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面部的脏腑反射区
小结:面部可以反映身体各部位的生理信息,使面部成为整体完整的缩影。面部的各部分又分属不同的脏腑,是面部望诊的基础。清朝医学家陈士铎说:"看病必察色,察色必观面,而各有部位,不可不知。"脏腑在面部的反射区《灵枢·五色篇》中将人的面部比喻为一座宫廷院落,鼻居中央,地位最高,故曰明堂。其余各部,皆形象化地予以想象:眉间称阙,额称庭(颜),颊侧称藩,耳门称蔽。正如《望诊遵经》所说:"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这是面部脏腑分布的总规律。面部各部分与五脏均有对应关系:庭候首面,阙上候咽喉,阙中(印堂)候肺,阙下(下极)候心,下极之下(年寿)候肝,肝部左右候胆,肝下候脾,方上(脾两旁)候胃,中央(颧下)候大肠,挟大肠候肾,明堂(鼻端)以上候小肠,明堂以下候膀胱、子宫处。
《素问·刺热篇》把五脏与面部的相关部位划分为左颊候肝、右颊候肺、额候心、颏候肾、鼻候脾,并说:"热病(1)从部所起者,至期而已""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虽然这是从热病的角度来划分的,但后世医家,已把它扩展推广到对一切疾病的望诊上。
《灵枢·五阅五使》中说:"五官者,五脏之阅也。"所谓阅,是见于外而历历可察之意。据此,喘息鼻张是肺病,眦(2)青者是肝病,唇黄者是脾病,舌卷短而颧赤是心病,颧与颜黑是肾病。肾开窍于耳,当为耳黑。临床上,可以将此作为望面色的补充,且可据五脏与五体的联系,以诊断皮、肉、气、血、筋、骨之病。例如《灵枢·卫气失常篇》中说:"色起两眉薄泽(3)者,病在皮;唇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肌肉;营气濡然者,病在血气;目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受尘垢,病在骨。"面部反射区《黄帝内经》对面部的分区《黄帝内经·灵枢·五色篇》把人体面部分为:鼻部称为明堂,眉间称为阙,额称庭(颜),颊侧称为藩,耳门称为蔽。
阅读:2.8W
颅骨肿瘤
小结: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颅骨、肿瘤、有恙。
病因:颅骨肿瘤(Tumorofskull)是指发生在颅骨部位的占位性病变的统称。颅骨肿瘤按病变的性质大体可分为三类。
1.良性颅骨肿瘤
包括颅骨骨瘤、颅骨骨化性纤维瘤、颅骨软骨瘤、颅骨巨细胞瘤、板障内脑膜瘤、血管瘤等。
2.恶性颅骨肿瘤
包括颅骨多发性骨髓瘤、颅骨成骨细胞瘤、颅骨网织细胞肉瘤、颅骨纤维肉瘤、颅骨软骨肉瘤、颅骨转移瘤等。
3.颅骨肿瘤样病变(类肿瘤)
有嗜伊红性肉芽肿、黄色瘤、颅骨纤维结构不良症、畸形性骨炎、颅骨硬化症、副鼻窦粘液囊肿、"动脉瘤"样骨囊肿、软脑膜囊肿、板障内骨囊肿、婴儿颅骨皮质肥厚、颅骨内板增厚及石骨症等。
阅读:2.8W
湿热蕴结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见:蕴结、湿热、浮数脉、滑数脉、濡脉、濡数脉、涩脉、舌略胖、数脉、细数脉、弦滑脉、弦滑数脉、弦数脉、红舌红点、黄苔胖大、热证、湿证、便秘、不利、会阴、疖、口腔溃疡、癃闭、疱疹、厌食、阳黄、油腻、包块、鼻痛、鼻肿、便臭、便干、便黑、便结、便黏、便频、便溏、便血、不安、不渴、不饮、不孕、潮红、赤白带、赤白痢、抽搐、疮疡、唇红、唇肿胀、大便不爽、大便困难、大便秘结、大便酸臭、带下白、带下稠、带下臭、带下多、带下黄、低热、恶风、恶寒发热、恶心、发黄、发热、乏力、烦渴、烦闷、烦热、烦躁、浮肿、浮肿便溏、腹大、腹痛、腹泻、腹胀、腹胀腹痛、肛门坠胀、肛门灼痛、肛痛、肛坠、肛灼、高热、睾丸坠胀、关节红肿、关节肿痛、汗出、汗黄、红斑、喉痛、肌肉麻木、急暴、脚膝红肿、结痂、经稠、经臭、经多、经乱、经期延长、经色黯淡、经色暗红、经血夹块、经早、拘急、拒按、倦怠、咳嗽、咳嗽气短、渴不欲饮、口臭、口干、口干不饮、口干欲饮、口渴、口苦、口腻、口黏、溃烂、溃渗、困倦、里急后重、流黄水、麻木、面黑、面红、面黄、面晦暗、面色发黄、纳差、纳呆、脑鸣、黏液便、尿赤、尿短、尿断、尿黄、尿急、尿量异常、尿频、尿涩、尿少、尿痛、尿血、尿浊、尿灼、脓带、脓疱、脓血便、呕恶、呕吐、皮肤暗红、皮肤灼热、脐腹痛、气短、情绪不稳、瘙痒、少腹痛、少腹坠痛、少腹坠胀、少饮、舌暗红、舌黯红、舌红、舌津少、舌瘀斑、舌燥、舌紫黯、身倦、身目发黄、身热、身热不扬、身重、神昏、渗液、食少、食少便溏、食少呕恶、食少身倦、食欲不振、食欲减退、视力模糊、视力障碍、水疱、水肿、四肢肿胀、苔白厚、苔厚、苔黄白、苔黄厚、苔黄腻、苔灰黑、苔满、苔满布、溏结不调、疼痛、涕臭、涕黄、涕浊、痛痒、头汗、头身重、头痛、头胀、头胀痛、头重、脱屑、外阴湿烂、脘腹痞满、脘腹痞闷、脘腹胀痛、脘闷、脘闷纳呆、脘胀、往来寒热、痿软、无力、下腹胀痛、下腹灼痛、下肢痿软、先干后溏、小便赤涩、小便短赤、小便短黄、小便困难、小腹痛、小腹胀痛、小腹坠胀、胁痛、胁胀痛、泄泻、心烦、心烦心悸、臖核肿痛、胸脘满闷、胸脘痞闷、胸胁痞满、眩晕、咽干、咽喉干痛、腰骶坠胀、腰酸痛、腰痛、腰胀痛、瘀紫、余沥不尽、月经不尽、胀痛、肢节痛、肢酸、肢体倦怠、肢体肿痛、肿块、肿胀、坠胀、灼热、灼痛。
阅读:2.8W
郁冒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郁证、血厥、不知人事、恍惚、昏迷、昏晕、面红、身热、神志不清、头昏、下利、眩晕。
病因:郁冒,证名。
(1)昏冒神志不清的病证。
《素问·至真要大论》:"郁冒不知人者,寒热之气乱于上也。"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医学入门》卷四:"郁乃气不舒,冒乃神不清,俗谓之昏迷也。经曰:诸虚乘寒则为厥。郁冒不仁,言寒气乘虚中人,如物蒙罩其首,恍惚不省人事,比之眩昏更重。"
