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亲者当知医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谓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谓不孝。
下肢丹毒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丹毒、下肢、白细胞减少、白细胞增多、恶心、发热、高热、寒战、红斑、淋巴结肿、色素沉着、水疱、水肿、畏寒、周身不适、灼痛。
病因:"丹毒"是一皮肤病症,以皮肤突然发红,色如涂丹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好发于下肢和面部。其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局部出现界限清楚之片状红疹,颜色鲜红,并稍隆起,压之褪色。皮肤表面紧张炽热,迅速向四周蔓延,有烧灼样痛。伴高热畏寒及头痛等。有可能是丝虫病引起,可参见百度百科丝虫病。本病可在原部位反复发作,称复发性丹毒。患病日久,可引起慢性淋巴水肿。发生在小腿的慢性淋巴水肿,亦称象皮腿。丹毒的典型病理变化是真皮高度水肿,血管及淋巴管扩张,真皮中有广泛的脓性白细胞浸润,可深达皮下组织。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及血中白细胞增高,可诊断为丹毒。但应与接触性皮炎、蜂窝织炎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接触外界刺激物的病史,无全身症状,有瘙痒;蜂窝织炎为境界不清的弥漫性浸润潮红,显著凹陷性水肿,不软化破溃,愈后结疤。丹毒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并适当隔离。如病在下肢,则应卧床,抬高患肢。药物治疗以青霉素为首选,口服或静脉滴注。对青霉素过敏者可口服红霉素或磺胺类药物。局部可外涂20%-30%鱼石脂软膏,或用0.1%雷夫奴尔溶液湿敷。
阅读:3.1W
肺疳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肺证、疳证、肺证、鼻出血、鼻疮、鼻衄、鼻痒、颈肿、咳喘、流涕、目黄、尿频、尿浊、皮皱、气促、气少、牙痛、咽喉不利。
病因:肺疳,五疳之一。又名气疳、疳(匿^虫)。
阅读:3.1W
热痹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痹证、热证、滑数脉、偏热、初气厥阴、厥阴风木、巳亥风木、风热、红赤、化脓性关节炎、恶风、发热、烦渴、烦闷、关节不利、关节红肿、关节肿痛、红肿、拒按、口渴、脉滑数、苔燥、膝肿、喜冷、肢痛。
病因:因热毒或湿热流注关节,或内有蕴热,复感外邪,邪热搏结于肢节所致。
阅读:3.1W
食火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食积、火证、疳积、消化不良、发热、发烧、手足不温。
病因:食火,中医内科对于小儿因消化不良而引起的疳积发热症状的通俗称谓,其特点是断续发烧,而在发烧的时候手脚发凉。
阅读:3.1W
高风雀目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高风内障、内障、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视力下降、视力障碍、视野障碍、夜盲。
病因:高风雀目是"夜盲"的一种,为先天不足的遗传性疾病。高风内障之病名见于《证治准绳》,又称高风雀目。高风内障是因先天禀赋不足,脉络细涩,神光衰微所致。以眼外观端好,而以夜盲、视力渐降和视野缩小为主要表现的内障类疾病。该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
阅读:3.1W
脾肾两虚尿血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尿血、脾肾两虚、便溏、耳鸣、乏力、脉濡缓、面萎黄、纳差、气短、舌淡白、神疲、苔白、头晕、腰腿酸软、肢倦。
备注:尿血量多者,酌加阿胶、炒蒲黄、仙鹤草、旱莲草止血;尿血日久不止,可加牡蛎、龙骨、金樱子加强固摄之力;气虚下陷,下腹胀滞者,可加升麻、柴胡,配合原方中之人参、黄芪、白术益气升阳;腰脊酸痛,畏寒神怯,加鹿角片、狗脊温补督脉。
阅读:3.1W
妊娠大便不通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大便不通、妊娠、有恙。
病因:妊娠大便不通是指以妊娠期间大便秘结不通,或欲大便而努责艰难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阅读:3.1W
