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证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有:脾证、胃证、脾胃失调、脾胃紊乱、厥阴风木、厥阴司天、太阴湿土、脾脉、脾证、太宫甲土、便秘、痢疾、脾胃、胃痛、噎膈、便溏、唇干、呃逆、腹痛、腹泻、腹胀、腹胀腹痛、腹胀神疲、口干、流涎、目黄、纳呆、呕吐、痞满、山根横纹、神疲、食欲不振、食欲减退、睡眠不安、苔黄、脘痞、泄泻、掌纹四线断续。
疾病预后:脾胃病证是指在感受外邪,饮食内伤,情志不遂,脏腑失调等多病因的作用下,发生在食管、脾胃、肠道的一类内科病证。本章主要讨论胃脘痛、胃痞、腹痛、痢疾、呕吐、呃逆、噎膈、泄泻、便秘病证。胃肠病证的最显著证候学特点是食欲不振,脘腹疼痛,大便异常。一般病变发展较缓慢,病程长,病情易反复发作,时好时坏。但也有急症如急性胃脘痛、急性腹痛、急性泄泻等.起病急骤,传变迅速,病程较短。
阅读:3.1W
阿片类药物中毒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食服阿片类药、中毒、便秘、肺水肿、惊厥、尿潴留、贫血、兴奋、中枢性呼吸抑制、抽搐、恶心、发绀、汗出、呼吸减慢、昏迷、角弓反张、口渴、呕吐、皮肤苍白、皮肤湿冷、皮痒、神志异常、食欲不振、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瞳神紧小、头昏、头痛、头晕、妄幻、消瘦、血糖升高、血压降低、牙关紧闭、阳痿、抑郁。
病因:阿片类药物包括阿片、吗啡、可待因、复方樟脑酊和罂粟碱等,以吗啡为代表(阿片含10%的吗啡)。吗啡主要在肝内代谢,24小时内经肾排出,48小时后尿中仅有微量。吗啡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为先兴奋,后抑制,以抑制为主,首先抑制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继之影响延脑,抑制呼吸中枢和兴奋催吐化学感受区。吗啡能兴奋脊髓,提高平滑肌及其括约肌张力,减低肠蠕动。大剂量吗啡可抑制延脑血管运动中枢,使周围血管扩张,导致低血压和心动过缓。
阅读:3.1W
阳明误汗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误汗、阳明病、便结、大便困难、烦躁、神乱、谵语。
病因:"阳明病,本自汗出"。"阳明病,法多汗",阳明病原本就有自汗出的症状。"医更重发汗",是说这位医生又用了汗法,显然此个医生为一枚庸医也此为阳明病,可是此个医生见到患者发热,因为阳明病也发热,属里热盛,然而此医不知此热为里热竟当表热(太阳病)来医,结果便采用汗法,这是错误的。"病已差"。"差"者,在《伤寒论》中作"好了"讲,即病已好了。前边说过,此个医生为庸医,将阳明之热当作太阳之热来发表祛热,是错的,而此处怎么"病已差",病就好了呢。这是因为,庸医用了汗法,里热之邪一部分也会随津液外泄,一部分则使津液进一步亏损,为什么会说津液是进一步亏损呢。因为"阳明病,法多汗",本来就多汗伤津液,现在又重发汗,汗上加汗,津液就进一步亏损,此时热邪无依就会回缩,更往里去,表就一时显得无热,病好像是好了。
然而"尚微烦不了了者",是讲还有微烦不能了了。烦者,心烦也。心烦必有热,热扰心神则烦。这就更进一步提示,里热内收,"此必大便鞭故也",这是大便硬的缘故。津液亏损,里热又收,大便就硬。大便硬,说明一还有热,二津液亏损。只不过,此处大便之硬的主因应该是津液的亏损,热仅是有一些,然不应是主因。为何。因为前番论过"汗上加汗"之故也。此时,大便硬,又见阳明病,是否就要攻下。且慢,且来看仲景如何做一一先师先是分析此处大便硬的主要缘故,即"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鞭",然后采取的是观察法,即观察小便的次数。"当问其小便日几行",应当问患者每天的小便次数。"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若小便次数本来一日三四次,由多变少,变成今天的一天两次,所以就知道大便不久就会出。为什么呢。"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因为现在小便次数少了,说明津液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机能已重回肠道,浸润燥屎,于是仲景先师就推出不久大便就会出。
阅读:3.1W
疟证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弦脉、左关弦、少阳司天、少阳在泉、少阴在泉、阳明司天、半表半里、寒热错杂、寒热往来、疟疾、寒战、汗出、头痛、往来寒热、壮热。
病因:疟证系指以寒战壮热,休作有时为特征的病证。
