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阿米巴痢疾
小结
本病症状与体征为:慢性、阿米巴痢疾、白细胞增多、红细胞减少、便臭、便血、腹痛、腹泻、腹胀、腹胀腹痛、肝肿、里急后重、慢性面容、黏液便、呕吐、压痛。
治法
1、一般治疗: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肠道隔离,根据病情给予流质或少渣饮食,慢性患者应避免刺激性食物,注意维持营养,大量腹泻者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必要时静脉补液,发生休克时及时输血,并加用血管活性药物。 2、抗病原治疗:非致病性阿米巴感染、血清抗体阴性者不需治疗。对所有致病株感染者,即使无症状,均应治疗。大多数抗阿米巴药物不能对所有部位的病原均有杀灭作用。对侵入组织的阿米巴有杀灭作用者称组织内杀阿米巴药,如吐根素、去氢吐根素、氯喹、四环素等,对肠腔内阿米巴有作用者称肠内抗阿米巴药,如双碘喹啉、安痢平、巴龙霉素、安特酰胺等。以甲硝唑为代表的硝基咪唑类药物对肠内、外病变均有作用。为取得最佳疗效,可联合用药。 3、并发症的治疗:有细菌混合感染时加用适当的抗生素,肠出血时及时输血,肠穿孔时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并应用甲硝唑及广谱抗生素。 4、治愈标准: (1)症状消失,大便性状恢复正常,每日大便次数不超过2次。 (2)停药后,粪便镜检及阿米巴培养,隔日1次,连续2次阴性,慢性患者粪便浓集法找溶组织阿米巴包囊阴性至少2次,乙状结肠镜检查黏膜正常。 (3)出院后每月随访1次(包括症状、体征、大便检查及阿米巴培养),共6次,各项均为阴性。
临床表现
潜伏期长短不一,数日至数周,大多3周以上。 1、无症状型:患者感染阿米巴后,粪便中有包囊排出,但无临床症状。其中80%感染的是非致病株,原虫在肠腔中生长,无抗体形成,呈携带状态;少数患者感染致病性虫株,但肠道病变局限、表浅,有抗体形成,呈隐匿型感染,可在某些因素影响下转变成阿米巴痢疾或肝脓肿。 2、普通型:症状无特异性。典型表现为阿米巴痢疾,起病缓慢,一般无发热,呈间歇性腹泻,发作时有腹胀、轻中度腹绞痛,大便每日数次至10余次。典型的阿米巴痢疾大便量中等,粪质较多,腥臭,血性黏液样便呈果酱样。间歇期大便基本正常。体征仅有盲肠、升结肠部位轻度压痛,偶有肝肿大伴压痛。症状可持续数月至数年。 3、暴发型:病情较重。常因感染严重、机体抵抗力差或合并细菌感染所致。半数以上起病突然,高热,大便每日十几次以上,排便前有较长时间剧烈的肠绞痛,伴里急后重,粪便量多,呈黏液血性或血水样,并有呕吐、失水,迅速发生虚脱,后期可有肠出血、肠穿孔。体检见腹胀明显,有弥漫性腹部压痛,有时相当显著,甚而疑为腹膜炎,肝肿大常见。如不及时抢救,可于1-2周内死亡。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粪便镜检:可见成串聚集的红细胞与少数白细胞。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者可确诊。慢性期查到溶组织阿米巴包囊有助于诊断。 (2)阿米巴培养或血清学检查:有条件,可做阿米巴培养或血清学检查,如: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间接免疫荧光、ELISA等。 (3)肠镜检查:在正常黏膜上有散在的钮孔样溃疡,刮取其内容物检查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阳性率较高。慢性患者除溃疡外,尚可见黏膜增厚与息肉形成。
病因
阿米巴痢疾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病变主要在盲肠与升结肠。临床上以腹痛、腹泻、暗红色果酱样大便为特征,易变为慢性,可发生肝脓肿等并发症。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