莳萝子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280

小结

本品为冷门中药本草,可用于:寒疝、气胀、闪挫扭伤、小儿疝气、腹胀、呕逆、食欲不振、胁胀、腰痛、腹冷、腹冷痛、食少。

功能主治

温脾开胃,散寒暖肝,理气止痛。主腹中冷痛,胁肋胀满,呕逆食少,寒疝。

性味

味辛;性温。

归经

归脾;胃;肝;肾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克;或入丸、散。

注意

气阴不足及有火者不宜。 《海药本草》:不可与阿魏同合,夺其味尔。

别名

时美中、莳萝椒、小茴香、瘪谷茴香、土茴香。

来源

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莳萝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nethumgraveolens L.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果产成熟时采收果枝,打攻果实,去净杂质,晒干。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稀为二年生,高60-120cm。全株无毛,有强烈火香气。茎单一,直立,径0.5-1.5cm。基生叶有柄,叶柄长4-6cm,基部有阔叶鞘;叶片轮廊宽卵形,三至四回羽状全裂,末回裂片丝状,长4-20mm,宽不及0.5mm;茎上部叶较小,分裂次数少,无叶柄,仅有叶鞘。复伞形花序顶生,直径5-15cm,伞辐10-25,无总苞片;小伞形花序有花15-25;无小总苞片;花瓣黄色,长圆形,小舌片近长方形,内曲;萼齿不明显;花柱短,花柱基圆锥形至垫状,双悬果扁压卵形,长3-5mm,宽2-3mm,成熟时褐色;背棱细而明显突起,侧棱有狭翅,每棱槽有油管1,合生面油管2.花期5-8月,果期7-9月。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我国东北、甘肃、四川、广东、广西等地有栽培。 资源分布:原产欧洲南部。

性状

性状鉴别: 双悬果多分离为分果,呈扁平广卵形,长3-4mm,宽2-2.5mm。表面呈棕以,侧棱延展呈翅状,合生面中央有一条棱线。气微香,味辛,麻舌。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 黄棕色。 (1)油管共同棕色,分泌细胞表面观呈不规则形,含共同棕以分泌物。 (2)镶嵌细胞狭外排列整齐,壁薄波状,常数个为一组,以长轴不规则方向嵌列,常与大型中果皮细胞相连。 (3)内胚乳细胞多角形,含糊粉粒及小簇晶。 (4)网纹细胞存在于维管束周围,壁较厚,有孔。 (5)表上以细胞类多角形,排列整齐。

化学成分

果实含葛缕酮(Carvone)、柠檬烯(Limonene)、莳萝油脑(Dilla Piole)、佛手柑内酯(Bergapten)、伞形花内酯金合欢醚(Umlbel-liprenin)即7-羟基香豆精金合欢醇醚、蜡、蜡及γ-谷甾醇(γ-sitosterol)等。种子、茎、叶含6,7-二氢-8,8-二甲-2H,8H-苯并[1,2-b:5,4-b]二吡喃-2,6-二酮[6,7-dihydro-8,8-dimethyl-2H,8H-ben-zo(1,2-b:5,4-b)dipyran-2,6-dipyran-2,6dione],东莨菪素(Scopolentin),花椒内酯(Xanthyletin)。另外,种子中还含有16种挥发油成分,主要为α-葛缕酮,柠檬烯,水芹烯(Phellandrene),二氢葛缕酮(Di-hydrocarvone)。

药理作用

种子中所含的非萜类油有抗真菌作用。

炮制

簸去泥屑,拣净梗及杂质。 1.《品汇精要》:水洗微炒用。 2.《本草从新》:炒黄得酒良。

复方

(1)治小儿气胀,霍乱呕逆,腹冷食不下及胁痛:莳萝,为末,糊丸如绿豆大。三岁三十丸,青皮汤下。-《普济方》莳萝丸 (2)治疝气偏坠,女子瘕病:莳萝一两二钱。炒褐色,为细末。无灰好酒调服。-《摄生众妙方》 (3)治闪挫腰痛:莳萝,作末,酒服二钱匕。-《永类钤方》

各家论述

1.《随息居饮食谱》:温胃健脾,散寒止痛,杀虫消食,调气止呕,定腰、齿疼,解鱼肉毒。 2.《海药本草》:主膈气,消食,温胃,善滋食味,多食无损。 3.《日华子本草》:健脾,开胃气,温肠,杀鱼肉毒,补水脏及壮筋骨,治肾气。 4.《医林纂要》:润肾补肾,补命门,暖丹田,开胃调中,上达膻中,舒肝木,达阴郁,舒筋,下除脚气,治寒疝。 5.《本草求真》:小茴,与宁夏大茴同功,入肝燥肾温胃,但其性力稍缓,不似大茴性热,仍看证候缓急,分别用之耳。酒炒盐水炒,各随病症活用。 6.《本草正义》:莳萝子,藏器谓治霍乱呕逆,腹冷不下食,两胁痞满;《日华》谓健脾开胃,杀鱼肉毒,治肾气。皆温辛行气散寒之功,治诸疝最佳,然辛香燥烈,耗气伤津,止可借以行经,不可独任重任。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