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浅静脉炎
小结
本病症状与体征为:血栓性静脉炎、白细胞增多、血沉加快、带状、结节、粒状、低热、红肿、色素沉着、疼痛、压痛、肿胀、灼热。
治法
1.一般治疗 (1)以预防为主,病后及术后尽早进行肢体活动。 (2)长期静脉输液者应定期更换注射静脉。 (3)已发生血栓性静脉炎者,需卧床,抬高肢体30°至疼痛及水肿消失。 2.药物治疗 (1)抗凝治疗,局限性浅静脉炎者一般不需要抗凝治疗,广泛或进行性浅静脉炎及深静脉血栓应给予抗凝治疗。 (2)疼痛严重者,给予止痛剂治疗。 (3)有炎症者可给予抗生素治疗,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应给予大量抗生素治疗。 (4)中药治疗。 3.局部治疗 (1)给予局部热敷、热疗等治疗。 (2)慢性静脉淤滞引起水肿者可穿弹性袜。 4.手术治疗 (1)发生肺栓塞危险者可行近端静脉结扎。 (2)出现肢体坏疽者需行截肢(趾)手术。 (3)四肢有残留结节条状物而时常疼痛者,可以手术切除。
临床表现
有反复静脉穿刺、静脉内注射药物、高渗溶液或下肢静脉曲张病史。病变静脉区呈红肿索条状,明显疼痛和压痛,局部皮温升高。急性炎症消散后,索条状物硬度增加,皮肤留有色素沉着,一般无全身症状。反复发作者称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以小腿和足部浅静脉炎多见,发生于大腿和上肢者少见。发作时的表现和一般血栓性浅静脉炎无明显的不同。受病变累及的都是中小浅静脉,管腔内虽有血栓形成和堵塞,但也不会引起静脉血液障碍,整个肢体肿胀少见。 临床表现:是在肢体或躯干浅静脉附近的一个区域内,骤然出现多数散在红色结节,有疼痛和触痛并与周围有炎症的皮肤粘在一起,病变呈线状,较短,有病变的静脉段偶尔可长达30cm左右,病变静脉触之坚硬似索状物,可分批出现,有些部位病变刚出现而其他部位则已消退。本病的特征是:结节消退快,大多数仅持续7-18天,索状物逐渐不明显,最终消失,留下局部棕色色素沉着,结节无化脓、坏死,受累肢体也无水肿形成。全身可出现低热,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沉加快等反应,每次结节消退后间歇数周或数年,身体其他部位的浅静脉又可同样发作,屡次反复。长期患病后,遗留的色素沉着和索状物可布满全身。体检患肢活动受限,病变局部以隆起条索状或粒状结节状静脉为中心的皮肉肿胀,红热,触痛和触及质地硬韧的条状、柱状、结节状静脉肿区。急发期过后,肿胀渐消退,局部呈暗红色色素沉着,条索、粒状、结节状静脉隆起更明显,质地更硬,如静脉曲张引起则呈暗褐色团块状隆起区,置导管引起者,拔管时可带出脓汁。
检查
1.白细胞计数 可达20x10^9/升,对可疑病人行病理检查。 2.静脉造影 可见患肢深静脉血管狭窄或堵塞。 3.超声检查 示局部静脉曲张,管径增宽明显,管壁不均匀增厚,管壁回声增强,腔内可见低、等回声团,探头加压管腔不变形,病变区域内无明显血流信号,皮下组织水肿。
病因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位于人体体表的可视静脉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常伴有血栓形成。是一种血管血栓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四肢浅静脉。血栓与炎症互为因果。本病与感染、外伤、静脉内长期置管、注射高渗溶液和硬化剂、长期卧床者、术后恢复期患者、血液凝固性增高等因素有关。位于小腿的浅静脉离心较远,壁较薄,静脉曲张严重,血栓性浅静脉炎多见于下肢。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