肠梗阻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肠道、梗阻、癌胚抗原升高、白细胞减少、白细胞增多、肌酸激酶升高、血红蛋白减少、血细胞比容降低、白睛蓝斑、肠鸣、肠鸣消失、唇干、腹痛、腹胀、腹胀腹痛、腹肿块、固定痛、口干、尿量异常、尿少、呕吐、舌燥、压痛、胀气。
病因:任何原因引起的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统称肠梗阻。它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有时急性肠梗阻诊断困难,病情发展快,常致患者死亡。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以及患者年龄大合并心肺功能不全等常为死亡原因。
阅读:3.1W
脾瘅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瘅病、脾热、消渴、口甜、嗜肥、嗜甘。
病因:因长期多食肥甘,安逸少动,致使膏脂积聚,中满内热,脾热而浊气上泛所致。
阅读:3.1W
风邪入中腔隙性梗死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风邪入中、腔隙性梗死、浮弦脉、弦细脉、半身不遂、恶寒发热、关节酸痛、肌肉麻木、急暴、拘急、口眼歪斜、流涎、麻木、舌謇、手足麻木、苔白。
阅读:3.1W
小儿病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初生、小儿、便秘、感冒、口疮、内热、食积、发热、腹泻、咳嗽。
病因:小儿最常见的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和急性喉炎。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疾病是胃肠炎。神经系统的常见疾病是是病毒性脑炎、偏头痛。泌尿系统常见的疾病是肾小球肾炎、泌尿系感染和肾病综合征。循环系统最常见的疾病是心肌炎和先天性心脏病。骨关节系统常见病是佝偻病、关节炎、先天性髋脱位。内分泌系统常见的疾病是甲状腺机能亢进和性早熟。
阅读:3.1W
灸法治鼻出血
小结:手三里与合谷是常用穴之一,灸佳,针亦得。
阅读:3.1W
木行乘土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见:肝脾证、肝实、脾虚、舌边红、左关浮、厥阴风木、关浮、少宫己土、肝证、脾证、巳亥风木、太角壬木、胃痛、嗳气、呃逆、烦躁、反酸、呕吐、情绪不稳、食欲不振、食欲减退、苔滑、苔腻、吞酸、脘腹痛、脘胀、胁痛、胁胀、泄泻、胸痛、易怒。
病因:乃肝病传脾。症见烦躁易怒,胸胁胃脘胀满疼痛,嗳气反酸,呕吐呃逆,不思饮食,舌边红,苔薄腻,脉象左弦右缓。因肝为将军之官而主怒,肝郁气滞,必横逆犯脾,形成"肝乘脾"之证。
阅读:3.1W
滑脉-淋涩尿赤
小结:脉象:两手尺脉滑。可能的健康问题:肾阴虚,表现出下焦火旺的症状。
[延伸辨证及确诊]
(1)小便发黄、发热,排尿时有灼热感。
(2)手心、足心发热、出汗。
(3)头晕、耳鸣、腰膝酸软。
(4)经常口干舌燥,晚上睡觉可能会出现盗汗的情况。
(5)男性可表现为遗精、早泄等症。
[专家提示]中医所称的火分实火和虚火,实火一般以阳盛为标志,治疗以清火为主;而虚火则以阴衰为标志,以滋阴为主。肾主水,所以中医有"在肾不言火"的说法,大多数肾火旺都是肾阴虚引起的,所以我们都说肾阴虚引起的上火。
石斛玉米须饮原料石斛5克,玉米须3克。做法将上药洗净,加清水适量,煎煮10分钟,滤渣留汁备用。用法每日2剂,饭后饮用。
阅读:3.1W
脾胃虚弱小儿吉兰巴雷综合征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脾胃虚弱、小儿吉兰巴雷综合征、舌胖、软瘫、便溏、乏力、腹胀、腹胀神疲、肌肉麻木、肌萎、倦怠、麻木、脉沉细弱、面色无华、气短、舌淡白、神疲、食欲不振、食欲减退、苔白。
备注:肢痹不仁,加桂枝、鸡血藤活血通络;大便溏甚,加煨姜、炒苍术、焦山楂健脾燥湿;下肢微肿,加泽泻、车前子、木瓜利水消肿;若湿浊已化,气血两虚,用十全大补汤加减以益气补血,活血通络。迁延日久,肝肾阴虚,患儿四肢痿弱不用,骨肉瘦削,头晕耳鸣,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弱,用虎潜丸加减以滋补肝肾,育阴清热。
阅读:3.1W
急喉痹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急性、喉痹、恶寒、发热、喉痛、喉痒、急性面容、咳嗽、声嘶、头痛、吞咽不利、咽干、咽梗、咽喉干痛、咽喉肿痛、咽膜充血、咽膜肿胀、咽灼。
病因:因外邪侵袭,邪壅肺胃,上攻喉关所致。
阅读:3.1W
气随血脱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见:气脱、血脱、伏脉、芤脉、微脉、细数脉、脱证、苍白、心悸、闭目、便黑、便溏、便血、不安、出血、喘息、唇干、唇青紫、大汗、淡漠、恶心、二便失禁、烦渴、烦躁、汗出、汗出不止、汗淋、昏迷、昏仆、急暴、甲苍白、厥冷、口干、口渴、冷汗、脉微细、脉微细无力、脉无力、脉虚弱无力、面苍白、呕吐、呕血、气喘、情绪不稳、蜷卧、撒手、舌淡白、舌淡红、身软、神志模糊、嗜卧、四肢厥冷、四肢厥逆、苔白、头昏、吐血、息微、下腹痛、眩晕、血色紫黯、血压降低、晕厥、张口。
