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素瘤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黑斑、肿瘤、鼻出血、结节、蕈状、鼻衄、鼻塞、便黑、便血、出血、咯血、骨痛、褐斑、咳嗽、溃破、溃疡、淋巴结肿、瘙痒、视力模糊、视力障碍、视野缺损、疼痛、头痛、压痛、肿块。
病因:黑色素瘤,通常是指恶性黑色素瘤,是黑色素细胞来源的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简称恶黑,多发生于皮肤,也可见于黏膜和内脏,约占全部肿瘤的3%。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占皮肤恶性肿瘤的第三位(约占6.8%-20%)。好发于成人,皮肤白皙的白种人发病率高,而深色皮肤的亚洲人和非洲人发病率较低,极少见于儿童。部分患者有家族性多发现象。恶性黑色素瘤可由先天性或获得性良性黑素细胞痣演变而成,或由发育不良性痣恶变而来,也可以是新发生。近年来,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与其他实体瘤相比,其致死年龄更低。恶性黑色素瘤除早期手术切除外,缺乏特效治疗,预后差。因此,恶性黑色素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极其重要。肿瘤分型根据发病方式、起源、病程和预后等特点,恶性黑色素瘤分为两大类:原位恶性黑色素瘤:指肿瘤细胞仅局限于表皮或黏膜上皮层内。包括恶性雀斑样痣、浅表扩散性原位恶性黑色素瘤、肢端原位黑色素瘤。侵袭性恶性黑色素瘤:指肿瘤细胞已突破表皮基底层或粘膜上皮层,向真皮及更深层浸润。包括恶性雀斑样黑色素瘤、浅表扩散性恶性黑色素瘤、肢端黑色素瘤和结节性黑色素瘤。
阅读:2.8W
急性膀胱炎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膀胱炎、急性、白细胞增多、红细胞增多、急性面容、尿急、尿频、尿痛、尿浊、脓尿、小便失禁、血尿。
病因:急性膀胱炎是非特异性细菌感染引起的膀胱壁急性炎症性疾病,为泌尿系常见病。其特点为发病急,伴严重膀胱刺激征而全身反应轻微。正常膀胱具有尿液抗菌、黏膜抗菌、尿液机械冲洗以及膀胱颈括约肌、尿道外括约肌阻菌等防御措施,进入膀胱的细菌能否繁殖,取决于膀胱黏膜的防御能力、病菌数量和毒性以及下尿路排出的通畅性。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多见,常为大肠埃希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产气荚膜梭菌、变形杆菌属等。革兰阳性球菌(金葡菌、链球菌属为主)少见,可为混合感染。感染途径以上行感染为主。少有下行感染,血行、淋巴感染或邻近组织感染直接蔓延极少见。
阅读:2.8W
闭角型青光眼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便秘、青光眼、胞睑水肿、恶心、发热、腹泻、高眼压、寒战、虹视、角膜水肿、结膜水肿、睫状充血、呕吐、屏幕依赖、神水混浊、失明、视力模糊、视力下降、视力障碍、视盘充血、视盘出血、视盘水肿、瞳神散大、头痛、眼痛。
病因:闭角型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青光眼类型,是由于患者的前房角关闭,眼内的房水排出受阻所致。闭角型青光眼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和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是指没有其他眼病存在,单由于患者的瞳孔阻滞,或患者虹膜根部肥厚、前移,导致前房角关闭、房水流出困难、眼压升高的一种情况。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其他眼病引起房角关闭所导致的青光眼。常见的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有白内障膨胀期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虹膜睫状体炎瞳孔后粘连导致的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病率有明显的种族差异,爱斯基摩人和亚洲人的发病率较高,白种人的发病率较低。根据发病速度的快慢,闭角型青光眼有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在发病期通常没有任何症状或症状较轻;而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时则有明显的眼红、眼痛,视力模糊或急剧下降,常伴有剧烈的头痛、恶心、呕吐,易被误诊为脑部疾病或急性胃肠炎,造成延误治疗或错误治疗。
阅读:2.8W
急进性肾炎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急暴、肾炎、C反应蛋白升高、白细胞减少、白细胞增多、粪便隐血阳性、红细胞减少、免疫球蛋白升高、尿比重降低、尿蛋白阳性、尿隐血阳性、血尿素升高、蛋白尿、急性肾衰竭、疲劳、肾损伤、恶心、发热、腹痛、高血压、咯血、关节痛、尿量异常、尿少、呕吐、食欲不振、食欲减退、水肿、无尿、下肢水肿、虚弱、血尿、血压升高、紫癜。
病因:急进性肾炎也称急进性肾小球肾炎(RPGN),是1942年由 Ellis首先提出,在临床上属于急性肾炎综合征,是一组临床表现,病理改变相似,但病因各异的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为病情发展急骤,蛋白尿,血尿迅速发展,几个月甚至几周内出现肾衰竭。
阅读:2.8W
