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山红
小结
本品为冷门中药本草,可用于:产后血崩、带下病、湿热痢、疮肿、创口出血、跌打肿痛、尿血、月经过多、吐血。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消肿解毒。主湿热泻痢,吐血,尿血,月经过多,产后红崩,带下,疮肿,跌打肿痛,外伤出血。
性味
味苦;微甘;性凉。
归经
归大肠;肝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克;或研末。 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
别名
暴牙郎、秤杆菜、大坛子根、大叶朝天罐、酒瓶果、小煨罐、野楷杷、满山红、三叶藤、映山红、秤杆树。
来源
药材基源:为野牡丹科植物尖子木全株或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xysporapaniculata DC.[Arhtrostemmapaniculatum D. Don]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全株,根全年可采挖,均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原形态
灌木,高1-2m。茎四棱形或钝四棱形,幼时被糠秕状星状毛及具微柔毛的疏刚毛。叶对生;叶柄长1-7.5cm,有槽,密被糠秕状星状毛,槽内被具微柔毛的刚毛;叶片坚纸质,卵形或狭椭圆状卵形或近椭圆形,长12-24cm,宽4.6-11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浅心形,边缘具不整齐小齿,叶面被糠秕状鳞片或无,背面通常仅脉上被糠秕状星状毛;基出脉7.聚伞花花序组成圆密被星状毛,狭漏斗形,具钝四棱,有纵脉8条,裂片扁三角状卵形;花瓣红以至粉红色,或深玫瑰红以,卵形,长约7mm,于右上角突出1小片;雄蕊4长4短,长者紫色,药隔隆起而不伸长,短者黄色,药隔隆起,基部伸长成短距;子房下位,4室,无毛。蒴果倒卵形,长约8mm,直径约6mm,宿存萼较果长,漏斗形。花期7-10月,果期1-5月。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生地海拔500-1900m的山谷密林下,阴湿处或溪边,以及山坡疏林下、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复方
(1)治痢疾:遍山红根或叶一两。煎水服。 (2)治腹泻:遍山红全草一两。煎水服。 (3)治疔疮:遍山红嫩叶捣碎敷患处;并用根一两煎水服。(选方出《贵州民间药物》
各家论述
1.《贵州民间药物》:解热毒。 2.《广西药植名录》:治疥疮,毒疮。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