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亲者当知医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谓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谓不孝。
妊娠咳嗽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咳嗽、妊娠、有恙。
病因:妊娠咳嗽一般指子嗽。指妊娠期间,咳嗽或久咳不已称为"妊娠咳嗽"。若久咳不愈,精神倦怠,形体消瘦,潮热盗汗,痰中带血,则属痨咳,俗称"抱儿痨"。多因平素阴虚,怀孕后血气又多聚于下部以养胎,阴精不能上承,肺阴亏损所致。西医妊娠期间合并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可参考本病,但须注意将肺结核等病及时鉴别。
阅读:3.4W
高渗性脱水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脱水、红细胞增多、尿比重升高、血红蛋白增多、血氯升高、血清钠升高、血细胞比容升高、休克、唇干、乏力、烦渴、烦躁、昏迷、口干、口渴、目陷、尿量异常、尿少、舌燥、头昏。
病因:高渗性脱水即水和钠同时丧失,但缺水多于缺钠,故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又称原发性缺水。当缺水多于缺钠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醛固酮分泌增加,钠和水的再吸收增加,以维持血容量。如继续缺水,细胞外液渗透压进一步增高,细胞内液移向细胞外,细胞内缺水的程度超过细胞外液缺水的程度,最后可导致脑细胞缺水将引起脑功能障碍。
阅读:3.4W
瘀血内阻痉证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痉证、瘀血内阻、细涩脉、刺痛、固定痛、舌瘀点、舌紫黯、四肢抽搐、体重下降、头痛、项背强直、消瘦、瘀斑。
备注:若筋脉拘急,瘀血较重,加郁金、地龙、当归尾、水蛭、鸡血藤等。
阅读:3.4W
伤寒表实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见:表实、伤寒、浮紧脉、表证、实寒、恶寒、恶寒发热、发热、烦躁、气喘、身痛、头身痛、无汗。
病因: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羽流病伤寒。身热头痛。予诊之曰。邪在表。此表实证也。当汗之。以麻黄辈。数日愈。论曰。或问伤寒因虚。故邪得以入之。今邪在表。何以为表实也。予曰。古人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为病则实。盖邪之入也。始因虚。及邪居中反为实矣。大抵调治伤寒。先要明表里虚实。能明此四字。则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可坐而定也。何以明之。有表实。有表虚。有里实。有里虚。有表里俱实。有表里俱虚。予于表里虚实百证歌中。尝论之矣。仲景麻黄汤类。为表实而设也。桂枝汤类。为表虚而设也。里实。承气之类。里虚。四逆理中之类。表里俱实。所谓阳盛阴虚。下之则愈也。表里俱虚。所谓阴盛阳虚。汗之则愈也。
阅读:3.4W
跌打损伤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跌打、损伤、代脉、骨折、伤筋、淤血、抽搐、出血、耳红斑、关节脱位、昏迷、脉有力、破裂、疼痛、头昏、运动损伤、肿痛、肿胀。
病因:跌打损伤包括刀枪、跌仆、殴打、闪挫、刺伤、擦伤、运动损伤等,伤处多有疼痛、肿胀、出血或骨折、脱臼等,也包括一些内脏损伤。在此主要以软组织损伤为主。中医治疗跌打损伤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古称"跌打损伤"为诸伤之总论,多因外力作用,或自身姿势不正确的情况下用力过猛而造成的。中医把凡因外力作用于人体而引起的筋骨伤损、瘀血肿痛、气血不和、经络不通以至脏器受损等,统称为跌打损伤。
阅读:3.4W
心阴虚损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见:心证、阴虚、促脉、代脉、结脉、细数脉、心证、虚证、心系阴虚、心悸、盗汗、盗汗失眠、低热、多梦、口干、舌红、失眠、手足心热、睡眠障碍、苔少、苔无、心烦、心烦心悸、胸闷。
阅读:3.4W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大脑反射区的手部按摩
