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湿困脾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见:寒证、脾证、湿困、里实、沉迟脉、沉脉、沉细脉、迟脉、滑脉、缓脉、濡脉、舌略胖、脾胃寒湿、寒证、湿证、臌胀、黄疸、霍乱、痢疾、溏泻、阴黄、便溏、不渴、肠鸣、带下白、恶寒、恶心、发黄、发热、乏力、浮肿、浮肿便溏、腹大、腹闷、腹痛、腹胀、腹胀腹痛、腹胀神疲、口淡、口腻、口黏、懒动、懒言、脉濡缓、脉细缓、面浮、面黄、面晦暗、面肿、纳差、纳呆、尿短、尿量异常、尿少、呕恶、呕吐、瘙痒、舌淡、舌淡白、身困、身目发黄、身痛、身重、神疲、食少、食少便溏、食少呕恶、食欲不振、食欲减退、水样便、四肢不温、四肢困倦、苔白滑、苔白腻、苔滑腻、苔少、头身重、头痛、头胀、头重、脘腹痞满、脘腹痞闷、脘腹胀满、脘闷、脘闷纳呆、脘痞、畏寒、喜按、喜温、小便不利、泄泻、形寒、胸闷、胀痛、肢倦、肢冷、肢体酸痛、肢体肿胀。
阅读:2.8W
不稳定型心绞痛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心绞痛、恶心、呼吸困难、冷汗、胸闷、胸痛。
病因: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间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初发心绞痛、恶化劳力性心绞痛、静息心绞痛伴心电图缺血改变和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其特征是心绞痛症状进行性增加,新发作的休息或夜间性心绞痛或出现心绞痛持续时间延长。由于其具有独特的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预后,如果不能恰当及时的治疗,患者可能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继发于冠脉阻塞的急性加重,后者是由于粥样瘤表面的纤维斑块破裂,结果出现血小板粘附引起的。与稳定型心绞痛相比,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疼痛更强,持续时间更长,较低的活动量就可诱发,休息时也可自发出现(卧位心绞痛),性质呈进行性(恶化型),这些改变可任意组合。大约30%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发作后3月内可能发生心肌梗死。猝死少见,胸痛时心电图的明显变化是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的重要标志。
阅读:2.8W
失语症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失语、错语、声低、言语不清、言语障碍。
病因:失语症是指与语言功能有关的脑组织的病变,如脑卒中,脑外伤、脑肿瘤、脑部炎症等,造成患者对人类进行交际符号系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损害,尤其是 、词汇、语法等成分、语言结构和语言的内容与意义的理解和表达障碍,以及作为语言基础的语言认知过程的减退和功能的损害。这种损害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听说读写的功能障碍。由于失语症是对符号言语的理解和表达障碍,因此也包括与符号系统有关的其他系统障碍,如应用手势进行的能力。而且失语症患者也会出现智能改变,如记忆、逻辑思维、计算、注意力的改变。失语症不包括由于意识障碍和普通的智力减退造成的语言症状,也不包括听觉、视觉、书写、发音等感觉和运动器官损害引起的语言、阅读和书写障碍。
阅读:2.8W
肝亢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见:肝证、阳亢、细数脉、弦脉、长脉、左关洪、厥阴风木、肝证、太角壬木、心悸、多梦、耳聋、耳鸣、耳鸣耳聋、急躁、健忘、口苦、脉弦长、面潮红、面红、目赤、目赤易怒、目痛、目胀、情绪不稳、舌红、失眠、睡眠障碍、苔黄、苔少、疼痛、听力下降、头晕、头胀痛、头重、眩晕、咽干、腰酸、腰痛、腰膝酸软、易激惹、易怒。
病因:肝亢一般是指中医理论中的肝阳上亢,肝阳上亢又称为肝阳上逆,是指由于肝肾阴亏,肝火较旺盛,导致肝中阳气上亢,侵袭头面部引起的一系列表现。
肝阳上亢多由于肝肾阴虚或平素情绪变化,如恼怒、焦虑等,导致火邪内郁,伤害体内津液,阴不能至阳导致,患者可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心慌、腰膝酸软、健忘、失眠、多梦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突然昏倒、偏身活动不利、半身不遂的表现。肝阳上亢的患者,中医通常采用平肝潜阳、滋补肝肾的方法进行治疗,常用的药物有天麻钩藤颗粒、杞菊地黄丸等。
