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湿热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3.4W

小结

本证症候要素见:大肠证、湿热、湿温、滑数脉、濡数脉、弦滑数脉、肺系湿热、肠证、热证、湿证、肠痈、痢疾、痔疮、暴注下泻、便臭、便黄、大便酸臭、恶心、发热、腹痛、腹泻、肛灼、高热、汗出、口渴、里急后重、脉滑数、纳呆、黏液便、尿赤、尿短、脓血便、呕恶、舌红、身热、苔黄、苔黄腻、午后发热、下利、下利脓血、小便短赤、泻下臭秽、泄泻、胸脘满闷、肢体困重、壮热。

治法

1.临床上之痢疾、泄泻均以本证为多,治疗当以祛邪。其新感属此证尤多,治疗以通因通用为要,忌用收涩止泻之品。痢疾患者应注意调气行血的运用,若下血较多应该重用行血之品,脓多者宜重用理气药,泄泻患者当湿热分清,其泻可止。但湿热泄泻容易耗伤气阴,年老体虚之患者可引起伤阴、伤阳或阴阳俱伤之危重证候,除治疗上须随证施方,还应高度重视此类患者的病情变化。 2.在治疗痢疾时,应始终顾护胃气。在治疗湿热痢的方药多系苦寒之品,不应长时间大量使用这一类药物,以防伤胃气。 3.若本证久而不愈,反复发作,表现正虚邪恋,宜扶正祛邪兼用。其药物灌肠往往是临床上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药用白头翁、秦皮、黄柏、夏枯草、青黛、紫草、明矾、牡蛎、乌梅、罂粟壳、五倍子等。每剂加水1000ml煎至200ml,湿度37-38℃,开始每次用50-100ml于早晚各作保留灌肠1次,适应后每次用200ml,每日灌肠1次。患者取侧卧位,臀高头低,慢速灌肠,灌入后取胸膝位15分钟,再仰卧1小时以上。 4.治则清热,利湿,解毒,调气,行血。 (1)内服方药 1)芍药汤加味芍药、黄芩、黄连、大黄、银花、槟榔、当归、甘草、木香。本方适用于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证的痢疾患者。水煎,取汁300ml,分2-3次服用,每日一剂。若痢疾初起,兼有表证,加荆芥、防风、羌活,如热毒盛者,下痢赤多白少,或纯下赤冻,则加白头翁、秦皮、地榆、丹皮,若挟食滞,苔腻脉滑,加用神曲、青皮、陈皮、芒硝(入汤冲服),若湿热留连不去,下痢时发时止,日久难愈,加用人参(党参)、白术、干姜,若下痢初作,表证已解,痢犹未止,可用香连丸,日三次,若痢下为酱色,时作时止,可加用鸦胆子仁治疗,成人每日三次,每次15粒,胶囊分装,饭后服,连用7-10天。 2)葛根芩连汤加味葛根、黄芩、黄连、甘草、银花、茯苓、木通、车前子。本方适用于腹痛,泻下急迫为主证的泄泻患者。水煎,取汁300ml,分2-3次服用,每日一剂。若湿热泄泻以湿邪偏重,舌苔微黄厚腻,脉濡缓,可加用厚朴、薏仁,挟食滞者宜加神曲、山楂、麦芽,如有发热、头痛、脉浮等风热表证,加连翘、薄荷,如在夏季盛暑之时,可酌加藿香、香薷、扁豆花.荷叶。 (2)外敷药物 1)苦参粉适量,温水调成糊状敷脐。 2)栀子适量,研为细末,鸡蛋清调成膏,贴双足涌泉穴。 3)白矾、五味子、五倍子研为细末,用开水调成膏,贴神阙穴。 4)噤痢膏牙皂、细辛、葱6根(拭净泥土,勿洗),田螺2个,小麦曲。诸药混合,捣融如膏,贴于神阙穴,盖以纱布、绷带固定,药干另换。 5)热泻散黄连、滑石、广木香、吴茱萸,诸药混合粉碎为末,过筛,取药末,撤于2-8平方cm胶布中间,分别贴于神阙、大肠俞,1日换1次。 6)大黄,或甘遂、大戟研为细末,用醋凋敷脐部固定。适用于疫毒痢腹胀者。 (3)灌肠疗法临床上对长期反复不愈之本证患者,常采用灌肠疗法。 1)蒲公英、败酱草、红藤、穿心莲、黄柏,加水煎至150ml,温度在30-40℃时作保留灌肠。如能保留8小时以上,疗效更佳。 2)锡类散、云南白药、生肌散、5%普鲁卡因,加入生理盐水中,加温后保留灌肠。 3)苦参,浓煎,每次用50ml,加奴夫卡因,作保留灌肠。 4)白头翁,煎成药液100ml,每日作保留灌肠1次。治阿米巴痢疾。 5)大蒜,捣汁,加温开水160ml,作保留灌肠。治阿米巴痢疾。 6)野菊花煎剂100-15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10-15日为一疗程,休息数日后可开始第二疗程。 其他疗法 1.针刺取穴天枢、足三里、阴陵泉、曲池、委中,发热恶寒身痛者加合谷、曲池,暑热吐泻者加金津,玉液,胃脘胀痛者加中脘、内关,食积者加巨阙,便粘腻,腥臭,里急后重者加上巨虚、下巨虚,强刺激。曲泽、委中、金津、玉液可点刺放血,天枢穴刺后拔罐。休息痢加脾俞、胃俞、关元、肾俞。日治疗1次。 2.拔罐在大肠俞、三焦俞、气海、天枢、关元和足三里的穴位上,每日拔吸一次。 辨证要点 1.大肠之症,腹痛、腹泻, 2.实证,病程较短,身体不亏, 3.湿热证,苔黄腻,泻下较臭,或脓血、或如水注等等。

临床表现

临床以腹胀、腹痛,暴注下泻,或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或腹泻不爽,粪质黏稠腥臭,肛门灼热,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伴见发热,口渴,小便短黄等为特征的证候。

None

肠道湿热证

病因

因湿热蕴结大肠,阻滞气机,损伤肠络,传导失常所致。

疾病预后

多因饮食不节不洁,损伤肠胃,湿热之邪乘虚内犯所致。湿热侵袭大肠,壅阻气机,故腹痛,里急后重;湿热熏灼肠道,脉络受损,血腐成脓,故下痢赤白脓血;湿热下注,水谷传导失司,清浊不分,故暴注下迫,色黄而臭;湿阻大肠,热炽气滞,大肠气机不畅,故腹泻不爽;热炽肠道,则肛门灼热水液从大便外泄,故小便短赤,热盛伤津故口渴,身热,粪质黏稠腥臭。舌红苔黄腻为湿热之象;湿重于热,脉象多见濡数,热重于湿,脉象多见滑数。

备注

大肠湿热证是指湿热侵袭大肠所表现的证候。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