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阴君火
小结:本体质症状与证候为:少阴君火、舌紫、少阴司天、少阴在泉、子午君火、鼻出血、便秘、嗳呃、嗳气、懊憹、鼻衄、鼻塞、不知人事、出血、疮疡、多言、恶寒、恶心、浮肿、腹绞痛、腹泻、昏糊、咳喘、渴欲饮水、流涕、尿量异常、尿少、呕恶、呕吐、皮痛、脐下悸、热结旁流、烧心、少腹痛、少气、神志异常、失声、水肿、溏结不调、头昏、心烦、心痛、牙痛、言语障碍、咽干、易饥。
病因:运气术语。六气之一,即少阴君火。
《素问.天元纪大论》:"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君火以明(名),相火以位。"王冰注:"所以地位六而言五者,天气不临君火故也。君火在相火之右,但立名于君位,不立岁气。故天之六气,不偶其气以行,君火之政,守位而奉天之命,以宣行火令尔。以名奉天,故曰君火以名;守位禀命,故云相火以位。"。
阅读:3.5W
肺胃热盛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见:肺证、实热、胃证、肺系热、洪数脉、滑数脉、脾胃热、数脉、弦滑脉、弦滑数脉、弦数脉、白苔边黄、黄苔尖红、肺证、热证、便秘、疱疹、乳蛾、鼻甲肿胀、鼻痛、便干、便结、不安、出血、喘息、大便秘结、多饮、发热、烦渴、烦躁、腹胀、高热、咯痰、红斑、红肿、喉痛、积脓、咳嗽、咳痰、口臭、口干、口渴、口渴多饮、口渴喜饮、口渴引饮、口渴欲饮、淋巴结肿、尿赤、尿短、尿多、尿黄、尿量异常、尿频、尿浊、气喘、情绪不稳、瘙痒、少眠、舌红、身热、声嘶、食多、食欲亢奋、水疱、苔薄黄、苔黄、苔满、苔燥、痰稠、痰多、痰黄、痰黏、疼痛、头痛、吞咽不利、项强、消谷善饥、小便短赤、小便短黄、心烦、胸膈痞满、压痛、咽干、咽梗、咽喉干痛、咽喉红肿、咽喉溃烂、咽喉肿痛、咽膜充血、郁闷、肿胀、壮热、灼热。
病因:因温热疫毒等侵袭肺胃,或邪热郁发于肺脾所致。
阅读:3.5W
风寒湿痹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见:风寒、湿痹、沉紧脉、浮数脉、濡数脉、弦滑脉、弦紧脉、风证、寒证、湿证、沉重、慢性风湿性关节炎、肢体、鼻塞、鼻痛、便溏、晨僵、窜痛、动甚、钝痛、恶风、恶风寒、恶寒、发热、腹胀、固定痛、关节变形、关节不利、关节红肿、关节畸形、关节僵硬、关节冷痛、关节酸痛、关节痛、关节肿痛、关节肿胀、红斑、肌肉麻木、肌肉肿痛、肌萎、肩不举、肩痛、僵硬、拘急、冷痛、鳞屑、流清涕、麻木、脉迟紧、脉紧数、脉濡滑、脉濡缓、脉涩弦紧、脉弦紧、纳呆、皮疹、屈伸不利、舌暗、舌淡白、手足不温、酸痛、苔白腻、苔滑、疼痛、体重下降、脱屑、脘闷、脘闷纳呆、脘痛、畏寒、膝痛、喜温、下肢沉重、下肢痛、消瘦、形寒、腰脊痛、腰冷痛、腰痛、隐痛、肢节重痛、肢冷、肢强、肢体酸痛、肢痛、肿痛、重着、转侧不利、足颤、足跟痛、足痛。
病因:因风寒湿杂至为病,侵袭肌肉骨节,致使气血运行不畅,经络痹阻所致。
阅读:3.5W
风痧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风热、痧、白细胞减少、单核细胞增多、红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增多、红疹、发热、烦渴、壮热。
