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焦虚寒
小结
本证症候要素见:虚寒、中焦证、脾胃虚寒、舌齿痕、舌略胖、虚寒、舌中灰滑、便稀、带下多、带下稀、泛吐清水、浮肿、倦怠、脉沉弱、纳少、热饮、神疲、食少、苔滑、脘腹痛、畏寒、喜按、喜温、心下濡、肢冷。
治法
1.证候胃痛绵绵,喜温喜按,不思饮食,乏力,舌淡苔白。中焦虚寒。 2.治则温补之。 3.主方 (1)黄连汤方 ①治则中焦有寒,洞泄不利,或因霍乱后,泻利无度,腹中虚痛。 ②方药黄连、黄柏、当归、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熟各三两)酸石。 (2)人参汤方 ①治则中焦虚寒,洞泄。 ②方药人参、当归、甘草(炙)、黄芩、赤茯苓、干姜(炮)。 (3)消食丸方 ①治则中焦虚寒,数年不能食。 ②方药小麦曲、干姜(炮)、乌梅肉。 (4)朴沉汤方 ①治则中焦有寒,胃中逆冷泄利。 ②方药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透五两)、沉香、丁香、附子、高良姜。 (5)酱汤方 ①治则中焦有寒,阴凝胃口,哕噫不止。 ②方药酱、高良姜、荜澄茄。 (6)姜枣丸方 ①治则中焦寒,进饮食,益脾元。 ②方药桂(去粗皮)、附子、干姜(炮)、陈橘皮、人参、白茯苓。 (7)通圣丸方 ①治则中焦虚寒,泻痢不止,脐腹疼痛。 ②方药干姜(炮)、白矾、硫黄、桂(去粗皮)、肉豆蔻仁、附子、吴茱萸、缩砂仁、诃黎勒皮。 (8)黄汤方 ①治则中焦虚冷,目中急痛,耳鸣胫寒。 ②方药黄芩、防风、细辛、桂(去粗皮)、柏子仁、陈橘皮、人参、甘草、川芎、吴茱萸。 (9)化痰丸方 ①治则中焦有寒,痰逆不思饮食。 ②方药半夏、矾石。 (10)温白丸方 ①治则中焦虚寒,痰积不散。 ②方药丹砂、白矾(研飞)、半夏、生姜、白术、丁香。 (11)半夏丁香丸方 ①治则中焦寒痰。 ②方药半夏、白矾、丁香。
临床表现
脘腹疼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喜热饮,大便清稀,倦怠神疲,纳食减少,或泛吐清涎,或浮肿,或妇女白带量多而清稀,舌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弱。脾阳不足,不能温煦脘腹四肢,则畏寒肢冷,脘腹疼痛,寒得热散,故疼痛得温则减,且喜热饮。脾阳不足,运化水谷精微及水湿作用减弱,水湿不化,清浊不分,故大便清稀,或浮肿,带下增多。脾阳不足,胃阳亦虚,故纳食减少,泛吐清涎。气与阳同类,阳气不足,则倦怠神疲。
病因
本证多因脾气虚衰进一步发展而来,也可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因寒凉药物太过,损伤脾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而致。论曰中焦如沤者,以其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本胃脘之阳,气温乃能腐化水谷之精,灌养周身,若寒客中焦,则胃中冷,胃中冷则饮食不化,腹痛飧泄,霍乱吐利,治法宜温补之。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