小结:按摩方法:用揪法揪大脑反射区1-2分钟,以按摩部位发红或有酸胀感为宜。
阅读:3.4W
气滞血瘀视网膜静脉阻塞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气滞血瘀、视网膜静脉阻塞、涩脉、弦紧脉、舌瘀斑、舌紫黯、视力下降、视力障碍、头胀痛、胁胀、胸闷。
备注:眼底出血色鲜红者,宜加白茅根、荆芥炭、侧柏叶等止血之品;眼底出血色紫暗者,宜加生蒲黄、茜草、生三七等化瘀止血之品;视网膜水肿甚者,加泽泻、车前子、茯苓、猪苓等利水之品;肝郁气滞较甚者,加郁金、青皮以增理气解郁之功。
阅读:3.4W
升麻鳖甲汤证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阳毒、麻黄证、发斑、红斑、咳唾脓血、咽痛。
病因:热毒邪侵入厥阴血分,波及阳明血络。即厥阴阳明足经,血分湿火阳毒。
阅读:3.4W
脾劳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劳证、脾虚、劳证、饱胀、便溏、不能举、骨节酸痛、毛发干枯、面萎黄、呕吐、舌强、身目发黄、食入不化、食欲不振、食欲减退、手足厥冷、体重下降、吞酸、吞咽不利、脘腹痞满、消瘦、泄泻、心腹痛、胀气、肢倦。
病因:指因饮食劳倦伤脾所致的病证。元气静则神藏,动则消亡,若劳倦过甚,饮食不节,二者皆使脾之元气受伤,不能舒发,以致饮食不化,泄泻频作,血气不生,肌肉不长,况脾者肺之母,脾气衰惫,则肺失所资,津液不生,日成枯涸,咳嗽殊甚,劳斯成矣。
阅读:3.4W
心脏病的脉象表现
小结:脉细弦,多为情志不遂,心气郁结而致;脉沉细迟,多为中年人,肾气渐衰,心气不足;脉弦涩,多为瘀血痹阳阻所致。
阅读:3.4W
热盛迫血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见:动血、实热、滑数脉、舌芒刺、弦数脉、热证、便秘、斑色紫黑、便黑、出血、发狂、发热、烦躁、腹胀、昏晕、健忘、口渴欲饮、尿黄、尿血、衄血、呕血、舌绛、舌津少、头昏、吐血、下血、心烦、胸痛、谵语。
病因:是指多因温邪侵入血分,以致血分热毒炽盛,迫血妄行所致病证。常见于紫斑等疾病中。
阅读:3.4W
前庭性共济失调步态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共济失调、步态异常、眩晕、眼震。
病因:是以平衡障碍为主,表现为站立或步行时躯体易向患侧倾斜,摇晃不稳,沿直线走时更为明显,改变头位可使症状加重,四肢共济运动多正常。此外有明显的眩晕、呕吐、眼球震颤。多见于 Meniere病、桥小脑角综合症等。
阅读:3.4W
高脂血症-按摩耳部的肝反射区
小结:按摩方法:用切按法切压肝反射区1-2分钟,以按摩部位发红或有酸胀感为宜。
阅读:3.4W
阴虚肝旺先兆子痫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先兆子痫、阴虚肝旺、弦数脉、地图舌、耳鸣、口干、面潮红、目眩、舌红绛、失眠、视力模糊、视力障碍、手足心热、睡眠障碍、苔少、头痛、头晕、心烦、咽干。
备注:若热象明显加知母、黄柏;口苦、烦躁加竹茹、黄芩;水肿甚者加茯苓、防己、泽泻;抽搐者加羚羊角。
阅读:3.4W
漏蹄风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足心、溃疡、脚底生疮、溃脓、劳役过度、流黄水、瘙痒、渗液。
病因:类似麻风病引起的脚底溃疡或脊髓空洞症引起的营养不良性溃疡。
阅读:3.4W
陈旧性损伤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反复、损伤、活动不利、僵硬、久病、疼痛、压痛。
病因:是指受伤时间在2-3周以上。陈旧性损伤是指急性损伤未能及时和正确地治疗,或未治愈又再次受伤者,由于受伤组织未能及时重新生长修复或修复不良,常反复发病出现症状。由于受伤局部供血不良,对外界适应能力差,故每遇气候变化或受凉遇冷,而使症状加重。劳损多因局部长期劳累过度或多次微细损伤积累而成,一般与职业性质和运动项目有关。
阅读:3.4W
失眠的观面诊病
小结:入睡困难或不能熟睡,容易被惊醒;醒后无法再入睡;睡过之后精力没有恢复;频频从噩梦中惊醒,自感整夜都在做噩梦;发病时间可长可短,短者数天可好转,长者持续数日难以恢复。
阅读:3.4W
神门穴的定位及主治
小结:[定位]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主治](1)心痛、心烦、惊悸、怔忡等心疾;
(2)不寐、健忘、痴呆、癫狂病等心与神志病证;
(3)胸胁痛。
阅读:3.4W