病因:因大量出血,气无所附而随之暴脱所致。
阅读:3.1W
膀胱咳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膀胱证、咳嗽、小便失禁。
病因:属肾阴亏损,肺气虚弱,古人有表在肺、本于肾之说。盖新产之后,肾阴不足,难以纳气归根,故而喘也;肾虚则失约于膀胱,故小便频数,咳而遗尿;虚则子盗母气,致肺失宣降而咳嗽浮肿,不得平卧。
临床上膀胱咳的发病不单是肺或脾或肾的病变所致,因为肺脾、肺肾之间有着母子相生的生理关系,且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所以它病理上亦相互影响,常相兼致病,如母病及子、子病及母、后天缺乏、先天失养等。
阅读:3.1W
痧证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痧、青紫、疫疠、发热、腹痛、腹胀、腹胀腹痛、上吐下泻、神昏、胸闷。
阅读:3.1W
痒证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微脉、鼻痒、虫行、刺痒、耳痒、发痒、肛痒、喉痒、会阴瘙痒、睑痒、茎中痒、脉迟缓、面痒、目痒、尿道口痒、尿道痒、皮肤肥厚、皮肤干燥、皮肤萎缩、皮痒、瘙痒、色素沉着、舌痒、身痒、睡眠不安、头面痒、头皮痒、头痒、血痂、牙痒、夜甚、夜痒、阴囊痒、阴痒、指痒、趾痒、抓痕、灼热、灼痛、眦痒、足丫痒、足痒。
病因:痛为实证、痒为虚证。正邪交争于表的时候可以表现为身痒。痒为表虚,风虚,疏风止痒,疏风才能治疗的痒,就是表证的痒。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耶鲁大学分子生物学家和神经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在老鼠身上发现了激活瘙痒的介导神经元,并长时间致力于研究人类的疼痛和瘙痒是否是分别单独的通路。人类调节疼痛和瘙痒的感觉神经元非常相似,因此很难辨别哪一个引起瘙痒,又是哪一个引起疼痛,又或者他们根本是同一组。
研究人员发现,抓挠产生的疼痛信号会激活更大的神经元群,使得瘙痒停止。但是反过来,我们却无法用痒来消除疼痛。也因此研究人员还在不停深入研究,以期明确痒的根本原来,寻求治疗之法。
阅读:3.1W
热风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热毒、风邪、风证、耳闭、鼻烂、恶风、发黄、寒战、咳唾脓血、毛发脱落、目突、失明、涕黄、涕浊、脱发。
病因:热风是由风邪挟热所致的一种病。通常是人体某部位受风热阳邪侵袭引发的此部位及其相属部分的病变。
阅读:3.1W
肺感染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肺、感染、发热、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啰音、气促、气急、痰多、痰中带血、胸痛。
病因:1.肺炎
2.指包括终末气道、肺泡腔及肺间质在内的肺实质炎症,病因以感染最为常见,还可由理化、免疫及药物引起。
3.其中,感染统称为肺部感染。其中肺炎较典型,具有代表性。
病因学分类
1.细菌性肺炎如肺炎链球菌(即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克雷白杆菌、流感嗜血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埃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
2.非典型病原体所致的肺炎如军团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等。
3.病毒性肺炎如冠状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
4.真菌性肺炎如白念珠菌、曲霉、放射菌等。
5.其它病原体所致的肺炎如立克次体、弓形虫、原虫、寄生虫如肺包虫、肺吸虫、肺血吸虫)等。机体免疫力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容易伴发肺部卡氏肺包子虫、军团菌、鸟形分支杆菌、结核菌、弓形体等感染。
6.理化因素所致的肺炎如放射性肺炎、胃酸吸入、药物等引起的化学性肺炎等。
7.支原体肺炎由支原体感染引起。
阅读:3.1W
卵巢囊肿的观面诊病
小结:随肿瘤增大出现下腹不适,膨隆包块。巨大肿瘤出现压迫症状,排便困难,呼吸困难。腹部或下腹部可按及包块。
阅读:3.1W
