒拘急,气下则苏。参见痫、五脏痫条。
阅读:3.1W
骨蒸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骨髓证、蒸证、濡脉、右寸沉细、乏力、烦躁、精神错乱、厥冷、厥逆、纳呆、尿赤、尿黄、手足心热、睡眠不安、无力、息微、腰痛、夜热早凉。
阅读:3.1W
阳微结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结证、亡阳、细脉、便秘、便结、大便秘结、恶寒、腹痛、咳嗽、纳呆、食欲不振、食欲减退、手足不温、头汗、心下痞、眩晕、自汗。
病因:表证未罢,里有热结,以微恶寒,头汗出,心下满,不欲食,手足冷,大便硬,脉细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阅读:3.1W
肠腑热结肠梗阻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肠腑热结、肠梗阻、洪数脉、恶心、发热、腹痛、腹胀、腹胀腹痛、拒按、口渴、尿赤、尿黄、呕吐、舌红、神昏、苔黄燥、谵语。
阅读:3.1W
内伤七情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悲证、惊证、恐证、怒证、思证、喜证、忧证、脉迟无力、情志不畅、情志不舒、情志异常。
病因: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属人人皆有的情绪体验,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或诱发疾病。只有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损伤机体脏腑精气,导致功能失调,或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调节能力低下,因而导致疾病发生或诱发时,七情则称之为"七情内伤"。
阅读:3.1W
臌胀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胀证、臌证、散脉、弦脉、右关散、关散、鼻出血、黄疸、鼻衄、便溏、齿衄、乏力、腹大、腹露青筋、腹胀、红丝赤缕、面萎黄、纳差、尿量异常、尿少、皮肤苍黄、皮肤发黄、脐突、气促、气短、小便清长、胁痛、蟹爪纹、胸式呼吸、血痣、牙龈出血、紫斑。
阅读:3.1W
绿风内障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内障、瞳色淡绿、抱轮红赤、白睛混赤、胞睑肿胀、恶心、目胀、呕吐、视力模糊、视力下降、视力障碍、水肿、头痛。
病因:因情志不舒,肝郁化火,肝风上扰,或脾湿生痰,痰火升扰,或阴虚阳亢,气血不和,神水瘀滞所致。
阅读:3.1W
11线向1线弯曲的主要病理变化
小结:11线低垂,向1线方向弯曲,提示肾虚,易疲劳,会出现耳鸣、头晕、记忆力减退、腰腿酸软等症状。
阅读:3.1W
冲任寒证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见:冲脉证、寒证、任脉证、产后腹痛、宫寒不孕、痛经、闭经、不孕、经后痛、经前痛、下腹痛、小腹冷痛、小腹痛、月经。
病因:多因外寒直客或素质阳虚所致。
阅读:3.1W
脾痿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脾证、痿证、脾证、活动不利、肌肉麻木、肌萎、口渴、麻痹。
病因:病因多端,诸如胃肠手术后;慢性胃肠疾病,如厌食、久泄、肠痨等;其他脏腑病变,如胰胀、胰癌、消渴、瘿气、黄胖病;情志不调,肝失疏泄;药物影响等,导致脾胃虚弱,气机郁滞,运化升降失常,水谷不化精微,病延日久,由脾及肾,肾阳虚衰,脾失温煦,致使脾气痿弱,精微匮乏,机体失却充养而成。病性以虚为主,脾胃虚弱、营气亏虚、脾肾阳虚为本,肝气郁结、湿邪中阻为标。
阅读:3.1W
产后小便淋痛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产后、尿淋、尿痛、尿急、尿频、尿涩。
病因:因新产后气虚,或阴虚夹热,或湿热蕴结、肝经郁热下注膀胱所致。
阅读:3.1W
膝眼风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结核性关节炎、不遂、屈伸不利、膝痛、膝肿、肿痛。
病因:膝眼风,病名。指因病而致胫骨及膝关节变形者。见《外科大成》卷二。即鹤膝风。
阅读:3.1W
内中湿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内伤、中湿、涩脉、内伤生冷、伤酒、伤食、喘息、恶寒、发黄、骨节酸痛、肌肉麻木、咳嗽、麻木、目昏、气喘、屈伸不利、身热、胁痛、泄泻、腰重、肿胀、足重。
病因:内中湿者,皆因生冷水食,或浓味醇酒过多停滞,脾虚不能运化,停于三焦,注于肌肉,渗于皮肤,则湿从内而中矣。
阅读:3.1W
㿗疝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囊肿、疝气、溏泻、上气咳逆、痛痒、吞咽困难、胸不适、阴挺。
病因:㿗疝,阴囊肿大,如升如斗,不痛不痒。往往是因为地气卑湿导致,所以南方潮湿的地方,多见此病,"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此证适合用祛湿的药下之。
阅读:3.1W
风头旋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眩晕、头风、心悸、鼻塞、耳鸣、肩背拘急、面红、目眩、头晕、眼前黑影、咽干、迎风流泪、肢节痛。
病因:由风邪入脑,或挟痰水逆上所致眩晕者。
阅读:3.1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