病因:风痧一般指风疹。风疹(Rubella)是由风疹病毒(R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包括先天性感染和后天获得性感染。临床上以前驱期短、低热、皮疹和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一般病情较轻,病程短,预后良好。但风疹极易引起暴发传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发病为多,易感年龄以1-5岁为主,故流行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孕妇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后,虽然临床症状轻微,但病毒可通过胎血屏障感染胎儿,不论发生显性或不显性感染,均可导致以婴儿先天性缺陷为主的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RS),如先天性胎儿畸形、死胎、早产等。因此,风疹的早期诊断及预防极为重要。目前没有特异性方法治疗风疹,但是可通过免疫接种预防疾病发生。
阅读:3.5W
斑疹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斑、疹、淡红白苔、有恙、脉沉洪。
病因:(一)病毒
1.麻疹麻疹病毒引起,由飞沫经呼吸道及眼结膜传染。
2.风疹风疹病毒引起,飞沫经呼吸道传染发病。
3.幼儿急疹最近证明为人类疱疹病毒传染,呼吸道传染。
4.传染性红斑目前已证实为人类细小病毒经呼吸道传染。
5.埃可病毒皮疹呼吸道传染。
6.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由 EB病毒传染引起,飞沫传染或直接接触。
7.玫瑰糠疹近年研究报告为柯萨奇 B组病毒所致。接触传染。
8.流行性出血热为虫媒病毒传染。鼠类为传染媒介。
9.非典型麻疹综合征麻疹病毒传染。接种麻疹疫苗经十余年后,血中抗体下降,再重新感染引起发病。
(二)细菌感染
1.猩红热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由细菌产生的毒素引起斑疹及中毒症状。
2.丹毒为 A组 B型溶血性链球菌经皮肤破伤传染,由细菌毒素引起发烧及局部红肿。
3.类丹毒为猪丹毒杆菌感染,常因接触猪肉、鱼、皮革划破手指而感染。
4.金黄色葡萄球菌咽峡炎由该菌的外毒素产生的红斑毒素引起猩红热样皮疹。
5.甲型链球菌咽峡炎由该菌的毒素引起发烧及麻疹型红斑疹。
6.软组织外伤感染性猩红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
7.伤寒病原菌为革兰阴性伤寒杆菌。消化道传染,玫瑰疹为菌血症菌栓形成。
8.未定型麻风及结核样麻风为麻风分枝杆菌引起。
(三)螺旋体感染
1.二期梅毒疹由梅毒螺旋体传染。主要由不洁性接触、输血、胎传、器官移植传染。引起菌血症播散全身器官。
2. Lyme病为伯氏疏螺旋体经蜱咬伤传染,在叮咬部引起游走性红斑。
(四)立克次体感染
引起流行性斑疹伤寒。通过虱为传染媒介而感染发病。
(五)衣原体
是由鸟类鹦鹉热衣原体传给人,而发生鹦鹉热。
折叠物理性因素
(一)火激红斑
长期受火烤、热敷、红外线照射引起的血管扩张充血所致。
(二)冻疮红斑
长期寒冷小动脉收缩,久之血管麻痹而扩张,静脉瘀血,局部血循环不良,发生紫红色水月性红斑。
(三)光毒性红斑
为强烈日光照射。时间较久,引起的皮肤损伤性红斑。
(四)光变态反应性红斑
接触沥青、煤焦油,或服光敏性药物,如磺胺类、四环素等。由日光激发产生变态反应性红斑。
(五)植物日光性红斑
也属光变态反应性。
(六)光线性类网织细胞增生症
对可见光及紫外线过敏所致。
(七)尿布皮炎
因尿布湿热分解尿产生氨,刺激而发生局部红斑。
