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外阴肿痛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妊娠、外阴肿痛、有恙。
病因:怀孕出现外阴肿胀可能是非疾病因素,也可能是疾病因素,如感染、变态反应、全身性疾病等。
一、非疾病因素
1、妊娠期生理变化:子宫增大会压迫外阴局部静脉丛,使静脉回流受阻,引起肿胀,这种不适在妊娠过后会消失,无其他伴随症状则不需要特殊处理;
2、机械性刺激:内裤过紧、活动摩擦等可致表皮剥脱或继发感染,引起局部肿胀,需要更换棉质、宽松的内裤。
二、疾病因素
1、感染:细菌、真菌、滴虫等侵袭外阴阴道,引起炎症性病变,从而导致症状出现。需要由医生根据具体的病原体为孕妇制订治疗方案,如遵医嘱使用甲硝唑片。孕妇日常注意外阴清洁,避免坐浴;
2、变态反应:日常应用洗涤剂或接触某些致敏物质、吃某些致敏食物等引起外阴局部皮肤发生变态反应,或发生全身性变态反应而累及外阴部,导致外阴红肿。应就医并寻找过敏原,可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片,在今后的生活环境中尽量避免;
3、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盘状红斑狼疮、静脉曲张等可引起外阴部位肿胀,需要就医并进行系统性的检查,以治疗原发病为主。如糖尿病可遵医嘱注射胰岛素。
阅读:3.3W
肺证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有:内燥、外燥、大脉、肺系失调、肺证、浮滑脉、浮脉、舌白、舌尖红、苔白、痰滞、微脉、秋季、少阳司天、阳明燥金、淡白薄苔、肺脉、卯酉燥金、气虚、气滞、少羽辛水、寒证、热证、湿证、燥证、湿润光莹、寅申相火、悲、鼻病、鼻出血、便秘、喘病、喘咳、大肠、肺、肺病、肺经、膹郁、呼吸道、呼吸系统疾病、气、水病、胸痹、悲泣、鼻衄、鼻塞、不乐、喘促、喘急、喘息、发白、发热、发热恶寒、浮肿、咯痰、咯血、寒热、汗出、喉痛、喉痒、呼吸急促、咳逆、咳逆喘促、咳嗽、咳痰、口涩、流清涕、流涕、面白、面苍白、木厚、喷嚏、皮肤干枯、皮肤脱屑、皮肤无华、皮肤油腻、皮毛憔悴、痞闷、脐右悸、气喘、气促、气急、呛咳、声嘶、失音、水肿、痰多、痰多胸闷、啼哭、哮鸣、腥臭、胸闷、胸痛、言语不清、意识障碍、忧悲、肢冷、自汗。
疾病预后:肺病证,是多种肺病的合称,为中医术语,内容包括:咳嗽、哮病、喘病、肺胀、肺痈、肺痨等。
肺为五脏之华盖,其位最高,外合皮毛,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又为清肃之脏,不容异物,故外感和内伤因素都易伤损肺脏而引起病变。肺主气,司呼吸,故肺病多以气机升降失常的证候为主,其常见的证候有肺气亏虚、阴津亏耗、寒邪犯肺、邪热乘肺、痰浊阻肺等。
阅读:3.3W
散脉-肾阴阳两虚
小结:脉象:两手尺脉散。可能的健康问题:肾阴阳两虚,而且比较严重,可能会有一定的危险。
延伸辨证及确诊
(1)久病卧床,元气离散,比较危险。
(2)孕妇分娩期间或者产后,体力大量散失,属于正常情况。
(3)某些急症或者严重的内外伤,出现暂时的散脉。
(4)药物中毒和食物中毒等。
[专家提示]传统中医认为散脉,尤其是肾脉散,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情况,有"独散者死"之说,但是现在医疗水平非常发达,如果出现散脉,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宜慌张,须结合病人的其他表现,及时治疗。另外,对孕妇而言,分娩过程出现散脉是正常的,但是如果是怀孕期间出现散脉,则可能是流产、早产的先兆,要马上送医治疗。
海参小米粥原料水发海参50克,小米30克,盐适量。做法
1将海参切片,小火熬制2小时。
2加小米继续熬成粥,加盐调味即可。用法温热服,每日早晚各1次。
阅读:3.3W
胚胎性癌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甲胎蛋白升高、癌病、性早熟、背痛、不孕、多毛、腹痛、咯血、呼吸困难、咳嗽、咳嗽吐血、呕血、吐血、肿块。
病因:胚胎性癌(英语:Embryonalcarcinoma),是一类位于卵巢或睾丸的罕见生殖细胞瘤。卵巢胚胎性癌位于卵巢的胚胎性癌相当少见,占全部卵巢生殖细胞瘤的3%。确诊的平均年龄为15周岁。其特征和症状各有不同,可能会包括性早熟和不正常的子宫出血。患者血清中的人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甲胎蛋白指数可能升高,但这并不排除其他肿瘤(比如卵黄囊瘤),因为很多肿瘤也产生此类血清标记物。在手术中,超过40%案例中的肿瘤类型大过卵巢。这些肿瘤通常很大、位于单侧,中径大约17cm。有时会需要进行化疗以提高长期存活率。在肉眼检查和组织学分析中,位于卵巢的胚胎性癌情况类似于同类的睾丸胚胎性癌。睾丸胚胎性癌单纯的睾丸胚胎性癌也很少见,占全部睾丸生殖细胞瘤的10%。但是90%的此类肿瘤均伴有混合非精原生殖细胞瘤。平均的诊断年龄为31周岁,并常见睾丸肿块伴有疼痛。50%至三分之二的患者在检测中均为恶性肿瘤。通过超声波检查,一些症状包括有明显的睾丸重量增强或单侧睾丸增长趋势。肿瘤的特征和症状和恶性转移有关联,包括有后背疼痛、呼吸困难、咳嗽、咯血、吐血和神经异常等。男性胚胎性癌的血清甲胎蛋白指数通常都在正常指数。过高的 AFP指数暗示着存在混合生殖细胞瘤的可能,比如卵黄囊瘤。
