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疳
小结
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疳证、脾证、口疮、便溏、疮痂、发黄、腹大、昏睡、毛发稀疏、目瞑、尿浊、呕吐、皮肤干燥、脐突、体重下降、头昏、消瘦、异嗜。
治法
1、轻症 (1)方药:保和丸加减。 (2)常用中药:山楂、莱菔子、半夏、茯苓、陈皮、党参、白术、山药、薏苡仁、扁豆。 2、重症 (1)方药:肥儿丸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白术、茯苓、焦神曲、焦山楂、炒麦芽、鸡内金、大腹皮、槟榔、黄连、胡黄连、甘草。
临床表现
临床以面色萎黄、形体消瘦、食欲不振、腹胀、大便不调为主要特征。 1、轻症主要表现为形体略见消瘦,能食易饥,腹胀,大便时干时稀,伴有面色萎黄,睡眠不宁,精神欠佳,喜俯卧,舌质略淡,苔薄微腻,脉细有力,指纹淡。 2、重症主要表现为形体明显消瘦,食欲减退,腹胀,甚则青筋暴露,大便干结或稀溏臭秽,伴有面色萎黄,毛发稀黄结穗,神情疲惫,肢体乏力,或嗜食异物,舌淡苔腻,脉沉细而滑,指纹紫滞。
检查
1、血常规通过观察血液中白细胞、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了解患者脱水和贫血的程度、贫血的类型,以及是否存在感染。 2、大便常规可以了解消化道有无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对于胃肠炎、肝病、消化道肿瘤的诊断筛查有重要意义。 3、血生化检查血浆白蛋白浓度降低是最为特征性改变,某些代谢周期短的血浆蛋白水平降低具有早期诊断价值,如维生素A结合蛋白、前白蛋白、甲状腺结合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等。另外还包括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等,能够帮助医生明确诊断。 4、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不受到肝功能的影响,是早期诊断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灵敏而可靠的指标。
病因
本病的发生多与禀赋不足、饮食不节、疾病影响等因素相关。基本病机为脾胃受损,津液耗伤。病位在脾胃,可涉及五脏六腑、气血阴阳。 基本病因 1、饮食不节小儿脾胃运化功能发育未完善,若偏食肥腻性或过甜食物,或生冷水果,或乳食不节制,时饥时饱,或一味燥热性食补,或长期寒凉性滋润,都可以发生伤乳、伤食等。病因积累,伤胃、伤脾等病机转归,导致胃不受纳,脾失健运,发为乳食积滞,若反复发生,则积滞日久,耗伤脾气,形体日渐消瘦而转化成疳。 2、禀赋不足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早产、多胎,或孕期久病、重症呕吐、饮食不进等同样可造成元气亏虚,脾胃功能薄弱,气血生化无源,也是容易形成疳证的常见原因。 3、疾病影响由于小儿久吐久泻、反复外感、各种虫证,都可影响脾胃功能,导致气血亏虚,津液耗伤,而形成疳证。再加上不恰当的治疗,一味地清、解、消、导等亦可致脾胃受损而发生本病。
疾病预后
本病起病缓慢,病程迁延,若经有效治疗,大部分患儿预后良好;若治疗不当,病证加重,可影响患儿的健康与发育,预后较差。
备注
又称为疳积、食疳、肥疳,是小儿疳证中的一种。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