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温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2.9W

小结

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春季、温邪、便秘、寒热往来、里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斑点、潮热、唇干、但热不寒、恶寒、发斑、发热、烦渴、腹胀、高热、汗多、急暴、口干、口渴、口苦、脉洪大、尿赤、尿黄、舌红、舌绛、身热、神昏、头痛、吐衄、往来寒热、心烦、谵语、壮热。

治法

一、辩证要点由于感邪有轻重,正虚有微甚,分析归纳其临床表现,则有发于气分和发于营分、血分之别。发于气分,少阳可见寒热往来,或但热不寒,口苦溲赤,发于气分,阳明则呈壮热口渴,兼腑实则便秘唇燥,发于营分,可见舌绛心烦,身热夜甚,或热闭心包,神昏谵语,发于血分,则显发斑,吐衄。由于春温系伏热为患,故最易伤阴,热伏阴伤,易见热盛动风。后期多致肝肾阴虚。如时邪引发,则必兼表证。 二、治疗原则 本病以清热养阴为原则。如《温热逢源》详注难经伏气发温诸条说:"治伏气温病,当步步顾其阴液。"热在气分,宜清热养阴,热在营分,应清营透热,热盛动血,须凉血清热,热极动风,应凉肝熄风,肝肾阴虚,宜滋肾养肝,如兼表证,则清里解表。 《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说:"春温一证……,苦寒直清里热,热伏于阴,苦味坚阴,乃正治也……。若因外邪先受,引动在里伏热,必先辛凉以解新邪,继进苦寒,以清里热。"《医学衷中参西录·春温》说:"兼阴虚者,当其发表,清解,降下之时,皆宜佐以滋阴之品。" 三、证治分类 1.卫气同病治法:疏表清里。 2.邪郁少阳治法:清利肝胆,和解少阳。 3.邪入阳明治法:清泻阳明。 4.邪入营血治法:清营泄热,滋阴养液。 5.气营(血)两燔治法:气营两清。 6.阴虚火炽治法:滋阴清热。 7.虚风内动治法:育阴潜阳,平肝熄风。 8.邪伏阴分治法:养阴透邪。 其他疗法 1.单验方 (1)香蕉根、蜂蜜各适量。把香蕉根洗净、捣碎,用洁净沙布绞取汁液1500-2000ml,加蜂蜜调服。适用于春温初起发热口渴,心烦尿赤之气分热证。 (2)鲜荸荠250克,苋菜50克,冰糖适量。将荸荠洗净、去皮,与苋菜、冰糖同煎,吃荸荠喝汤。适用于春温身热夜甚,心烦躁扰之营分有热之证。 (3)水牛角50-100克,地龙9克。将水牛角切片,先煎2小时,再加地龙同煎30分钟。每天1剂,分2次服。适用于春温高热躁狂,甚者吐衄便血或肌肤斑疹之血分热盛之证。

临床表现

临床以骤然高热,身体灼热,烦躁,口渴,头痛,呕吐,斑疹隐隐,或潮热、谵语,甚则神昏、痉厥等为特征的温疫病。

检查

一、辩证要点由于感邪有轻重,正虚有微甚,分析归纳其临床表现,则有发于气分和发于营分、血分之别。发于气分,少阳可见寒热往来,或但热不寒,口苦溲赤;发于气分,阳明则呈壮热口渴,兼腑实则便秘唇燥;发于营分,可见舌绛心烦,身热夜甚,或热闭心包,神昏谵语;发于血分,则显发斑,吐衄。由于春温系伏热为患,故最易伤阴;热伏阴伤,易见热盛动风。后期多致肝肾阴虚。如时邪引发,则必兼表证。 二、证治分类 1.卫气同病 主证:恶寒无汗,身热口渴,心烦尿赤,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 2.邪郁少阳 主证:发热,口苦咽干,口渴,心烦喜呕,胁肋疼痛,小便短赤,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 3.邪入阳明 主证:身热汗出,口渴喜饮,面红耳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洪大。 4.邪入营血 主证:身热夜甚,口干不欲饮,心烦不寐,躁扰不宁,舌红绛少苔,脉细数。 5.气营(血)两燔主证:壮热,口渴,头痛,烦躁不宁,夜寐不安,甚则肌肤发斑,吐血衄血,舌红绛,苔黄燥,脉数。 6.阴虚火炽 主证:身热口干,心烦不寐,手足心热,腰痠耳鸣,舌红无苔,脉沉细数。 7.虚风内动 主证:身热倦怠,五心烦热,手指蠕动,瘈疭,脉沉弦细。 8.邪伏阴分 主证:春温后期,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神疲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

None

春温、春瘟病、春瘟

病因

因温热或疫毒经口鼻而入,侵及营血,上犯于脑,扰乱神明所致。

疾病预后

证治分类 1.卫气同病病机:邪袭肺卫,内有郁热,卫气同病。 2.邪郁少阳病机:邪郁少阳,气机不利,胆热上蒸。 3.邪入阳明病机:阳明热甚,耗伤阴津。 4.邪入营血病机:邪热入营,耗伤阴血,神明受扰。 5.气营(血)两燔病机:气分热邪未尽,营血热邪已盛,气营两燔。 6.阴虚火炽病机:阴虚火旺,烁伤阴液。 7.虚风内动病机:热烁真阴,肝肾失养,虚风内动。 8.邪伏阴分病机:温病后期,正气虚弱,余邪伏留阴分。

备注

注:春季或冬春之交形成大范围流行的春温,称为春瘟病。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