阅读:3.3W
奴卡菌病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复视、胸膜炎、厌食、抽搐、盗汗、发热、乏力、干咳、咯血、寒战、肌肉麻木、麻痹、麻木、脓痰、神志模糊、视力模糊、视力障碍、视盘水肿、痰中带血、体重下降、头痛、无力、项强、震颤。
病因:奴卡菌病系由奴卡氏菌属引起的局限性或播散性、恶急性或慢性化脓性疾病;分布世界各地,动物亦可被感染,我国各地亦有报告。病原和流行病学本病可由星形奴卡氏菌、巴西奴卡菌或豚鼠奴卡菌引起,病菌为需氧菌,存在于土壤。带菌的灰尘、土壤或食物通过呼吸道、皮肤或消化道进入人体,然后局限于某一器官或组织,或经血循环散播至脑、肾或其他器官。本病的发生和传播途径与机体的抵抗力有密切关系。从皮肤侵入者,常有局限性,可表现为足菌肿型或皮肤脓肿型,很少呈血源性扩散。不少学者认为奴卡菌特别是星形奴卡氏菌也是一种条件致病菌。
阅读:3.3W
热盛津枯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见:津枯、实热、洪数脉、滑数脉、津亏、枯证、热证、舌中灰燥、苔灰燥、便秘、便结、唇干、大便秘结、汗多、口干、面红、尿赤、尿短、舌红、身热、苔黄燥、小便短赤。
病因:1.感受外邪:外邪侵袭、损伤脉络而引起出血,其中以感受热邪所致者为多。如风、热、燥邪损伤上部脉络,则引起衄血、咳血、吐血;热邪或湿热损伤下部脉络,则引起尿血、便血。
2.情志过极忧思恼怒过度,肝气郁结化火,肝火上逆犯肺则引起衄血、咳血;肝火横逆犯胃则引起吐血。
3.饮食不节饮酒过多以及过食辛辣厚味,或滋生湿热,热伤脉络,引起衄血、吐血、便血;或损伤脾胃,脾胃虚衰,血失统摄,而引起吐血、便血。
4.劳倦过度心主神明,神劳伤心;脾主肌肉,体劳伤脾;肾主藏精,房劳伤肾。劳倦过度会导致心、脾、肾气阴的损伤。若损伤于气,则气虚不能摄血,以致血液外溢而形成衄血、吐血、便血、紫斑;若损伤于阴,则阴盛火旺,迫血妄行而致衄血、尿血、紫斑。
5.久病或热病之后久病或热病导致血证的机理主要有三个方面:久病或热病使阴精伤耗,以致阴虚火旺,迫血妄行而致出血;久病或热病使正气亏损,气虚不摄,血溢脉外而致出血;久病人络,使血脉瘀阻,血行不畅,血不循经而致出血。
阅读:3.3W
热结胃肠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见:肠胃证、热结、风温、湿温、暑温、沉数脉、脾胃热、舌芒刺、细脉、上脘热、肠证、热证、胃证、苔焦黄、下脘热、春温、瘟疫、便溏、便稀、大便不爽、大便不通、大便秘结、但热不寒、恶心、烦渴引饮、腹胀痛、汗出不解、拒按、脉沉实、脉沉数、脉沉数有力、脉有力、芒刺舌、面红、目赤、尿赤、尿黄、尿涩、呕恶、气粗、热结旁流、日晡潮热、舌淡红、舌老、身热、声重、苔糙、苔黑、苔黄、苔黄腻、苔黄燥、苔灰、小便短赤、小便自利。
病因:热结胃肠证是指感受六淫及疫疠之气,内传阳明,邪热结于胃肠,或挟积滞,或热灼便燥,而致的以发热、腹胀满或疼痛、大便不爽或闭结不通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其中以感寒为主,属于"伤寒"化热的,本书另列阳明腑实证的专条阐述,此处专述"温病"范围的热结胃肠证,"伤寒"化热的阳明腑实证,在类证鉴别项中有涉及。
阅读:3.3W
细菌性痢疾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痢疾、感染、白细胞增多、粪便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增多、血红蛋白减少、惊厥、休克、便血、肠鸣、唇绀、低血压、恶心、发热、腹痛、腹泻、肛门下坠、呼吸急促、昏迷、里急后重、黏液便、脓血便、呕吐、神志模糊、四肢湿冷、头昏、压痛。
病因:细菌性痢疾(Bacillarydysentery)简称菌痢,亦称为志贺菌病(Shigellosis),是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志贺菌经消化道感染人体后,引起结肠黏膜的炎症和溃疡,并释放毒素入血。
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同时伴有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引发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菌痢常年散发,夏秋多见,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儿童和青壮年是高发人群。本病有有效的抗菌药治疗,治愈率高。疗效欠佳或转为慢性者,可能是未经及时正规治疗、使用药物不当或耐药菌株感染。
阅读:3.3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