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小结
本病症状与体征为:急性出血、结膜炎、面瘫、胞睑水肿、眵稀、发热、喉痛、假膜、结膜充血、结膜出血、淋巴结肿、流泪、滤泡、麻痹、目赤、目涩、目痛、目灼、下肢酸痛、羞明。
治法
治疗原则 病期休息有利于隔离与康复。目前尚无特殊有效的疗法,抗生素、磺胺药对本病无疗效。抗生素滴眼剂仅用为预防细菌感染。4%吗啉双胍(Biguaninehydrochloride, ABOB)、0.1%羟苄唑(HBB)、0.1%三氮唑核苷(Virazole)滴眼剂等对有些病毒株有抑制作用。基因工程干扰素滴眼剂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可用于重症治疗及密切接触者预防感染。中药金银花、野菊花、板蓝根、桑叶、薄荷等热熏敷或提取液滴眼可缓解症状。治疗措施抗生素和磺胺药对于本病基本无效,皮质类固醇减轻炎症反应。对于肠道病毒目前尚无有效药物,仅有羟苄苯并咪唑(2-hydroxybenybenzimidazole,简称 HBB)在组织培养系统中,50μg/ml能有效地抑制肠道病毒70型柯萨奇 A24型,为今后开展防治本病,提供了实验依据。国内报告有采用冷盐水洗眼或汞剂滴眼治疗取得一定疗效者。羟苄苯并咪唑别名:羟苄唑,羟苄苯并咪唑。外文名:Hydrobenzole, Hydroxybenzyl Benzimidazole, HBB,α-Hydrozybenzylbenzimidazole。药理作用:抗微小 RNA病毒药。抑制人类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和"红眼病毒"。适应症:主要用于治疗急性流行性出血性角结膜炎。用法及用量:滴眼液点眼:1-2滴/次,4-6次/D,或遵医嘱。不良反应:局部有轻微刺激感。
临床表现
概况 潜伏期很短,接触传染源后2小时-48小时内双眼可同时或先后发病。自觉眼不适感,1-2小时即开始眼红,很快加重。患者具有明显的眼刺激症状,表现为刺痛、砂砾样异物感、烧灼感、畏光、流泪。眼睑水肿,睑、球结膜高度充血。本病屡见结膜下出血,初为睑结膜、球结膜针尖大小的点状出血,继而斑、片状结膜下出血,多位于颞上、颞下近穹隆部球结膜、上方球结膜。重者出血融合弥漫,可遍及全部球结膜呈鲜红色。角膜上皮细胞点状剥脱是本病早期另一特征,裸眼检查不易发现异常。滴荧光素染色后裂隙灯显微镜钴蓝光源下可见多数散在细小的绿色着染点。眼分泌物初为水样、浆液性,重者带淡红血色,继而为粘液性。睑结膜、穹隆部有时见滤泡,偶有伪膜形成。耳前淋巴结肿大,有压痛。偶见轻度虹膜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患者一般无全身症状,少数人有发热、咽痛等上感症状。本病为自限性,自然病程1-2周,视力无损害,角膜无基质浸润,一般无后遗症。应注意的是 EV70引起的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大流行期偶有少数结膜炎患者在结膜炎后1-8周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表现腰骶脊髓神经根炎,下肢肌肉酸痛、肌张力减低、膝腱反射消失、下肢运动麻痹或面瘫,部分患者恢复,部分患者致残。具体表现潜伏期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潜伏期短,一般为24小时左右。最长不超过3天。实验室误接种眼内,可于18-36小时内从该眼分离出病毒。睡觉症状起病急,开始时可为双眼,也可为单眼,但迅速累及双眼。发病后即出现剧烈的异物感、眼痛及怕光流泪等症状。分泌物初起为浆液性,以后变为粘液纤维素性。一般病毒情于1-2天发展以顶点,3-4天后逐渐减轻,7-10天后恢复正常。少数病例出现头痛、发热、鼻塞、喉痛等症状。他觉症状包括眼睑肿胀,结膜下出血,多发性角膜上皮剥脱,点状上皮下浸润,结膜充血、浮肿、结膜滤泡及耳前淋巴结肿大等。 1)眼睑肿胀轻重不同,所有患者都可发生。其肿胀为浮肿性,不伴红痛,通常数日即可消退。 2)结膜表现球结膜下出血发生率高达70%以上,因而有"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之称。好发部位在颞上方,出血多为斑点或片状,色鲜红,严重时可波及整个结膜下都有出血,与外伤性结膜下出血极相似。出血多在1-2天之内发生,轻者一周左右自行吸收,重者需1月才能吸收。临床上根据结膜下是否出血分为两型:出血型多见于年青患者;浮肿型则见于高龄患者。滤泡形成较 EKC少。早期因睑结膜浮肿而不明显,3-4天后待浮肿消退,才能发现穹窿部结膜有较多细小之滤泡形成。 3)角膜表现多发性多膜上皮剥脱发生率高。发病三小时后角膜上皮即可出现针头大小之多发性上皮剥脱,呈散在或排列成条状、片状分布,是引起眼痛、异物感的主要原因。3-4日后可自行消失,少数持续2周以上。点状上皮下浸润30%左右的患者结膜炎消退后出现点状上皮下浸润。通常只有数个浸润点,多在角膜的中心部,必须通过裂隙灯才可发现。多数在1-4周后自行消失。一般不造成视力损害。皮质素点眼,数日内即可消失。 4)其它症状多数病例在发病时,可有耳前颌下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该症状随结膜炎的消退而消失。极少数病例尚可出现虹膜炎的改变。 5)神经系统并发症临床极少见。目前仅有印度报千35例,塞内加尔8例,我国台湾33例、上海10例。申野综合文献报告,该并发症具有如下特点: (1)多发生于成年男性; (2)常在结膜炎后2-3周发生; (3)前驱症状有发热、倦怠、头痛及感冒样症状; (4)初起表现为神经根刺激症状和急剧的肌力低下,数日后表现为运动麻痹; (5)瘫痪为弛缓性,主要累及下肢; (6)重视者可造成肌肉萎缩,轻度或中等者可恢复正常。虽然上述神经系统合并症发生率很低,但较为严重,并可遗留永久性瘫痪,因此值得警惕。
病因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简称 AHC)是1969年新发现的一种眼病,系有肠道病毒70型所引起,现已波及世界各地,成为目前人类最常见的眼病之一。本病具有发病快、传染性强并可并有结膜下出血和角膜上皮损害等特点。本病多发生于夏秋季节,主要通过水或直接接触传染。人类对本病普遍易感,无性别差异。多数病例在发病时可有耳前颌下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该症状随结膜炎的消退而消失。极少数病例尚可出现虹膜炎的改变。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cutehemorrhagicconjunctivitis, AHC)又称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为中国法定丙类传染病,是近30年来世界暴发流行的一种新型急性病毒性眼病。1971年我国首次暴发流行本病,除边远地区外遍及中国各省市,包括香港、台湾。此后80年代、90年代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及我国均有多次地区性小规模流行。本病特点为潜伏期很短,起病急骤、眼刺激症状重,结膜高度充血,常见结膜下出血及角膜上皮点状剥脱。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