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股骨头坏死
小结
本病症状与体征为:小儿、股骨头坏死、血沉加快、扁平、跛行、活动不利、破裂。
治法
1.非手术治疗由于本病病因至今不明,同时又是一自限性疾病,因此,治疗原则 应防止股骨头受压变形,维持髋臼对股骨头的包容,保持髋关节有一定的活动范围,有利于股骨头的生物塑形非手术治疗时间为1-1.5年。 方法: (1)初期卧床休息,患肢外展经皮牵引,有利于滑膜炎症消退,缓解肌肉痉挛和疼痛。 (2)减少活动量,有些病例可用外展内旋位石膏固定。 (3)外展内旋位行走支架固定。 2.手术治疗原则 为增加髋臼对股骨头的包容,恢复头臼同心圆,使坏死的股骨头在髋臼内磨合,生物塑形,为修复提供比较符合生理的条件。因此,不宜采用复杂而创伤大的手术。应明确手术治疗有一定并发症,也不会缩短本病的自然病程。 手术方法:根据病变程度,畸形特点及手术者经验可选择不同方法。 (1)改善股骨头包容恢复头臼同心圆的有 Salter髂骨截骨术、股骨近端内翻截骨术。 (2) Chiari骨盆截骨术对缓解疼痛有益。 (3)髋臼成形术可用于股骨增大的巨髋症。 (4)大粗隆下移术可改善臀外展无力的跛行。
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有间歇性跛行与膝、髋关节疼痛,疼痛常向大腿内侧和膝部放射,疼痛可随活动而加重,休息后缓解。部分病例早期症状轻微或无症状,部分病例有外伤史,伤后可急性发作,疼痛跛行明显。在膝关节痛时,用手按压髋关节周围时有压痛点。让小儿平卧位,将患肢往上抬,达不到45度髋关节有疼痛感。做"4"字实验:将患肢4字型搭于健侧大腿上,膝盖往下压,压时髋关节有疼痛感。晚期症状逐渐缓解、消失、关节活动正常或残留外展和内旋活动受限,大粗隆突出,有时出现髋部屈曲或内收肌挛缩,大腿和小腿常有肌萎缩,肢体缩短等畸形。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常规实验室检查多无特殊发现,仅血沉有轻度加快。 2. X线检查 常规摄骨盆正位及蛙式位片。 (1)早期病变限于髋关节四周的软组织,关节囊阴影胀大,软组织增厚,关节间隙增宽,邻近骺板下方的干骺部因充血而脱钙。 (2)缺血性坏死期股骨头骨化中心密度增厚,致密区内出现多个囊性变,骨骺化骨,核变扁。 (3)再生修复期股骨头骨化,核进一步变扁,有碎裂或透亮区。 (4)愈合期股骨头外形或恢复正常,或呈扁平,有半脱位,股骨颈短而宽,即扁平髋,成年可出现退行性关节炎。 3.核素骨扫描有助于早期诊断。在坏死早期,股骨头骨骺坏死部位显示放射性核素吸收明显减少,股骨头骺板和髋臼缘吸附增加,灵敏度达95%-98%,比X线改变提前3-6个月。恢复期,放射性核素吸附增加。 4.磁共振成像(MRI)分为四种模式 (1)股骨头有均匀的低信号区,通常为边缘清楚并局限于股骨头最上部。 (2)较大片、不规则、不均匀的低信号区,常充满股骨头并向股骨颈延伸一段距离,在较大不规则区内可包含局限性高信号区。 (3)低信号带横行穿越股骨头,有时横越股骨颈。 (4)环形低信号带围绕着一个信号强度相对正常的中心。因MRI测定的是骨髓信号强度的改变,因此,当股骨头血供中断2-5日,骨髓脂肪坏死,MRI即可显示股骨头信号强度减弱,无假阳性,比核素扫描更敏感。 5.关节造影对各阶段股骨变形,特别关节软骨异常的诊断有益。
病因
儿童股骨头坏死,又称股骨头骨骺软骨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或扁平髋。是儿童常见的原因不明的软骨病,多发于2-12岁儿童,以退行性变或坏死开始,继后出现再生或重新钙化,最终出现股骨头的坏死。本病开始表现为膝关节-髋关节痛,步行不便或跛行,患髋不能屈伸、内收。此时如没有及时诊治,拖延病程,造成股骨头压扁"扁平髋",可能导致残疾。因此,本症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十分重要。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