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湿热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见:膀胱证、湿热、里实、滑数脉、濡数脉、数脉、细数脉、尺浮、尺滑、热证、湿证、肾系湿热、便秘、淋证、癃闭、便结、大便不畅、大便秘结、恶寒发热、恶心、发热、烦渴、腹痛、腹胀、腹胀腹痛、急暴、结石、拘急、拒按、渴不欲饮、口渴、口苦、口黏、尿赤、尿短、尿黄、尿急、尿量异常、尿淋、尿频、尿涩、尿少、尿石、尿痛、尿血、尿浊、尿灼、脓血尿、呕恶、脐腹痛、人中色红、少腹拘急、舌红、身热、苔黄、疼痛、小便不畅、小便不爽、小便不通、小便赤涩、小便短赤、小便短黄、小便困难、小腹拘急、小腹胀、小腹胀痛、新病、心烦、腰酸、腰痛、腰胀痛、余沥不尽、胀痛、灼痛。
病因:因湿热侵袭,蕴结膀胱所致。
阅读:3.0W
威尔逊氏病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白细胞减少、癫痫、腹水、黄疸、角膜环、贫血、恶心、腹胀、肝肿、肌强、肌无力、倦怠、狂躁、呕吐、脾肿、神志异常、食欲不振、食欲减退、嗜睡、吞咽困难、妄幻、妄想、行步困难、血小板减少、言语不清、言语障碍、易激惹、抑郁、运动障碍、震颤、智力障碍。
病因:早自 Frerichs(1861)、Westphal(1883)和 Strumpel(1898)先后发现一组病例,临床酷似多发性硬化的表现,而尸检却缺乏中枢神经系统特征性的硬化斑,命名为假性硬化症。1911年 Wilson证实青少年发病的假性硬化症,其病理特征是肝硬化和大脑基底节区的豆状核变性,命名为进行性肝豆状核变性。1921年 Hall定名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HLD)或威尔逊氏(Wilson)假性硬化症,后人又称为威尔逊氏病(Wilson'sdisease, WD)。据欧美流调统计,本病发病率为0.2/10万人口,患病率为1/10万人口,杂合子为1/4000人口。日本资料患病率约1.9-6.8/10万人口,杂合子高达6.6-13/1000人口。国内虽缺乏本病的流调资料,但本中心197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间收治来自全国各地的 HLD患者已近3000例,可见本病在我国并不少见。本病已明确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造成铜在体内各脏器尤以大脑豆状核、肝脏、肾脏及角膜大量沉着,而由于铜离子在各脏器沉积的先后不同和数量不一。
阅读:3.0W
脾胃虚弱型-慢性乙型肝炎灸法处方
小结:肝邪克伐脾胃日久,致使脾失健运,胃失和降,造成脾胃两虚,不能摄取饮食精微以濡养全身,则见发干形瘦,精神萎靡,眩晕,食欲缺乏,脘腹胀满,大便溏泄,周身无力,肢体酸困或水湿不化,形成水肿、腹水、脉弦缓等。本型相当于慢性乙型肝炎,人以水谷为本,治以健脾益胃为主。
1.处方
(1)主穴:肝俞、脾俞、足三里(化脓灸)。
(2)配穴:中脘、阴陵泉、三阴交(非化脓灸)。
2.穴解
(1)肝俞:见上。
(2)脾俞: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主四肢、肌肉;胃司受纳主宰中焦,皆为仓廪之官。有调理脾气、运化水谷、渗利除湿、和营统血之功效。主治消化不良、缺乏食欲、泄泻、各种肝炎、肝脾大、黄疸、乏力、四肢沉重、腹胀、水臌、积聚、胁下满等。
(3)足三里:属胃经合穴,脾与胃相表里,主消化,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共为后天之本。古人有"厥阴不治,求之阳明","补土所以敌木,治本可以治标","知肝之病,当先实脾"。这些都是治肝先治脾的主导思想,强调补脾之目的在于防止肝木偏亢,乘伐脾土,所以培土敌木,以此制彼是高明治法。本穴有养生保健、祛病延年、增强体力、解除疲劳、补益肾气、调整免疫的作用。主治一切消化系统病、心腹胀满、水臌等。治疗范围极广,可以概括全身各系统的疾病。
(4)三阴交:穴在内踝尖直上3寸处,当胫骨后缘,属脾经,是足三阴经之交会穴,所以有调理肝、脾、肾三经的功效。有健脾、和胃化湿、疏肝益肾、调经血、主生殖之作用。主治心腹胀满、消化不良、食欲缺乏、小便不利等。
阅读:3.0W
