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3.0W

小结

本病症状与体征为:营养不良、饱痛、饱胀、呃逆、恶心、腹痛、呕吐、上腹胀痛、食欲不振、食欲减退、体重下降、脱水、消瘦。

临床表现

症状多在30岁以后出现。病程一般较长,症状呈间歇性反复发作,以反复发作的餐后恶心、呕吐、腹痛、腹胀为主要临床表现,缓解期或长或短。 1.间歇性反复发作餐后上腹不适、饱胀、疼痛,仰卧位时症状明显,患者常自己发现症状发作时改变体位可以减轻症状,如侧卧、俯卧、胸膝位、前倾坐位将双膝放在颌下等。 2.呃逆、恶心、呕吐,呕吐隔餐食物或宿食和胆汁,呕吐后腹痛可减轻。呕吐严重时可造成水、电解质紊乱,脱水等。 3.长期食欲缺乏可致消瘦、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

检查

1. X线钡餐检查可见十二指肠梗阻特有的"双液面征"。典型表现为:十二指肠水平部与升部交界处有纵行压迫现象("笔杆征");钡剂通过受阻,改变体位或加压按摩后可通过;受阻近端十二指肠可有不同程度扩张和逆蠕动波。 2.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提高确诊率,清楚显示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间形成的夹角及从夹角中通过的十二指肠水平部或升部的解剖关系,可动态观察十二指肠蠕动对肠内容物流动与肠腔内径变化情况。 3. CT与磁共振成像可清晰显示扩张的胃及十二指肠肠腔。磁共振成像在血管及软组织成像方面优于CT,可观察十二指肠受压情况,测量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间夹角度数。 4.内镜检查 观察十二指肠肠腔内形态,对排除肠内病变、证实有无十二指肠水平部外在压迫具有临床意义。 体型瘦长的中青年,凡遇有反复呕吐胆汁和所进食物的患者,尤其是当体位改变可减轻症状者,应考虑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可能。 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X线钡餐检查是诊断的关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提高确诊率。

病因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又称威尔基病(Wilkiedisease)、十二指肠动脉压迫综合征、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是指十二指肠水平部受肠系膜上动脉(SMA)或其分支压迫导致的急、慢性肠梗阻。多发于20-30岁,女性约占60%,以瘦长体型多见。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