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咬热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2.8W

小结

本病症状与体征为:鼠咬伤、高热、白细胞增多、溃疡、淋巴结肿、压痛。

治法

咬伤部位立即用硝酸腐蚀局部,清洗伤口,预防破伤风。青霉素、四环素或第二、三代头孢菌素治疗。

临床表现

发热、皮疹和全身症状是二者的共同表现。 1.念珠状链杆菌潜伏期短,约为10天。初期出现发热、寒战,2-4天后出现泛发性麻疹样皮疹,可累及跖,也可呈瘀斑。关节疼痛,可发生胸腔积液、心内膜炎、肺炎和败血性梗死。 2.小螺菌型潜伏期较长,1-4周。突然发生高热、寒战。被咬部位发炎、溃疡,可发生淋巴管炎。皮损初期为红斑,多见于腹部,数量不多,可融合成片,呈紫红色,形成发硬的斑块。

检查

1.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增多,(15-30)×10^9/升,嗜酸性粒细胞数量也可增多。 2、细菌学检查对小螺菌所致病例,除鼠咬史外,须从患者的血液、关节液或局部脓液寻找病原体,或在暗视野显微镜下检出螺旋体,或将涂片染色后检查。如将血液接种小白鼠、豚鼠或兔的腹膜内,1周后检查血液及腹腔液,易于发现此病的小螺菌。因为动物本身可带这类病原体,在接种前须先检查血液,以肯定没被感染,然后再接种。对于链杆菌所致的病例,除上述方法找病原体外,可用气-液相色谱法作快速诊断,还可利用血清学方法检查凝集素的存在。

病因

鼠咬热是一种由家鼠或其他啮齿动物咬伤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实为两种病原体各异、临床表现不尽相同的疾病。病原体分别是小螺菌及念珠状链杆菌,临床上也按病原体分类将鼠咬热分成两型。 (1)小螺菌型本型分布于世界各地,以亚洲为多。中国有散在病例报道,多在长江以南。鼠类是传染源,咬过病鼠的猫、猪及其他食肉动物也具有感染性。人被这些动物咬伤后得病,人群对本型普遍易感,以居住地卫生情况差的婴幼儿及实验室工作人员感染机会为多。本病散发于世界各地,但病例较少。中国仅见小螺旋菌引起的报道。经抗生素治疗,预后较好。未经治疗者死亡率达10%。两型在感染方式、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各方面均有差异。 (2)念珠状链杆菌型传染源是野生或实验室饲养的鼠类等啮齿动物。人被病鼠咬伤或食入被病原菌污染的食物而发病。中国至今无此型鼠咬热的报道。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