肝阳上亢的患者也可通过按摩百会穴、内关穴等方式进行调理,平时要早睡早起,禁食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还要戒烟、戒酒,少饮浓茶,保持心情愉悦,注意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
阅读:2.8W
伤阴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芤脉、舌绛、细数脉、右寸芤、左寸长、白苔燥裂、红舌黑瓣、红舌黄腻、红舌心燥、灰苔燥裂、绛光燥裂、无苔中黑、阴虚、潮热、盗汗、低热、地图舌、耳聋、喉痛、口干、脉无力、脉细数、屈伸不利、颧红、蜷卧、舌干、舌红、舌嫩、舌燥、神疲、手足心热、苔白腻、苔剥、体重下降、听力下降、误下、消瘦。
病因:伤阴,其主要原因有:
(1)外感热邪,灼伤阴液。
(2)阳气偏亢,内伤真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胜则阴病"。
(3)温热病后期,虚热灼伤真阴,症见低热颧红,手足心热,口干舌燥,潮热盗汗,神倦消瘦,脉细数等。治疗以滋阴降火或育阴潜阳为主。
(4)暴怒伤阴,阴血易于耗泄。
(5)房劳过度亦可耗伤真阴。
阅读:2.8W
维生素B2缺乏症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维生素B2、不足、红细胞减少、红细胞增多、出血、喉痛、口角溃疡、破裂、疼痛、咽干、咽喉干痛、灼热。
病因:维生素B2 缺乏症系核黄素供给不足所致。以口角炎、舌炎、结膜炎及皮炎为特征。核黄素为耐热的水溶性 B族维生素,在人体内是许多呼吸酶系统的组成部分。与烟酸及其他耐热 B族维生素共同存在于食物中,如动物心、肝、肾、蛋类、奶类、酵母、豆类和新鲜蔬菜等。所以,核黄素缺乏多与其他 B族维生素缺乏同时出现,尤以与烟酸缺乏病关系密切。若食物中长期缺乏动物蛋白和新鲜蔬菜,或大米淘洗过度或婴儿所食牛奶多次煮沸等。均可导致核黄素缺乏。再者,患有消耗性疾病:烧伤、创伤、结核病、肺炎、长期发热时,机体代谢加速,消耗量增加、需要较多量核黄素。另外,核黄素在肠道吸收,反复呕吐、腹泻等慢性胃肠道疾病均可影响核黄素的吸收。维生素B2 缺乏症又名核黄素缺乏症,是一种由于体内维生素B2 (核黄素)缺乏,以阴囊炎、唇炎、舌炎和口角炎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吸烟会导致维生素B2 大量流失,严重缺乏时会引发眼疾。"红眼"(眼白很红,有点像红眼病,但又不是红眼病。
阅读:2.8W
气虚血瘀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见:气虚、血瘀、沉缓脉、沉涩脉、沉细脉、沉弦脉、促脉、代脉、结脉、涩脉、舌齿痕、舌略胖、细滑脉、细脉、细涩脉、弦细脉、淡白夹瘀、气虚、虚证、暗淡、斑疹、鼻出血、痹证、便秘、沉重、粗糙、腹水、积聚、结节、偏瘫、软弱、手足、四肢、痛经、心悸、胸痹、中风病、斑点、半身不遂、半身麻木、包块、鼻衄、便溏、不安、不能卧、不语、不孕、齿衄、抽搐、出血、喘息、创口不合、唇淡白、唇绀、唇青紫、刺痛、呆钝、带下白、带下多、带下稀、动甚、动则汗出、独语、多梦、恶风、发绀、乏力、烦躁、肥胖、浮肿、浮肿便溏、腹痛、腹胀、腹胀腹痛、腹胀神疲、腹胀痛、肝肿、干咳、肛门坠胀、股阴痛、固定痛、汗出、肌肤甲错、积块、肌肉麻木、甲淡白、甲绀、甲青紫、绞痛、结块、经多、经期延长、经色黯淡、经色淡红、经色浅淡、精神萎靡、经稀、经行不畅、经血夹块、颈脉怒张、久病、拒按、倦怠、咳喘、咳喘自汗、咳嗽、咳嗽气短、咳吐不利、口干、口舌歪斜、口眼歪斜、懒动、懒言、淋巴结肿、流涎、麻木、脉沉弱、脉沉细弱、脉沉细涩、脉缓弱、脉缓涩、脉涩弱、脉无力、脉细缓、脉细弱、脉弦涩、脉弦细、脉虚大、脉虚涩、漫肿、毛发干枯、面暗、面白、面苍白、面㿠白、面晦暗、面色发白、面色无华、面萎黄、面紫黯、目眩、纳差、纳呆、纳少、尿量异常、尿少、脓臭、呕血、疲乏、皮肤苍白、皮肤发黄、皮肤黧黑、皮肤紫绀、皮下出血、气喘、气短、气短懒言、气短胸痛、气少、青筋、情绪不稳、颧红、少气、舌黯、舌暗、舌暗淡、舌暗红、舌淡白、舌淡红、舌淡紫、舌红、舌謇、舌脉怒张、舌强、舌青紫、舌瘀斑、舌瘀点、舌紫黯、身倦、身重、神昏、神疲、声低、食少、食少便溏、食少身倦、食欲不振、食欲减退、视力模糊、视力障碍、嗜卧、手足不温、手足肿胀、瘦弱、四肢无力、四肢肿胀、苔白厚、苔薄白、苔厚、苔厚腻、苔滑、苔满、苔腻、痰少、疼痛、体重增加、头昏、头晕、脘胀、痿软、无力、喜按、喜温、下腹空坠、下肢浮肿、下肢麻木、下肢水肿、下肢肿胀、涎沫、小便失禁、小腹空坠、小腹隐痛、胁痛、胁下痞块、心痛、胸闷、胸闷气短、胸痛、血色暗淡、牙龈出血、眼花、腰痛、易感、溢脓、隐痛、瘀斑、瘀点、瘀紫、怔忡、怔忡不卧、癥块、肢倦、肢软、肢体不遂、肢体不温、肢体软弱、肢体痿软、肢肿、肿胀、坠痛、紫斑、紫点、自汗。
阅读:2.8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