瘅疟
小结
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疟证、热证、但热不寒、短气、恶心、高热、呕恶、气少、手足热、手足心热、心烦。
治法
治疗原则 以清热透邪及养阴为主,视情况辨证治疗。内有伏邪,复感暑热,当以辛凉清热祛邪为主,阴气先伤,阳气独发,少阳阳明合病证,当清少阳阳明之热,热盛疟邪逆传心包,治宜清热解毒通窍,热盛津伤邪热干肺以致气急,逆传心包,治宜甘寒生津法。 证治分类 1、内有伏邪,复感暑热 治则:辛凉清热祛邪 处方:白虎加桂枝汤若温邪兼湿,宜加半夏、豆蔻仁,滑石等 2、阴气先伤,阳气独发 治则:清少阳阳明之热 处方:柴胡白虎汤方中柴胡、黄芩、竹叶、石膏、知母、麦冬、甘草。若津伤、兼服五汁饮 3、热盛疟邪,逆传心包 治则:清热解毒通窍 处方:银翘散加减主之,加服紫雪丹方用连翘、银花、竹叶、犀角、元参、麦冬,加用紫雪丹,加强开窍即清热解毒作用。 4、热盛津伤,邪热干肺 治则:甘寒生津 处方:竹叶石膏汤,加紫雪丹若神清,脉稍平,去紫雪丹,加鳖甲,青蒿等 证治细则 1、治瘅疟发作有时,但热不寒,头痛不安,通身俱黑,大肠秘结,小便黄赤。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山栀子(去皮)柴胡(去苗)黄芩(去黑心)桔梗(炒)牡丹皮贝母(去心)荆芥穗(去梗)升麻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半夏(汤洗七遍去滑切焙)羌活(去芦头)独活(去芦头)麻黄(去根节煎去沫焙各半两)细辛(去苗叶一分)上一十五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二片,煎一沸急泻出,临发热头痛时,去滓热服,仍须食后,但此疟止发热并初发时先壮热者,可服。 2、治瘅疟上焦热,身重目黄。 茵陈枳壳汤方: 茵陈蒿(取叶)枳壳(去瓤麸炒各一两)桔梗(锉炒三分)大黄(锉微炒)甘草(炙令黄各半两)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3、治瘅疟阴气孤绝,阳气独发,脉微其候少气烦满,手足热欲呕,但热而不寒,邪气内藏于心,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销铄肌肉。 白虎加桂汤方: 石膏(碎一两六钱)知母(六钱)甘草(炙二钱)粳米(半合)上四味除粳米外,咀拌匀,以水一升,煮药五钱匕,以米烂为度,去滓加桂末三钱匕,煎取四合,作一服,复令汗,先寒发热汗出者愈。 4、治瘅疟但热不寒,呕逆不下食。 香豉饮方: 豉(半合)葱白(七茎切)常山(三分)升麻(一两)鳖甲(醋炙令黄去裙)知母(焙)生地黄(各上八味)。锉如麻豆,每以十钱匕,以水三盏,于星月下浸一夜,横刀一口,安在药上,早晨煎取一盏半,去滓空腹分为二服,重者不过两剂瘥。 5、治瘅疟积热痰盛,寒少热多,但热不寒,烦躁引饮。大青饮方大青(一两茎叶紫者是不紫即是远志不可用也如无真者以青黛代之)大黄(醋炒)赤芍药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用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气盛热多,宜服得利,或热稍退即止,人素有冷疾,年四十以上者,虽有热证,不宜多服。 6、治瘅疟发热不止, 常山散方常山(锉一两)升麻(三分)鳖甲(去裙锉生用)山栀子(去皮各半两)上四味。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未发前,用温水调下,取吐即瘥。 7、治瘅疟, 豉心饮方 豉心(一合)雄鼠粪(末炒二两匕)童子小便(三升五合)甘草(炙半两)鳖甲(醋炙去裙)柴胡(去苗各一两一分)山栀子(去皮三分)乌梅(七枚去核)桃心(一握)柳心(一握)生地黄汁(二合)生姜(一分)上一十二味,除鼠粪地黄汁小便外,余并细锉,入小便中浸一宿,明日煎取八合,去滓下鼠粪并地黄汁,分为三服,空心一服,食后再服。 8、治瘅疟热甚不瘥, 栀子汤方 栀子仁(一两)常山(锉三分)车前叶(炙干半两)粳米(四十九粒)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未发前一服,临发一服,以吐利为度,利若不止,以冷饭止之。 9、治瘅疟, 石膏汤方 石膏(碎二两)白秫米(五十粒)常山(锉三分)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以水一盏半,入淡竹叶七片细锉,煎至一盏去滓,空腹温饮一服,欲发时一服,正发时一服,三服讫,净室中卧,勿与人语,过发时后,即得洗手面及饮食,七日内禁房室及酒面,久疟不过再剂,一方加乌梅肉二七枚。 10、治瘅疟, 麻黄丸方 麻黄(去根节一两)常山(锉)知母(锉焙干)甘草(炙)大黄(生锉各半两)上五味。捣罗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温水下。未发前服,日二服,不瘥稍增之。 11、治瘅疟壮热不止,渴欲饮水, 车前草汤方 车前草常山(锉)升麻豉炒甘草(生各半两)白粳米(半合)上六味,粗捣筛,每五钱匕,以水二盏浸药,于星月下露一宿,横一小刀于药上,入五更煎取一盏,去滓分温二服,空腹及未发前,各一服,良久即吐,吐定,食少浆粥。 12、治瘅疟但热不寒,烦渴不止, 常山饮方 常山(锉炒半两)甘草(锉炒一分)乌梅(七枚椎碎去核焙)青蒿(焙一分)上四味,粗捣筛,即以小便一盏,水一盏,酒一盏,煎至一盏去滓,当发日空心服。
临床表现
其临床表现有发作时只发热不寒战、烦躁气粗、胸闷欲呕等症。
病因
多有素体阳盛,感受外邪即从热化,灼液伤津,甚至邪势猖獗,热入心包。但热不寒,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吐呕,面赤口渴,虽热已而六脉沉数大者,《内经》名热伤阳明瘅疟之症。仲景发明《内经》阳明瘅疟,则曰身无寒,骨节疼痛,烦冤时呕,更其名曰温疟是也。六脉弦数,少阳有热。若见洪长,阳明有邪。若见沉数,里有热结。
备注
瘅疟,中医病名。疟疾之一。又名温疟、暑疟、瘅热、阳明瘅热。 《素问·疟论》:"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又:"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肌肉,故命曰瘅疟。"《景岳全书·杂证谟》:"瘅疟一证,……治此之法有三,如热邪内蓄而表邪未解者,则当散以苦凉;如热因邪致,表虽解而火独盛者,则当清以苦寒,此皆治其有余也;若邪火虽盛而气血已衰,真阴日耗者,急宜壮水固元,若但知泻火,则阴日以亡,必致不救。"参见温疟、疟疾等条。指疟之发于三阴者。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诸疟论》。瘅,热气盛的意思。瘅疟,是疟疾由于素体阳盛,感受外邪,后里热炽盛,灼液伤津而发。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