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疮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2.7W

小结

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热毒、疮、数脉、便干、发热、高热、红斑、口渴、目痛、目痒、尿赤、尿频、尿痛、瘙痒、舌红、水疱、苔黄、畏寒、咽干、灼热。

治法

治疗原则 本病多因外感风热邪毒或肝胆湿热下注所致。根据具体情况,分清主次,辨证选方用药。肺胃热盛证,治宜疏风清热解毒,肝胆湿热证,治宜清热利湿解毒,阴虚内热证,治宜养阴清热解毒。 证治分类 1.肺胃热盛证 证候:多发于颜面部,以口唇鼻侧多见,皮损为群集小水疱,灼热刺痒,伴轻度周身不适,心烦郁闷,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辨证分析:鼻为肺之窍,胃经环绕面唇,风性上行,故肺胃热盛多发于面、鼻、唇。肺胃热盛,津液布散失常,则皮肤起小水疱,风热毒邪蕴蒸皮肤,则灼热,风盛则痒,轻度周身不适、心烦郁闷、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均为肺胃热盛之象。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方药:辛夷清肺饮加减。 常用药:辛夷、黄芩、山栀、麦门冬、百合、石膏、知母、甘草、枇杷叶(去毛)、升麻。 2.肝胆湿热证 证候:疱疹发于阴部,易破溃糜烂,疼痛明显,伴发热,大便干,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分析:足厥阴肝经循少腹绕阴器,肝胆湿热下注阻于阴部,则见局部起疱疹,湿热蕴结,热盛皮腐,则易破溃糜烂,湿热阻滞经络,不通则痛,热盛则发热,便于溲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栀子、黄芩、木通、泽泻、车前子、甘草、当归、生地、柴胡。 3.阴虚内热证 证候:病情反复发作,伴口干唇燥,午后微热,舌红,苔薄,脉细数。辨证分析:热毒久恋,耗伤阴液,致阴虚内热,阴虚则阴阳失调,故易为诱因引起发病,口干唇燥、午后微热、舌红、苔薄、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 方药:增液汤加减。 常用药:玄参、生地、麦冬、板蓝根、紫草、生薏苡仁。 其他疗法局部外用药以清热、解毒、干燥、收敛为主。皮损以丘疱疹为主,糜烂、渗出偏重者,以马齿苋水洗剂外洗或湿敷,皮损以糜烂、结痂为主,或向愈时,以紫金锭磨水,或青黛膏、黄连膏等外搽。

临床表现

临床以初起皮肤上出现成群小水疱,四周红晕,疱液澄清,破裂或露出糜烂面,逐渐干燥结痂,痒痛不适等为特征的皮肤病。

None

热气疮、火燎疮

病因

因外感风热邪毒,阻于肺胃两经,蕴蒸皮肤,或肝胆湿热下注,阻于阴部,或反复发作,热邪伤津,阴虚内热所致。

疾病预后

热疮,中医病名。热疮是指发热或高热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却以常见于高热病后,或者高热过后。本病以好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的成群小疱为临床特征。多在1周后痊愈,但易于复发。男女老幼均可发病,尤以成年人为多。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