热毒袭肺呼吸窘迫综合征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呼吸窘迫综合征、热毒袭肺、洪数脉、不能卧、喘息、发绀、烦渴、高热、气喘、气促、舌绛、苔黄白。
备注:热入营血,舌绛,可合犀角地黄汤清营凉血;血瘀发绀者,则加丹参、川芎活血化瘀;热结腑实而见便秘者,可加大黄,或用大承气汤保留灌肠,通腑泄热。
阅读:3.4W
风疸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疸证、风证、心悸、寒热、懒动、面黑、尿赤、尿黄、尿涩、身黄、嗜卧、小便赤涩、心神不安。
病因:风疸,病名。黄病之一。
阅读:3.4W
慢性咽炎-上身淋巴结反射区的手部按摩
小结:按摩方法:采用指揉法按揉上身淋巴结反射区1-2分钟,以按摩部位发红或有酸胀感为宜。
阅读:3.4W
湿热内蕴溶血性贫血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溶血性贫血、湿热内蕴、濡数脉、便干、便结、便溏、发热、腹胀、面萎黄、纳差、尿赤、尿黄、舌红、身目发黄、苔黄腻。
备注:气血两虚者,加归脾汤以益气补血。
阅读:3.4W
损伤气血两虚瘀血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气血两虚、损伤、瘀血、乏力、懒言、脉细弱、面苍白、目眩、皮肤青紫、少气、舌淡白、神疲、苔白、头晕、肿痛。
阅读:3.4W
气机阻滞便秘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便秘、气机阻滞、弦脉、嗳气、便结、便细、大便困难、腹胀痛、纳少、舌淡白、食少、苔腻、胸胁痞满。
备注:加减:兼热象者,加龙胆草、黄芩;恶心嗳气者,加代赭石、半夏;两胁刺痛者,加桃仁、红花、延胡索;痰涎壅盛者,加皂荚、半夏、白芥子;口干口渴阴伤者,加玄参、天冬、麦冬;气虚者,加生黄芪。
阅读:3.4W
代指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甲、化脓、指端脓肿、指端跳痛、指端肿痛。
病因:爪甲部之急性化脓性感染。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又名代甲、糟指、沦指、遭指。多因指、趾外伤感染,或火毒蕴结所致。巢氏云:"代指者,其指先肿,焮焮热痛,其色不暗,然后方缘爪甲边结脓极者,爪甲脱也。"历代外科家多沿此论。
阅读:3.4W
气滞血瘀头皮裂伤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气滞血瘀、头皮裂伤、细涩脉、出血、固定痛、破裂、舌红、瘀紫。
阅读:3.4W
阴虚风动腔隙性梗死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腔隙性梗死、阴虚风动、弦滑脉、弦细数脉、半身不遂、耳鸣、急暴、口眼歪斜、目眩、舌红、舌謇、舌强、苔黄、头痛、头晕、腿酸软、膝酸软。
阅读:3.4W
阳明误温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误温、阳明病、不能卧、额汗、发黄、烦躁、惊恐、失眠、睡眠障碍、小便不利。
病因:阳明病多热多实证,在表证未结束的情况下,太阳阳明并病,有表证当先解表,比如前面条文48: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但太阳与阳明合病,也有表里同解的治法,比如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今二阳并病,太阳表证已罢,邪热全入阳明。"但发潮热"是阳明里热结实的主要证候,同时"手足漐漐汗出"说明里热蒸腾,有别于太阳中风的翕翕发热汗自出,出汗程度更明显。同时又云:"大便难而谵语者"进一步确定了燥热入里形成阳明腑实。这里为了确保辨证的正确性可以结合腹诊做进一步验证。明确了现在是阳明里实,这里关键就是辨别里实的程度,从以上证候不难断定是当用大承气汤以下胃中实热。在这里千万不要再用汗法了,本来里热入里已经造成了热结津亏,误汗则造成津液枯竭变生他证。
阅读:3.4W
燥红质
小结:本体质症状与证候为:阴虚体质、鼻干、鼻红、便干、便结、便难、潮热、齿衄、唇红、大便干结、盗汗、地图舌、多饮、耳聋、耳鸣、喉痒、急躁、镜面舌、渴喜冷饮、口干、面红、尿短、尿黄、尿少、舌红、失眠、苔薄白、苔薄黄、苔光剥、苔少、苔无、头晕、五心烦热、消瘦、心烦、眼花、咽干、夜甚、饮水不解。
病因:人体体质学家说,燥红质即中医的阴虚质,其特征是:口干咽燥、心烦失眠、潮热盗汗、形体消瘦、头晕眼花、五心烦热、饮不解渴、喜冷饮、耳鸣聋、大便干结、尿少色黄。