肝郁脾虚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见:肝郁、脾虚、木行乘土、脾胃虚、弱脉、舌齿痕、舌略胖、弦滑脉、弦脉、弦细脉、关浮、肝证、脾证、虚证、郁证、腹水、黄疸、飧泄、胁肋、嗳气、饱胀、便溏、窜痛、大便不调、大便不爽、大腹胀、恶心、乏力、忿怒、腹痛、腹泻、腹胀、腹胀腹痛、腹胀神疲、肝胀痛、急躁、甲状腺肿、经多、经前乳胀、经色浅淡、颈肿、剧痛、倦怠、口干、口干不饮、口苦、懒言、脉无力、脉弦细弱、面苍白、面萎黄、纳差、纳呆、纳少、尿赤、尿短、尿黄、呕恶、呕吐、疲乏、气短、气短懒言、气短胸痛、情绪不稳、少眠、舌暗淡、舌淡白、舌红、神疲、神志异常、食少、食少便溏、食少呕恶、食欲不振、食欲减退、矢气、苔白、苔黄、苔腻、太息、溏结不调、体重下降、吞酸、完谷不化、脘闷、脘闷纳呆、萎缩、下肢浮肿、消瘦、小便短赤、小便短黄、胁痛、胁胀、胁胀痛、泄泻、心烦、胸闷、胸闷气短、胸痛、易怒、抑郁、忧思、月经不调、胀痛、肢倦、肢冷。
病因:因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所致。
阅读:3.0W
小儿流行性感冒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小儿、流行性感冒、白细胞减少、白细胞增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肌酸激酶升高、淋巴细胞减少、乳酸脱氢酶升高、惊厥、鼻塞、发热、腹泻、高热、喉痛、呼吸暂停、肌痛、拒乳、咳嗽、流涕、呕吐、嗜睡、头痛。
病因:小儿流行性感冒一般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甲、乙、丙三型流感病毒分别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属于丙类传染病。流感在中国以冬春季多见,临床表现以高热、乏力、头痛、咳嗽、全身肌肉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为主,而呼吸道症状较轻。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历史上在全世界引起多次暴发性流行,是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阅读:3.0W
心脑血管疾病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血糖升高、血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瘫痪、心肌梗死、心悸、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熬夜、不能卧、大汗、恶心、高血压、呼吸困难、面青紫、气促、头昏、头痛、土形手、心慌、胸闷、胸痛、血压升高、掌纹二线直、掌纹一线短、掌纹一线直、掌紫。
病因: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
阅读:3.0W
骨痨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骨髓证、痨瘵、细数脉、白细胞减少、红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增多、血红蛋白减少、流痰、瘫痪、创口不合、盗汗、低热、二便失禁、关节变形、关节酸痛、活动不利、肌肉痉挛、肌萎、溃脓、瘘管、脉细数、纳呆、脓稀、脓肿、颧红、舌红、身热、神疲、手足不遂、体重下降、消瘦、肢强。
病因:骨痨一般指流痰。流痰是发生在骨与关节间的慢性化脓性疾病。因其成脓后,可沿组织间隙流窜于病变附近或较远的空隙处形成脓肿,破溃后脓液稀薄如痰,故名流痰。属于无头疽之一种。流痰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常有肺结核病史。发病部位以脊椎为最多,其次为下肢、膝、环跳、踝,再其次为上肢肩、肘、腕、指等骨关节间。一般多单发。
《外科医案汇编》云:"痰凝于肌肉、筋骨、骨空之处,无形可征,有血肉可以成脓,即为流痰。"本病的特点是好发于骨与关节,病程进展缓慢,初起不红不热,化脓亦迟,脓水清稀,并夹有败絮样物质,溃后不易收口,易形成窦道,常可损筋伤骨而致残废,甚至危及生命。因本病发病部位不同,尚有许多不同名称。如发生于脊背的,叫龟背痰;发生在腰椎两旁的,叫肾俞虚痰;发生在环跳部的,叫环跳流痰;发生在膝部的,叫鹤膝痰;发生在踝部的,叫穿踝痰;发生在踝关节者,叫穿拐痰;发生在手指骨节的,叫蜣螂蛀等。流痰病之侵于骨者,叫附骨痰;流痰之发于胸部者,叫鸡胸痰。名称虽异,但其病因、证候和治法及预后基本一致,故统称为流痰。本病可见于西医的骨与关节结核。
阅读:3.0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