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风内动
小结
本证症候要素见:动风、肝证、厥证、沉细数脉、滑脉、滑数脉、数脉、细脉、细数脉、弦滑脉、弦脉、弦数脉、弦细脉、弦细数脉、长脉、风证、关缓、左关浮缓、迟滞、痉厥、偏瘫、飘影、歪斜、温病、心悸、摇晃、中风病、半身不遂、半身麻木、便干、便青、步态异常、不语、不知人事、瘛疭、抽搐、大便干结、多梦、恶心、耳鸣、耳痛、烦渴、烦躁、忿怒、高热、烘热、昏迷、昏仆、昏晕、肌肉麻木、急暴、角弓反张、筋惕肉瞤、口干、口角歪斜、口噤、口苦、口眼歪斜、两目上视、麻木、脉滑有力、脉无力、脉弦数有力、脉弦有力、脉弦长、脉有力、面潮红、面红、面青紫、目赤、目赤易怒、目睛凝视、目瞤、目眩、尿黄、呕吐、仆倒、气粗、情绪不稳、颧红、瞤动、舌暗红、舌黯红、舌干、舌红、舌红绛、舌謇、舌津少、舌麻、舌强、神昏、神志模糊、失眠、失语、视力模糊、视力障碍、嗜卧、手足抽搐、手足麻木、手足心热、睡眠障碍、四肢抽搐、苔白、苔干、苔黑、苔黄、苔少、苔无、痰鸣、体重下降、头昏、头痛、头摇、头摇痛、头晕、头胀、头胀痛、头重、项背强直、项强、消瘦、斜视、虚弱、眩晕、牙关紧闭、咽干、腰膝酸软、易怒、晕厥、运动障碍、站立不稳、震颤、肢颤、肢体麻木、直视、足软。
治法
清气,解毒,凉血,救阴。 1.基本方药 ⑴清瘟败毒饮:本方适宜于温病过程中,温邪化毒化火,燔灼气、营、血分诸症。 ⑵普济消毒饮:黄芩(酒炒)15克、黄连(酒炒)6克、陈皮6克、玄参l0克、连翘10克、板蓝根12克、马勃5克、牛蒡子10克、薄荷5克、僵蚕6克、桔梗3克、升麻3克、柴胡3克、生甘草5克。本方适宜于感受风热时毒所致的大头瘟证。以上药物研为细末,汤调,时时服之,咸拌蜜为丸,噙化,或不研细末,以水适量,煎取汁200ml,分2-3次服用,每日1剂。 ⑶清咽栀豉汤:生栀子10克、豆豉10克、金银花10克、薄荷5克、牛蒡子10克、蝉衣3克、白僵蚕6克、犀角2克(磨冲)、连翘lo克、桔梗5克、马勃5克、芦根50克、灯芯6克、竹叶6克、生甘草5克。本方适宜于烂喉痧初起之证。 ⑷凉营清气汤:犀角2克(磨冲)、鲜石斛25克、栀子6克、丹皮10克、鲜生地25克、薄荷5克、黄连3克、赤芍6克、玄参10克、生石膏25克、连翘10克、鲜竹叶12克、茅根50克、芦根50克、生甘草5克、金汁50克(冲服)。本方适宜于烂喉痧病中部毒化火,燔灼气血之证。以上2方,水适量,煎取汁200ml,分2次服用,每日1-2剂。 ⑸代赈普济散:金银花8克、连翘8克、玄参10克、牛蒡子8克、荆芥8克、蝉衣8克、黄芩6克、大青叶10克、白僵蚕6克、薄荷5克、人中黄5克、马勃6克、射干6克、柴胡5克、大黄5克。本方通治风温温毒、喉痹、项肿、面肿、斑疹病痧、麻痘、杨梅毒疮。以上方药,加开水适量,煎3-5沸,去渣,取汁200-300ml,热服,每日1-2剂。若喉痹滴水难下咽者,咽一口,仰面浸患处,少顷有稀涎吐出,再咽再吐,至4-5次,喉自能开,取汁从鼻孔灌入亦可。加减变化:若大头瘟初起表郁较重者,可在方⑵中加入荆芥6克、防风l0克,若兼大便秘结者,可在方⑴、⑵、⑶、⑷中酌情加入生大黄l0克、或芒硝5克(冲服),若痰多者,可在方⑴-⑸中酌情加入竹沥50克冲服,若烂喉痧病中兼见热毒内陷心包者,可用方⑷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若见大头瘟病中热毒极重者,方⑵中可去升麻,柴胡,加大青叶15克。
临床表现
泛指因肝阳化风,或热极动风,或肝阳风痰上扰等所引起的一类证候。
别名
肝风证
疾病预后
肝肾阴液精血亏虚,肝阳亢奋无制。
备注
肝风内动证是指临床出现眩晕欲仆,震颤,抽搐等症状的病证。多由肝肾阴液精血亏虚,血不养筋,肝阴不能制约肝阳而肝阳亢奋无制所致。根据造成肝肾阴亏的原因,临床可分为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血虚生风四种证型。肝风内动临床可分为四型-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血虚生风。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