《内经》曰∶夏伤于暑,秋为疟。又曰∶先寒而后热者,名曰寒疟。先热而后寒者,名曰温疟。其但热而不寒者,名曰瘅疟。丹溪曰∶疟皆生于风,疟者老疟也,以其隔二日一作,缠绵不去,古方多用峻剂,恐非禀受怯弱与居养所移者所宜。始悟常山、乌梅、砒丹劫剂,或误投之,轻病变重,重者必危。夫三日一作者,邪入于三阴经也。作于子午卯酉日者,少阴疟也。作于寅申巳亥日者,厥阴疟也。作于辰戌丑未日者,太阴疟也。疟得于暑,当以汗解。或因取凉太过,汗郁成痰,其初感也,弱者即病,胃气强者伏而未动,至于再感,复因内伤,其病乃作,宜其难瘥。夫感暑与风,皆外邪也,故非汗多不解。今之遘此疾者,已经再三劫试,胃气重伤,何由得愈。欲治此证,必先与参、术等补剂为君,加柴、葛等发散药,渐而取汗,得汗而虚,又行补养。下体属阴,最难得汗,补药力到,汗出至足,方是佳兆。
又有感病极深,邪气必自脏传出至腑,其发无时。若发于午之后、寅之前者,血受病也,为难愈。须渐趱早,亦佳兆也。
治斯疾者,春夏为易,秋冬为难。大忌饱食,遇发日食饱,病愈加重。尤当以汗之难易,较轻重也。
《内经》又曰∶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阳已伤,阴从之,故先其时坚束其处,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审候见之在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之(谓用三棱针刺孙络出血),此直往而未得并者也。故今人多以诸般草药,于臂膊内缚之,即此遗意耳。外有阴虚证,每日午后恶寒发热,至晚亦得微汗而解,脉必虚濡而数。且疟脉弦,而虚脉不大弦为辨耳。若误作疟治,而用常山、砒丹及柴胡、干葛等药,多至不救。医者宜以脉证参验其虚实而疗之,毋纵巨胆以杀人也。
阅读:3.1W
痔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脱肛、鲜血、便血、瘙痒、疼痛、肿胀、坠胀。
病因:总述
痔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目前常见的学说有两种,一种是肛垫下移学说,一种为静脉曲张学说。另外,年龄、不良饮食生活方式及肛周疾病等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诱发痔的发生。
基本病因
1、肛垫下移学说
在肛管的黏膜下有一层环状的由静脉(或称静脉窦)、平滑肌和结缔组织组成的肛管血管垫,简称肛垫。起闭合肛管、节制排便作用。正常情况下,肛垫借 Treitz肌及一些纤维组织疏松地附着在肛管肌壁上,排便时主要受到向下的压力被推向下,排便后借其自身的收缩作用,缩回到肛管内。弹性回缩作用减弱后,肛垫则充血、下移并增生肥大形成痔。
2、静脉曲张学说
认为痔的形成与静脉扩张瘀血相关。从解剖学上讲,门静脉系统及其分支直肠静脉都无静脉瓣;直肠上下静脉丛管壁薄、位置浅,位于腹盆腔的最低位;末端直肠黏膜下组织松弛,以上因素都容易出现血液淤积和静脉扩张。静脉丛是形成肛垫的主要结构,痔的形成与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血流淤滞有必然的联系。直肠肛管位于腹腔最下部,可引起直肠静脉回流受阻的因素很多,如长期的坐立、便秘、妊娠、前列腺肥大、盆腔巨大肿瘤等。
3、其他
痔患者常有家族史,但遗传是否与痔的发生有关,目前尚无明确证据。
危险因素
1、排便习惯不佳
排便时在马桶上久坐,持续性腹泻或便秘可能造成痔的风险升高。
2、年龄
年龄超过50岁是本病的高危因素之一。
3、肛交史
有肛交史者容易发生痔疮。
4、其他
肥胖、超重、久坐、妊娠等都可能增加痔的发生风险。
诱发因素
长期饮酒、进食大量刺激性食物、肛周感染、营养不良等因素都可诱发痔的发生。
阅读:3.1W
迟发性运动障碍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运动障碍、骨折、摇晃、抽搐、多动、恶心、呼吸困难、肌肉痉挛、角弓反张、紧张、痉挛、流涎、呕吐、舌颤、手足蠕动、体重下降、舔舌、吞咽困难、言语不清、眼震。
病因:迟发性运动障碍(迟发性多动症)是一种特殊而持久的锥体外系反应主要见于长期(1年以上)服用大剂量抗精神病药的患者减量或停服后最易发生一般认为在长期服用药物阻断纹状体多巴胺能受体后,后者反应超敏所致,也可能与基底节 GABA功能受损有关。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dyskinesia TD)又称迟发性多动症持续性运动障碍,由抗精神病药物诱发,为一种持久的刻板重复的不自主运动。Crane(1968)首先提出,是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引起的最严重和棘手的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相当高。最常见者为由吩噻嗪类及丁酰苯类(Butyrophenones)药物所引起。口服普通抗精神病药发生率为20%-40%,使用长效抗精神病药发生率约50%。
阅读:3.1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