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无力症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纤维蛋白原增多、鼻出血、鼻衄、出血、出血不止、皮下出血、瘀斑、瘀点、紫癜。
病因:血小板无力症1918年由 Glanzmann首先报道本病,故本病又称" Glanzmann病(Glanzmannthrombasthenia, GT)",是一种遗传性出血病。特点为血细胞对多种生理诱聚剂反应低下或缺如,由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GPⅡb)和(或)Ⅲa(GPⅢa)质或量的异常引起。1990年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标准化委员会将 GT定义为由于 GPⅡb或 GPⅢa基因缺陷引起的血小板对多种诱聚剂(如腺苷二磷酸、凝血酶、胶原等)的先天性遗传性无聚集或反应减低。
阅读:3.1W
脑血管疾病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脑血管病、肌酸激酶升高、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血同型半胱氨酸升高、共济失调、偏盲、偏瘫、瘫痪、心悸、虚汗、步态异常、淡漠、低热、恶心、耳鸣、乏力、烦躁、黑蒙、活动不利、肌肉麻木、记忆减退、精神不振、精神萎靡、口眼歪斜、流涎、麻痹、麻木、目睛凝视、呕吐、疲乏、失语、视力模糊、视力障碍、头痛、头晕、吞咽困难、无力、小便失禁、行步困难、行动迟缓、胸闷、眩晕、言语不清、言语障碍、眼震、意识障碍、运动障碍、肢体乏力。
病因:脑血管疾病是发生在脑部血管,因颅内血液循环障碍而造成脑组织损害的一组疾病。我们生活中所讲的"脑血管意外"、"卒中"和"中风"都属于脑血管疾病。临床上以急性发病居多,多为中、老年患者,表现为半身不遂、言语障碍等。急性脑血管病一般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
阅读:3.1W
湿困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困顿、湿证、缓脉、濡脉、内湿、湿盛、湿滞、便溏、不渴、带下多、带下黄、恶心、浮肿、浮肿便溏、腹胀痛、渴喜热饮、口黏、困重、纳呆、尿黄、尿量异常、尿少、呕吐、身困、食少、食少便溏、苔厚腻、头重、脘闷、脘闷纳呆、泄泻、肢体困倦。
病因:因脾主水液运化之功,而三焦是水液运化的通路,故根据湿困三焦的不同表现可分为蒙上、滞中、闭下,可通过病人的症状判断湿困于何处。湿困症状具体如下:
1、湿困上焦:因湿属浊邪,困阻清阳,蒙蔽清窍,故湿困上焦以蒙上为主要表现,常表现为头重如裹,即自觉头部如有重物包裹一样沉重、僵硬,神昏倦怠、多寐等,除此之外,病人还会出现头发易油腻、面部痤疮、舌苔白腻或水滑、咳嗽痰白量多质稀、面色晄白等症状;
2、湿困中焦:因脾胃居于中焦,而湿困又多是由于脾胃运化不良所致,故湿困中焦以滞中为主要表现,常表现为纳食不香或不欲饮食、口淡乏味、腹痛、腹泻或夹杂未消化的食物、身体沉重困乏、口渴而不欲饮水、手足发冷等症状;
3、湿困下焦:湿邪困阻可能导致湿气流于下焦,故湿困下焦以闭下为主要表现,常表现为小便清长色白、尿频、大便溏泄或不成形、小腹下坠感,以及阴囊潮湿或外阴瘙痒等症状,女性可出现月经不调或月经量大色淡,以及痛经、白带量大质稀,或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阅读:3.1W
特发性高胆红素血症综合征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高胆红素血症、原发性、血清总胆红素升高、黄疸、疲劳、腹痛、食欲不振、食欲减退。
病因:Rotor综合征是一种隐性基因(Autosomalrecessive)遗传病,虽然父母带有隐性致病基因(Recessivegene),他们表面上都是正常无恙。可是母亲每次怀孕时,胎儿就有25%的机会从父母双方各自获得致病基因,而患上遗传病。胎儿有50%的机会,一如父母一样,带有隐性致病基因。胎儿只有25%的机会完全正常。Rotor综合征(RS)是遗传性结合胆红素增高Ⅱ型,于1948年由 Rotor首先报告,当初认为是 DJS的亚型,但通过有机阴离子清除试验和尿中粪卟啉异构体分析,证实 RS是独立的疾病,比 DJS少见,亦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RS的发病情况和临床症状,与 DJS很相似,预后良好,也一样无需治疗。但在实验室检查上,下述4方面与 DJS显然不同:
(1) BSP潴留试验45min显著升高,常达20%-40%,90-120min无再次上升曲线;
(2)肝脏外观不呈现黑褐色,肝细胞内无特异色素颗粒沉着;
(3)24h尿中粪卟啉总排泄最明显增加,但粪卟啉异构体的分布如常人;
(4)口服胆囊造影显影良好。
阅读:3.1W
溶血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单核细胞增多、红细胞减少、红细胞增多、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阳性、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血红蛋白减少、血红蛋白增多、血清无机磷升高、血清总胆红素升高、血小板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多、贫血、心力衰竭、抽搐、发黄、发热、浮肿、肝肿、甲黄、角弓反张、叫呼、拒乳、目黄、目睛凝视、目札、脾肿、嗜睡、肢强、肢体松软。
病因:溶血(Hemolysis) 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称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可由多种理化因素和毒素引起。在体外,如低渗溶液、机械性强力振荡、突然低温冷冻(-20℃-25℃)或突然化冻、过酸或过碱,以及酒精、乙醚、皂碱、胆碱盐等均可引起溶血。
阅读:3.1W
脑证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有:涩脉、舌略瘦、弦滑脉、春季、厥阴风木、不寐、痴呆、癫狂、脑病、偏瘫、神、头脑、痫证、心悸、谵妄、中风病、抽搐、耳聋、耳鸣、耳鸣耳聋、昏厥、昏仆、健忘、脉沉细弱、脉结代、毛发干枯、目暗、目昏、舌不知味、舌红、舌謇、神昏、神疲、神志障碍、失眠、失明、失嗅、嗜睡、嗜卧、睡眠障碍、苔白、苔黄腻、涕臭、涕浊、听力下降、头昏、味觉下降、行步困难、嗅觉下降、眩晕、眼花、腰膝酸软、意识障碍、运动障碍、站立不稳、怔忡、重听、注意涣散。
病因:脑为至阴至阳、多气多血之脏,脏性清灵,易虚易实。其病理变化常有寒、热、虚、实、气、血、津液、寤寐病变,又每因伤及神智、神机而致病情变化多端,危象环生。且易在病变过程中出现痰、瘀、毒互结为患,致使病程缠绵,常常酿成久病顽疾之格局。根据脑的生理病理特性,审证求因辨析其证情要点,予以辨证施治可常获良效。
脑病的生理病理特点:"诸阳之会"阳易亢、"元神之府"神易伤、"清灵之窍"窍易闭、"诸髓之海"髓易虚、"诸脉之聚"脉易损。
"诸阳之会"阳易亢
手足三阳经及督脉皆入于脑,而成诸阳会聚之处。阳者炎热,火性炎上,阳气易亢,故脑病以阳亢,火热证较多。诸如阳明腑实,热结肠腑引起的躁扰不宁、谵语、昏迷等;少阳火郁,胆热痰扰所致的头晕目眩、耳聋、耳鸣、不寐等症;肝火上炎、风阳妄动以及肝阳上亢侵扰脑神所致的昏迷、厥证、闭证、痉证、颤证、麻木、眩晕、头痛、耳鸣、耳聋、癫狂等证;阴虚火旺所致脑之阴阳失衡出现的不寐、健忘、耳鸣、眩晕等症;六淫之邪侵扰清空所致的头痛、眩晕、痉证、闭证、颅脑痈、暑病、急惊风等症。
阅读:3.1W
伤气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夏季、气虚、不知人事、窜痛、乏力、呼吸困难、昏睡、咳嗽、懒动、气喘、气促、气急、少语、神昏、头昏、无力、胁胀、心烦、胸闷、肿痛。
病因:(1)证名。因外伤使气闭、气滞、气郁所引起的病证。多由跌仆、挤压、坠堕、打击、冲撞等外因,致使体内气机不畅、阻闭或凝滞郁结不行所致。气闭者,可见昏睡而人事不省;气滞者,可见胸胁胀闷而串痛,痛无定处,甚则因惧痛而见有呼吸困难,或见心烦、气急、咳嗽等,但腹胸触诊多无异常,脉象多沉。治宜行气导滞,疏通气机。内服可用复元通气散。若因气滞而血凝,则现气血两虚、肿痛并见者,应于前方中酌情加活血化瘀之品。外治可视病情施舒筋活络之按摩推拿手法,以促速愈。
(2)损伤正气。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以及饮食劳倦,误用针药,均可不同程度损伤人体正气。如肺气伤、肾气伤、脾胃之气伤等。
阅读:3.1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