干霍乱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霍乱、吐不出、沉脉、伏脉、燥证、紫黯、烦闷、烦躁、腹绞痛、腹痛、腹胀、腹胀腹痛、汗淋、急暴、绞痛、精神错乱、面青、气短、舌淡、身热、神乱、神志不清、手足逆冷、苔白、头汗、泻不出、胸胀、饮食不消。
阅读:3.1W
聚证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弦脉、气聚、窜痛、腹不适、腹痛、腹胀、腹胀腹痛、结块、痞块、脘痞、胁下痞块。
阅读:3.1W
小儿冻脚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小儿、冻脚、有恙。
阅读:3.1W
脾胃湿困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见:脾胃证、湿困、脾胃湿、濡脉、少羽辛水、少徵癸火、脾证、湿证、胃证、太宫甲土、太角壬木、中霉浮厚、便溏、恶心、口淡、口腻、口黏、纳呆、呕恶、苔白腻、苔黄腻、胸脘痞闷。
阅读:3.1W
伤胎气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胎漏、腹痛、情绪不稳、胎动不安、胎动减少、无胎动、小腹坠痛、易怒、阴道下血。
阅读:3.1W
膏药风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接触性皮炎、药物性、潮红、流黄水、糜烂、瘙痒、渗液、水疱、肿胀、灼痛。
病因:因禀赋不耐,外用药物不当,药毒侵犯肌肤所致。
阅读:3.1W
肺络张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贫血、支气管扩张、不能卧、晨咳、盗汗、发热、咯血、咳嗽、咳痰、目突、脓痰、食欲减退、痰臭、痰绿、痰黏、体重下降、消瘦、倚息、杂音。
病因:因邪气犯肺,肺气痹阻,痰浊内蕴,肺络扩张所致。
阅读:3.1W
脾气虚证针眼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脾气虚证、针眼、胞睑肿痛、纳差、食少。
病因:常见于脾胃虚的患者,因胞睑属脾,脾虚于内,外应睑胞,风热余毒蕴结,留滞胞睑,余邪未尽,以致针眼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脾虚又兼见食少便溏等证。
阅读:3.1W
心痹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痹证、心证、病毒性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少阴君火、五气阳明、血沉加快、卯酉燥金、心悸、唇绀、多饮、烦渴、烦躁、浮肿、腹胀、肝肿、咯血、颈脉怒张、咳嗽、咳嗽气短、口渴、尿多、尿量异常、气喘、气促、气短、气短胸痛、颧红、太息、头痛、下肢水肿、胁痛、胸闷、胸闷气短、胸痛、压痛、咽干、腰痛、易惊、杂音、足冷。
病因:因风寒湿热等邪致痹,复感于邪,内舍于心,或久病损伤心络所致。
阅读:3.1W
产后脘腹冷痛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产后、脘腹冷痛、有恙。
病因:产后肚子凉凉的疼痛可能是切口愈合或消化功能引起。如果是剖宫产,就需要考虑切口的愈合和胃肠道的恢复,比如产后多少天有正常的排便和正常的大便,如果一直正常排便,排便后就要寻找肠粘连的可能。如果产后腹痛是正常分娩引起的,就要考虑是否有其他原因,如腹胀、消化功能差等。建议检查相关方面,然后排除相关方面。
阅读:3.1W
丁奚疳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疳疾、瘦削、潮热、低热、腹大、腹胀、面苍白、呕食、呕吐、脐突、食多、食欲亢奋、四肢痿弱、吐蛔、泄泻。
病因:丁奚疳,病证名。
《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七名为小儿丁奚病。指小儿疳疾,小儿骨瘦如柴,其形似"丁"之证。属于脾胃虚损,气血衰败,以致面色苍白,低烧潮热,四肢细小,项长骨露,尻臀无肉,腹胀脐突,以及食多吐逆,泄泻无度等。病因病理均同于哺露疳,系脾疳重症。治宜补脾养胃,并改进饮食。
阅读:3.1W
络气不和悬饮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络气不和、悬饮、弦脉、刺痛、干咳、呼吸不畅、呼吸困难、舌暗红、胸闷、胸胁痛、灼痛。
备注:若痰气郁阻,胸闷、苔腻者,加瓜蒌、枳壳;久痛入络,痛势如刺者,加桃仁、红花、乳香、没药;饮留不净者,胁痛迁延,经久不已,可加通草、路路通、冬瓜皮等。
阅读:3.1W
白腻苔、胖淡舌
小结:舌体胖大,舌质较正常舌颜色淡,舌苔白腻,呈集中分布于舌中。多为寒湿内停。此舌象患者或有畏寒肢冷、腹痛、泄泻、水肿、四肢关节疼痛、颈肩酸痛、肩周炎、腰酸背痛等症状。这种舌象多由于外感寒湿邪气而致气血运行受阻,或因寒湿内困而损伤脾阳,或因脾肾阳虚致寒湿内停而形成。应以散寒化湿、温经通络为主。
阅读:3.1W
甲亢的手疗法