阅读:3.4W
脾肾阳虚老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老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脾肾阳虚、沉迟脉、弱脉、舌齿痕、不孕、带下稀、浮肿、面色发白、尿频、少腹冷痛、舌淡白、舌胖、神疲、体重下降、消瘦、小便不利、形寒、阳痿、余沥不尽、肢冷。
阅读:3.4W
足部呈青绿色或脚趾甲麻木等提示可能是心血管疾病
小结:足部颜色呈青绿色,则血管弹性差,或脚趾甲麻木等都可能是心血管疾病所致。
阅读:3.4W
气阴两竭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见:气脱、亡阴、气虚、阴虚、抽搐、地图舌、汗出如油、精神萎靡、脉虚细数、舌红、神昏、苔无、息微。
病因:气阴两竭证:益气养阴,救逆防变为主。
(1)体弱正虚而中暑,易发生元阳欲脱证,应严密观察神志、面色、肢温、脉象、血压等变化。
(2)忌用冷敷法,宜用温水擦浴法降体温。可用热毛巾敷关元、气海穴,或艾灸百会、关元、气海。
(3)中药应偏温热时服下。
(4)神志清楚者可口服生脉散或生脉饮。
阅读:3.4W
肩关节周围炎的脉象表现
小结:脉象浮紧,多为风寒侵袭所致;脉细无力,多为气血不足,筋失所养所致;脉细涩,多为气滞血瘀所致。
阅读:3.4W
瘀血阻滞足趾发黑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瘀血阻滞、足趾发黑、有恙。
病因:由于其为压砸损伤所致。
阅读:3.4W
疸证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鼻痛、齿黄、大便不通、发热、腹胀、甲黄、拒食、面黄、目黄、目涩、目痛、尿赤、尿黄、身黄、身痛、嗜卧、项强、小便不通、小便困难、易饥。
病因:面目身黄欲安卧,小便浑黄疸病成,已食如饥饱烦眩,胃疸谷疸酒疸名,女劳额黑少腹急,小便自利审瘀生,黄汗微肿皆湿热,阴黄重痛厥如冰。
阅读:3.4W
脱疽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剥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尿糖阳性、血糖升高、跛行、创口不合、发凉、发热、红肿、坏死、肌肉麻木、肌萎、甲厚、溃烂、冷痛、麻木、皮肤干燥、脱毛、小腿酸、胀痛、肢端坏死、肢冷。
病因:因先天不足,正气虚弱,寒凝血瘀,或阴虚热毒蕴结,瘀阻脉络,气血不畅,甚或痹阻不通所致。
阅读:3.4W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急性、骨髓炎、白细胞增多、急性附骨疽、惊厥、烦躁、高热、关节痛、寒战、昏迷、急性面容、脓肿、呕吐、水肿、头昏、头痛、压痛。
病因:急性血源性骨髓炎以骨质吸收、破坏为主。慢性骨髓炎以死骨形成和新生骨形成为主。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如脓液早期穿入骨膜下,再穿破皮肤,则骨质破坏较少;但脓肿常在髓腔蔓延,张力大,使骨营养血管闭塞或栓塞。如穿出骨皮质形成骨膜下脓肿后使大片骨膜剥离,使该部骨皮质失去来自骨膜的血液供应,严重影响骨的循环,造成骨坏死。其数量和大小视缺血范围而定,甚至造成整个骨干坏死。由于骨膜剥离,骨膜深层成骨细胞受炎症刺激而生成大量新骨包于死骨之外,形成包壳,代替病骨的支持作用,包壳上可有许多孔洞,通向伤口形成窦道,伤口长期不愈,成为慢性骨髓炎。
阅读:3.4W
胃虚胀满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胃虚、胀满、细脉、右关细、胃痛、胃胀、喜按。
病因:胃部胀满通常是由于肝郁气滞、脾胃虚弱、肠胃功能紊乱导致,肝郁气滞主要是由于肝脏宣泄功能异常引起,在患病之后不仅会导致胸肋胀满的感觉,同时还会影响到胃对食物的消化,因此也会出现胃部胀满。胃的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食物在消化后会排入肠道中,肠道吸收食物的营养,同时通过脾的作用运输到人体的各个部位,但是在出现脾胃虚弱时,脾胃对食物的消化和运输功能会受到影响,从而出现胃部胀满,部分人还会带有大便溏泻、身体乏力等症状。肠胃功能紊乱大多数与不良的情绪有关,而没有实质性的疾病,在病情发作时由于胃内食物不能及时排出,在胃中滞留,因此会引起胃部胀满。
阅读:3.4W
心劳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劳证、心虚、左寸实、寸实、劳证、大便不通、恍惚、健忘、惊悸、口干、口舌生疮、梦魇、面色无华、尿涩、神志不安、心烦、胸闷。
