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痈
小结
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附睾炎、睾丸炎、便秘、触痛、恶寒发热、睾丸肿痛、口渴欲饮、溃脓、尿黄、阴囊下坠、胀痛、肿块。
治法
内治法 (一)湿热下注多见于成人。皋丸或附睾肿大疼痛,阴囊皮肤红肿,皱纹消失,掀热疼痛,少腹抽痛,局部压痛明显,脓肿形成时,按之应指,伴恶寒发热,苔黄腻,脉滑数。辨证分析:湿热下注肾子,气血壅阻,经络不畅,故见睾丸或附睾肿大疼痛,阴囊皮肤红肿,皱纹消失,掀热疼痛,少腹抽痛,局部压痛明显,热盛肉腐,则局部形成脓肿,按之应指,正邪相争,营卫不和,故见恶寒发热,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之象。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二)瘟毒下注多见于儿童。常因患痄腮并发(又称卵子痈),睾丸肿大疼痛,一般不化脓,伴恶寒发热,苔黄,脉数。辨证分析:多在痄腮消退之后,瘟毒下注肾于,气血壅阻,经络不畅,故见睾丸肿大疼痛,正邪相争,营卫不和,则恶寒发热,苔黄、脉数为瘟毒热胜之象。治法:清热解毒。 (三)气滞痰凝见于慢性子痈。附睾结节,子系粗肿,轻微触痛,或牵引少腹不适,多无全身症状,苔薄腻,脉弦滑。辨证分析:肝气郁结,痰凝阻滞,局部经络不畅,气血不利,到肾子处凝结成块,故见附睾结节,局部触痛,病变波及子系,而见子系粗肿,牵引少腹不适,苔薄腻、脉弦滑为气滞痰凝之象。治法:疏肝理气,化痰散结。 外治法 (一)急性子痈未成脓者,可用金黄散或玉露散水调匀,冷敷。病灶有波动感,穿刺有脓者,应及时切开排脓引流。脓稠、腐肉较多时,可选用九一丹或八二丹药线引流,脓液已净而溃口未愈时,外用生肌白玉膏。 (二)慢性子痈葱归溻肿汤坐浴,或冲和膏温敷。温热药液的局部应用,如时间较长,对睾丸曲细精管的生精功能有一定影响,因此未生育患者不宜采用。肿块日久,治疗无效,尤其是诊断不明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临床表现
临床以肾子肿胀触痛,或患侧阴囊隐痛、胀坠,腹股沟牵掣痛,或伴见发热等为特征的男性前阴病。
病因
因湿热或寒湿邪犯肾子(睾丸),或嗜食辛辣、肥腻,湿热内生,或房事不节,情志不舒,肝郁化火,或外力伤损,致使湿热、痰浊、瘀血蕴结阻滞所致。
疾病预后
子痈是指睾丸及附睾的感染性疾病。中医称睾丸和附睾为肾子,故以名之。子痈分急性子痈与慢性子痈,两者都有睾丸或附睾肿胀疼痛的特点。云:"子痈,肾子作痛而不升上,外观红色者是也。迟则成患,溃烂致命;其未成脓者,用枸橘汤一服即愈。"。
备注
方药:枸橘汤或龙胆泻肝汤加减。疼痛剧烈者,加延胡索、金铃子;已成脓者,加透脓散。方药:普济消毒饮合金铃子散加减。方药:橘核丸加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