小结:第一步,劳宫穴用按法20次;第二步,心悸点用按法20次;第三步,多汗点用按法20次;第四步,肾穴用按法20次。
阅读:3.1W
小儿厌食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小儿、厌食、面色无华、食少、食欲不振、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消瘦。
病因:因喂养不当,脾运失健,胃阴伤损等所致。
阅读:3.1W
慢性咽炎-舌、口腔反射区的手部按摩
小结:按摩方法:用指按法按压舌、口腔反射区1-2分钟,以局部酸痛为宜。
阅读:3.1W
久立伤骨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久立、伤骨、浮脉、微脉、关节炎、发麻、骨痛、静脉曲张、下肢酸软、腰酸、足肿。
病因:指站立过久则损伤肾气,肾气不足则伤骨骼。
阅读:3.1W
肺水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肺证、水病、肺水肿、肺证、水停、便溏、浮肿、浮肿便溏、尿量异常、尿少、水肿、小便困难、鸭溏。
病因:因心阳虚衰,或输液过快过多,致使肺气郁滞,水饮停聚于肺所致。
阅读:3.1W
麻黄汤证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表阳、太阳表实、太阳伤寒、浮紧脉、浮脉、浮数脉、麻黄汤体质、麻黄体质、麻黄证、太阳病、恶寒、恶寒发热、脉浮紧、皮肤干燥、气喘、身痛、头痛、无汗。
阅读:3.1W
食疟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疟证、食滞、寒热往来、嗳气、饱胀、恶心、腹大、腹痛、腹胀、腹胀腹痛、饥不欲食、纳呆、呕恶、食入即吐、脘闷、脘闷纳呆、往来寒热。
病因:因饮食不节,损伤胃气致疟疾而见善饥不能食,食后支满腹痛者。
阅读:3.1W
酒痒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酒毒、痒证、丘疹、红斑、皮痒、皮疹。
病因:酒后立即或不久皮肤感觉发痒,继而发现全身弥漫性红斑,或形如针帽状的红色丘疹,与麻疹皮疹十分相似。但是,随着酒毒从汗液和小便的排出,痒感和皮疹也随之减轻、消失,不治而愈。
阅读:3.1W
雁来风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秋季、手足、痛痒、癞、癣、发红、发痒、流黄水、渗血、渗液、四肢痿软、疼痛。
病因:雁来风,病名。唇口疮之发有时间性者。
(1)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一。即月阙疮。详见该条。
(2)见《解围元薮》卷一。指每年发作于八月间的一种皮肤病。参见月阙疮。
阅读:3.1W
胆瘅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瘅病、胆热、急性胆囊炎、白细胞增多、贫血、嘈杂、泛吐苦水、肝痛、口苦、呕苦、烧心、体重下降、脘痛、消瘦、胁胀。
病因:因湿热邪毒壅积于肝胆,胆气上逆,或胆虚,热气上冲所致。
阅读:3.1W
小儿疰夏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小儿、疰夏、烦躁不安、口渴多饮、尿多、尿量异常、尿频、无汗、灼热。
病因:因暑湿侵袭,困阻脾胃所致。
阅读:3.1W
皮蒸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蒸证、皮肤证、鼻干、喘息、咳唾引痛、口干、尿赤、呕血、气喘、睡眠不安、苔白、吐血、胁胀、胸闷。
病因:皮蒸为病证名。五蒸之一。又为二十三蒸之一。
《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皮蒸,其根在肺,必大喘鼻干,口中无水,舌上白,小便赤,如血蒸盛之时,胸满,或自称得注热,两胁下胀,大嗽彻背连胛疼,眠寐不安,或蒸毒伤脏,口内吐血。"。
阅读:3.1W
痢风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风痹、痢疾、酸软、疼痛。
病因:因内伏风邪,伤於脾胃所致。
阅读:3.1W
脾气虚证青盲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脾气虚证、青盲、沉细脉、舌齿痕、消化不良、便溏、乏力、面萎黄、气短、舌胖、食少、食少便溏、苔剥、无力、肢体痿软。
病因:多由病后调护失宜或过服寒凉镇惊之药所致。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脾虚则运化失健,中气不足,清阳下陷,脏腑精气不能上承于目,故面色萎黄,眼睫无力,消化不良,大便溏薄;脾主肌肉四肢,气血复损则筋骨失养,故下肢萎软。
阅读:3.1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