病因:心劳,病名。因劳损伤心所致的病患。心劳实热,症见口舌生疮,大便闭涩不通,心满闷,小肠热,治宜清泄心热,用泄热汤。心劳虚寒,症见惊悸,恍惚多忘,梦寐惊魇,神志不定,治宜养心安神,用定心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劳证治》。参见虚劳、五劳条。
阅读:3.4W
血热虚热异常子宫出血(崩漏)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崩漏、血热虚热、异常子宫出血、细数脉、便干、潮热、大便干结、地图舌、经稠、经乱、经色鲜红、经少、口干、舌红、苔少、心烦、咽干、月经不尽。
备注:若见便秘,加玄参以滋阴润燥;阴虚阳亢,烘热汗出,加珍珠母、制龟甲育阴潜阳,加白芍养阴柔肝。
阅读:3.4W
肩髃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
小结:手阳明、阳跷交会穴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
(1)肩臂挛痛,上肢不遂;
(2)瘾疹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可灸。
阅读:3.4W
寒凝血瘀痛经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寒凝血瘀、痛经、沉紧脉、经迟、经少、经血夹块、拒按、面青白、舌暗、苔白、畏寒、喜温、小腹冷痛、肢冷。
阅读:3.4W
湿热蕴结臌胀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臌胀、湿热蕴结、滑数脉、弦数脉、便秘、便黄、便结、便溏、大便秘结、烦热、腹大、腹硬、腹硬满、腹胀、渴不欲饮、口臭、口苦、脉弦数、尿赤、尿涩、尿痛、皮肤发黄、舌红、舌尖边红、身目发黄、苔黑、苔黄、苔黄腻、苔灰、脘腹挛急、小便赤涩、瘀紫。
阅读:3.4W
甘草法
小结:本方效验秘方,适用于:中恶、呕吐。
别名:甘草汤。
阅读:3.4W
阳痫癫痫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癫痫、阳痫、弦滑脉、弦数脉、不知人事、乏力、急暴、叫呼、两目上视、面潮红、仆倒、舌红、四肢抽搐、苔白腻、苔黄腻、痰鸣、头昏、涎沫、胸闷、眩晕、牙关紧闭。
备注:若风邪偏盛,加羚羊角粉(冲服)、白芍粉(冲服);痰邪偏盛,加瓜蒌。
阅读:3.4W
热盛吐衄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火热、吐衄、便干、不安、烦渴、口渴、面红、尿赤、衄血、呕血、情绪不稳、吐血、心烦。
病因:火热亢盛,迫血妄行
阅读:3.4W
阿米巴脑膜脑炎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阿米巴原虫病、脑膜脑炎、白细胞增多、红细胞增多、癫痫、共济失调、瘫痪、谵妄、恶心、发热、昏迷、精神错乱、呕吐、神乱、嗜睡、水肿、头昏、头痛、妄幻、味觉下降、项强、嗅觉下降、眩晕。
病因: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Primaryamebicmeningo-encephalitis)是由福氏纳格里阿米巴引起的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急性阿米巴脑膜脑炎多见于近期在污染的池塘或游泳池游泳的儿童及青少年。虫体侵入鼻黏膜后,经筛板沿嗅神经入脑,引起嗅球和脑组织的发炎和破坏。此病起病急骤,早期症状类似上呼吸道感染,但前额部头痛较剧烈,继之出现脑膜刺激征如颈强直等,并有味觉、嗅觉甚至视觉障碍,病情迅速发展至昏迷而死亡。
阅读:3.4W
白厚腻苔、裂纹舌
小结:舌质暗红,舌体中间有一条明显的裂纹,两边有齿痕,舌苔白腻而厚。此舌象患者或有燥热、情绪烦躁抑郁、失眠多梦、腹胀、消化不良、口干舌燥等症状。此舌象是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导致水湿内停,从而痰饮阻络,食滞不化,渐以化热所致。若患者还有情绪烦躁抑郁、失眠多梦等症状,说明肝气不舒,气血不畅。应以疏肝健脾为主。
阅读:3.4W
脾痨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痨瘵、脾证、舌强、吞咽困难。
病因:由于饥饱失调,或忧思伤脾所致
阅读:3.4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