非化脓性中耳炎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中耳炎、水声、鼻鼾、鼻塞、耳闷、耳鸣、耳痛、耳胀、听力下降。
病因: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又称为渗出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黏液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鼓室积液、浆液性中耳炎、浆液-黏液性中耳炎、无菌性中耳炎。为耳鼻喉常见疾病之一。儿童多见。在上呼吸道感染后以耳闷胀感和听力减退为主要症状。由于耳痛不明显,儿童主诉不清,在小儿听力受到影响时家长才发现就诊,常常延误诊断和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可造成儿童的听力损失,影响语言发育,应高度警惕和及时观察治疗。对于成人单侧病变者,应尽早明确病因,排除鼻咽部及其周围间隙的占位性肿瘤,尽早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阅读:2.8W
贲门癌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癌病、贲门、反胃、腹水、贫血、包块、饱胀、便血、出血、恶心、腹痛、肝肿、昏迷、呕吐、呕血、呛咳、声嘶、衰竭、水肿、疼痛、体重下降、头昏、吞咽困难、消瘦、胸闷、胸痛、咽干、咽梗、左上腹痛。
病因: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将贲门癌称为食管-胃交界腺癌。按2018年 AJCC颁布的第八版 TNM分期标准,贲门癌是指食管胃交界线下约2cm范围内的腺癌。
(1)肿瘤侵犯胃食管结合部但中心位于胃食管交界线以下2cm以外区域;
(2)肿瘤中心位于胃食管交界线以下2cm以内,但肿瘤未侵及胃食管交界线的,应按照胃癌标准进行分期;
(3)肿瘤侵及胃食管交界线且中心位于胃食管交界线2cm以内的,应按照食管癌标准进行分期。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远侧部位肿瘤发生关系密切,饮酒和吸烟是贲门癌发病的重要因素。中国贲门癌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在各类恶性肿瘤中位居前列。
阅读:2.8W
气血两燔春温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春温、气血两燔、滑数脉、弦脉、弦数脉、谵妄、斑点、大渴引饮、发斑、发狂、烦渴、烦躁不安、骨节烦痛、口渴、冷饮、脉洪大、脉滑数、脉弦数、脉弦数有力、脉弦有力、脉有力、目赤、舌绛、苔厚腻、苔黄厚、苔黄燥、头痛、吐衄、心烦、躁扰、谵语、壮热。
病因:本证病机为气分邪热未解,营血分热毒又盛。因热邪燔炽于气营(血),故曰"两燔",属气营(血)同病之证。邪热炽盛,燔灼气分,故壮热,苔黄燥,口渴饮冷或大渴引饮;火热炎上,故目赤,头痛;热灼营阴,热扰心神,故心烦躁扰,甚或谵语;热伤血络,溢于肌肤,故斑点隐隐。若气分不解,深入血分,导致热毒充斥气血两经,则属气血两燔。血分热炽,扰乱心神,故烦躁不安,甚则昏狂谵妄;热盛动血,故发斑,吐衄;热毒充斥,故头痛如劈,骨节烦痛;舌绛,脉数为气营(血)两燔之征。
气营两燔与气血两燔都可见壮热、口渴、苔黄的气分热盛证,但区别在于:兼心烦,时有谵语,或斑点隐隐,舌绛者,属气营两燔;兼斑疹透发,或吐衄下血,舌深绛者,属气血两燔。
阅读:2.8W
腺样体肥大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肥大、分泌腺、贫血、消化不良、厌食、鼻鼾、鼻塞、鼻音、呆钝、低热、耳闷、耳鸣、耳脓、发育迟缓、呼吸困难、鸡胸、呕吐、睡眠不安、体重下降、听力下降、头痛、消瘦、齘齿、夜惊、遗尿、张口呼吸。
病因:腺样体也叫咽扁桃体或增殖体,位于鼻咽部顶部与咽后壁处,属于淋巴组织,表面呈桔瓣样。腺样体和扁桃体一样,出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长大,2-6岁时为增殖旺盛的时期,10岁以后逐渐萎缩。腺样体肥大系腺样体因炎症的反复刺激而发生病理性增生,从而引起鼻堵、张口呼吸的症状,尤以夜间加重,出现睡眠打鼾、睡眠不安,患儿常不时翻身,仰卧时更明显,严重时可出现呼吸暂停等。本病最多见于儿童,常与慢性扁桃体炎,扁桃体肥大合并存在。
阅读:2.8W
低渗性脱水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细数脉、红细胞增多、尿比重降低、血红蛋白增多、血清钠降低、血细胞比容升高、恶心、肌肉痉挛、痉挛、脉细数、呕吐、疲乏、神志不清、视力模糊、视力障碍、疼痛、头晕、脱水。
病因:水和钠同时缺失,但缺水少于缺钠,血清钠低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机体减少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使水在肾小管内的再吸收减少,尿量排出增多,以提高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但细胞外液量反更减少。组织间液进入血液循环,虽能部分地补偿血容量,但使组织间液的减少超过血浆的减少。面临循环血量的明显减少,机体将不再顾及到渗透压而尽量保持血容量。肾素-醛固酮系统兴奋,使肾减少排钠、氯和水的再吸收增加,故尿中氯化钠含量明显降低。血容量下降又会刺激垂体后叶,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水再吸收增加,导致少尿。
阅读:2.8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