折叠变态反应性
(一)药物引起的红斑性皮疹
1.固定型红斑药疹多因磺胺类、解热镇痛药,如索米痛、散痛片,及四环素引起。
2.麻疹样和猩红热样药疹属迟发型变态反应,氨卡青霉素、磺胺类、解热镇痛药、青霉素多见。
3.红皮病型药疹可由麻疹型加重转变而来,也可突然发病。
4.面部蝶形红斑狼疮样综合征多见于高龄患者。常由青霉胺、苯妥英钠、普鲁卡因酚胺引起。
5.多形红斑型药疹常见药物为磺胺类。
(二)其他皮肤变态反应性疾病
1.变应性亚败血症性红斑可能与链球菌、葡萄球菌、破伤风血清、花粉有关。
2.播散性嗜酸性粒细胞胶原病常合并异位性皮炎、哮喘病。
3.季节性接触性面部皮炎为花粉过敏。
4.接触性皮炎为 IV型迟发过敏反应。
5.面部再发性皮炎可能与化妆品及植物神经紊乱有关。
折叠动物昆虫类
(一)丝虫幼虫性下腿丹毒样皮炎蚊咬传染。
(二)匐行疹样红斑
由蝇蛆、颌口线虫及其幼虫引起。
(三)虫毛毒素性红斑
常见的有松毛虫、桑毛虫、隐翅虫、刺毛虫等。
(四)海蜇皮炎
海蜇的触须及刺囊内含海蜇毒素,含有类蛋白、肽类引起严重反应。
(五)稻田皮炎
为血吸虫的尾蚴进人皮肤发生红斑痛痒。
(六)毒蛇咬伤
毒蛇的毒腺毒牙含有神经毒素及循环毒素引起运动失调、吞咽困难、呼吸麻痹;循环毒素表现为出血、心力衰竭而致死亡。
折叠自身免疫性
(一)红斑狼疮自身免疫为主要机制。但遗传因素、日光、雌激素、病毒感染也均有一定关系。
(二)幼年性类风湿性关节炎。
(三) Behcet综合征可发生多形红斑。
折叠先天性遗传性
(一)新生儿中毒性红斑
(二)先天性鱼鳞病红皮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折叠原因不明
(一)单纯性环状红斑。
(二)匐行性环状红斑。
(三)远心性环状红斑。
(四)持久性色素异常性红斑。
折叠代谢及营养障碍性
(一)脱屑性红皮病又称leiner病。多发生于母乳喂养的婴儿,常在1个月以内。为缺乏维生素B组及维生素H所致。
(二) Bud斑为维生素A缺乏所致。
(三)糙皮病为烟酸缺乏加日光照射发病,引起手足背棕红色粗糙角化斑,边界清楚。
折叠肿瘤
(一)类癌综合征因类癌产生多肽类激素5羟色胺,引起阵发性面、颈、胸大片红斑。
(二)胰高糖素瘤综合征可反复发生游走性坏死性红斑。
折叠其他
(一)掌红斑发生于手掌大小鱼际,为鲜红充血红斑,常合并蜘蛛痣,为内脏病或皮肤病的合并症。见于妊娠、肝病、类风湿、遗传性手足多汗症、毛发红糠疹、银屑病及湿疹。
(二)网状红斑性蛋白病,病因不明。
阅读:3.5W
心积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积聚、心证、五气阳明、积证、心悸、包块、嘈杂、浮肿、腹痛、腹泻、脉沉结、脉沉芤、面红、呕血、脐腹痛、手足心热、吐血、无汗、心烦、心烦心悸、胸胀。
病因:病名。五积之一。因其积自脐上至心下,伏而不动,其大如臂,状如屋舍栋梁,故名。
《难经·五十六难》:"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
《脉经·平五脏积聚脉证》:"诊得心积,脉沉而芤,上下无常处,病胸满悸,腹中热,面赤,溢干,心烦,掌中热,甚即唾血。"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心积,名曰伏梁。""伏梁圆治心之积,起于脐下,上至心,大如臂。久久不已,病烦心,身体髀股皆肿,环脐而痛,其脉沉而芤。"治用大七气汤加石菖蒲、半夏,兼吞伏梁丸。参见伏梁条。
阅读:3.5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