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痉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痉证、伤风、牢脉、弦紧脉、癫痫、不知人事、昏仆、口噤、头昏、腰背强直。
病因:风痉,病名。
①风伤太阳经脉,复受寒湿所致的痉症。治以祛风为主,参以熄风,用续命汤、天麻汤等方。
②指产后中风。
《千金要方》卷三:"中风第三":"产后百日,中风痉口噤不开,并治血气痛、劳伤。补肾。独活紫汤方。"又名在蓐中风。详产后中风条。③指子痫。出《济阴纲目》卷三:"羚羊角散:治妊娠冒闷,头项强直,角弓反张,名曰子痫风痉,羚羊角(镑)、独活、枣仁(炒)、五加皮、薏苡仁(炒)、防风、当归(酒浸)、川芎、茯神(去木)、杏仁各五分、木香、甘草各一分。右㕮咀,加生姜五片,水煎服。"
阅读:3.5W
内热
小结:本证症候要素见:内蕴、热证、沉数脉、浮数脉、滑脉、滑数脉、舌瘦、舌紫、数脉、弦滑脉、长脉、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寸实、黄滑中红、灰苔裂纹、里证、心证、苔松、紫绛瘦舌、疮痈、心悸、鼻红、便干、便血、潮红、齿痕舌、大便干结、带下稠、带下黄、低热、多动、额红、耳赤、烦渴、烦躁、咯血、汗出、喉痛、急躁、口干、口渴、冷饮、脉滑大、脉芤迟、霉酱苔、面红、目涩、尿赤、尿短、尿黄、呕血、舌红、舌裂、舌胖、失眠、手足心热、睡眠障碍、苔薄白、痰稠、痰黄、体重下降、涕稠、涕黄、吐血、消谷善饥、消瘦、小便短赤、小便短黄、心烦、心烦心悸、咽干、咽喉干痛。
病因:当人体血、津液、元阴等物质亏损,过度劳累、久病耗损、大量失血、饮食失宜、外来的六淫邪气中的"火(热)邪"的煎熬等情况下,体内的液态物质过度消耗而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导致内火的发生。
阅读:3.5W
手掌上的4线:健康线
小结:标准的4线4线,起于大小鱼际交接处(以不接触3线为原则),斜行向小指方向(以不接触1线为原则)延伸。在掌纹诊病过程中,4线是预测、诊断重病发生和发展的一条非常重要的线。4线长短不一,一般手上没有这条线比较好。如果有这条线,则以劲而有力,成一条直线为最佳,表示身体健康有活力;如果这条线没有气力,又呈现断断续续的状态,表示身体衰弱。4线又称健康线。此线反映的身体情况主要包括:肝脏免疫功能、机体抵抗力的强弱及身体状况的好坏。关于这条线的出现,手诊专家王晨霞女士认为,身体健康的人一般很少有这条线,这条线大多见于脑力劳动者或身体虚弱的人。而且在身体情况变差的时候,4线会随着身体变差而一直加深,直到健康恢复,线才又变浅。这表明,有健康线反而不健康,特别表现在肝肾功能较差或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人身上,通常这些患者手掌上会出现深而明显的4线。如果4线没有接触或与3线相交时,表示和大病无关。
阅读:3.5W
白浊
小结: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小便夹精、尿浊、尺沉、尿急、尿频、尿涩、尿痛。
病因:白浊,又称尿精,系指在排尿后或排尿时从尿道口滴出白色浊物,可伴小便涩痛的一种病证。
《内经》称之为白淫。小便浑浊色白。
《诸病源候论·虚劳小便白浊候》:"胞冷肾损,故小便白而浊也。"亦称便浊、溺浊、尿浊。是溺孔常流白色浊物而小便自清的疾患。又称精浊。
《证治准绳·赤白浊》:"今患浊者,虽便时茎中如刀割火灼而溺自清,唯窍端时有秽物如疱脓目眵,淋沥不断,初与便溺不相混滥。"滴白,是慢性前列腺炎征象之一。因前列腺发炎,前列腺液分泌增多,多则自行溢出,常在早晨起来时发现尿道口有稀薄水样分泌物滴出,也可出现较黏稠的乳白色黏液,最明显的是在小便结束后或排大便时,在尿道口排出一、二滴白色物,在中医学称为白浊,现代统称滴白。
阅读:3.5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