(2)指血厥。
《普济本事方》卷七:"郁冒,亦名血厥。"。
阅读:2.8W
等渗性脱水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细数脉、红细胞增多、尿比重升高、血红蛋白增多、血清钠降低、血细胞比容升高、恶心、乏力、脉细数、目陷、尿量异常、尿少、皮肤干燥、皮肤松弛、脱水、血压降低、肢端湿冷。
病因:等渗性脱水是外科患者最易发生的一种脱水类型;水和钠成比例地丧失,因而血清钠在正常范围,细胞外液渗透压也维持正常。它造成细胞外液量(包括循环血量的)迅速减少。由于丧失的液体为等渗,基本上不改变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最初细胞内液并不向细胞外液间隙转移,以代偿细胞外液的减少,故细胞内液量并不发生变化。但这种液体丧失持续时间较久后,细胞内液将逐渐外移,随同细胞外液一起丧失,以致引起细胞缺水。
阅读:2.8W
慢性肾功能不全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慢性、肾功能不全、ST段延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尿肌酐降低、血肌酐降低、血肌酐升高、血尿素升高、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血清钠降低、血清无机磷升高、惊厥、贫血、心力衰竭、谵妄、淡漠、恶心、乏力、昏迷、记忆减退、慢性面容、呕吐、疲乏、气促、气短、神志异常、失眠、食欲不振、食欲减退、睡眠障碍、头昏、妄听妄视、无力、抑郁、注意涣散。
病因:慢性肾功能不全又称慢性肾功能衰竭简称慢性肾衰,由于肾单位受到破坏而减少,致使肾脏排泄调节功能和内分泌代谢功能严重受损而造成水与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出现一系列症状、体征和并发症。小儿慢性肾衰的原因与第1次检出肾衰时的小儿年龄密切相关。5岁以下的慢性肾衰常是解剖异常的结果,如肾发育不全、肾发育异常、尿路梗阻以及其他先天畸形;5岁以后的慢性肾衰则以后天性肾小球疾病如小球肾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或遗传性病变如 Alport综合征、肾囊性病变为主。
阅读:2.8W
骨髓造血功能减退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出血、气喘、青肿、扇形甲、眩晕、易感。
病因:骨髓的造血功能减退,无法满足外周血中血细胞的正常新陈代谢,不能正常的向外周血中释放各种血细胞,病人会出现外周血三系减少的情况。在临床上,造血功能障碍最常见的疾病就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上分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两种类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就是服用环孢素、司坦唑醇等药物治疗,同时还可以给予一定的对症治疗,包括输血、抗感染等等。对于急性的再生障性贫血,首选的方法就是应用环孢素、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治疗。同时对于年龄较轻的患者,如果没有明显的感染症状,有合适的骨髓供体,也可以采用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所以对于造血功能障碍性的疾病,首先要明确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还是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然后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
阅读:2.8W
高泌乳素血症
小结:本病症状与体征为:促甲状腺激素升高、血糖升高、痤疮、偏盲、心悸、闭经、不孕、潮红、多毛、肥胖、交接痛、经少、经稀、失明、视力下降、视力障碍、水肿、体重增加、头痛、性功能障碍、性欲减退、眩晕、溢乳、溢脂、阴道干涩、月经不调、肢端肥大、自汗。
病因:高泌乳素血症(Hyperprolactinemia)又称高泌催乳素血症,是一类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血清泌乳素升高及其相关临床表现为主的、下丘脑-垂体轴生殖内分泌紊乱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可累及生殖、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的一类疾患的统称。目前,一般以血清泌乳素水平高于1.14nmol/升(25μg/升)为标准,因检测方法不一,各单位的正常值参考范围略有差异。患者在临床上常可表现为闭经、泌乳、月经频发、月经稀少、不孕、性功能减退、头痛、肥胖等症状,患者可因此就诊于妇产科、生殖医学科、男科、乳腺科、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高泌乳素血症目前仍以药物治疗为主,手术治疗及放疗为辅,根据个体化原则进行选择治疗。流行病学目前报道的人群发病率差异较大,最常见于生育年龄女性。一般而言,约占育龄妇女的0.4%,月经异常妇女的5%,生殖功能异常妇女的17%。
阅读:2.8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