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3.3W

小结

本病症状与体征为:痢疾、感染、白细胞增多、粪便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增多、血红蛋白减少、惊厥、休克、便血、肠鸣、唇绀、低血压、恶心、发热、腹痛、腹泻、肛门下坠、呼吸急促、昏迷、里急后重、黏液便、脓血便、呕吐、神志模糊、四肢湿冷、头昏、压痛。

治法

1.急性菌痢的治疗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消化道隔离(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大便培养连续两次阴性)。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食生冷、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2)抗菌治疗因志贺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逐年增长,并呈多重耐药性,故应根据当地流行菌株的药敏试验或患者大便培养的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常用的有喹诺酮类(如诺氟沙星、培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复方磺胺甲恶唑,阿莫西林、头孢曲松、中药小檗碱,但需要注意喹诺酮类和复方磺胺甲恶唑耐药性增加。儿童尽量不采用喹诺酮类药物,有肝病、肾病、磺胺过敏及白细胞减少症者忌用复方磺胺甲恶唑。 (3)对症治疗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有失水者,无论有无脱水表现,均应口服补液,严重脱水或有呕吐不能由口摄入时,采取静脉补液。痉挛性腹痛时给予阿托品或进行腹部热敷。发热者以物理降温为主,高热时可给予退热药。 2.中毒性菌痢的治疗本型来势凶猛,应及时针对病情采取综合性措施抢救。 (1)抗感染选择敏感抗菌药物,静脉给药,待病情好转后改口服。 (2)控制高热与惊厥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和退热药。伴惊厥者可采用亚冬眠疗法。 (3)循环衰竭的治疗基本同感染性休克的治疗。 主要有 (1)扩充有效血容量, (2)纠正酸中毒, (3)强心治疗, (4)解除血管痉挛, (5)维持酸碱平衡, (6)应用糖皮质激素。 (4)防治脑水肿与呼吸衰竭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严格控制入液量,应用甘露醇或山梨醇进行脱水,减轻脑水肿。 3.慢性菌痢的治疗 (1)寻找诱因,对症处置避免过度劳累,勿使腹部受凉,勿食生冷饮食。体质虚弱者可适当使用免疫增强剂。有肠道功能紊乱者可酌情给予镇静、解痉药物。当出现肠道菌群失衡时,切忌滥用抗菌药物,立即停止耐药抗菌药物使用。改用乳酸杆菌等益生菌,以利肠道正常菌群恢复。 (2)病原治疗通常需联用两种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足剂量、长疗程。对于肠道黏膜病变经久不愈者,可采用保留灌肠疗法。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3天(数小时至7天),流行期为6-11月,发病高峰期在8月。分为急性菌痢、慢性菌痢。 1.急性菌痢主要有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可分成四型: (1)普通型(典型)起病急,有中度毒血症表现,畏寒、发热达39℃、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先为稀水样便,1-2天后稀便转成脓血便,每日排便数十次,量少,失水不显著。常伴肠鸣音亢进和左下腹压痛。一般病程10-14天。 (2)轻型(非典型)全身中毒症状、腹痛、里急后重、左下腹压痛均不明显,可有低热、糊状或水样便,混有少量黏液,无脓血,一般腹泻次数每日10次以下。粪便镜检有红、白细胞,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可以此与急性肠炎相鉴别。一般病程3-6天。 (3)重型多见于年老体弱或营养不良的患者。有严重全身中毒症状及肠道症状。起病急、高热、恶心、呕吐,剧烈腹痛及腹部(尤为左下腹)压痛,里急后重明显,脓血便,便次频繁,甚至失禁。病情进展快,明显失水,四肢发冷,极度衰竭,易发生休克。 (4)中毒型此型多见于2-7岁体质好的儿童。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明显,高热达40℃以上,患者精神萎靡、面色青灰、四肢厥冷、呼吸微弱、皮肤花纹、反复惊厥、嗜睡,甚至昏迷,而肠道炎症反应极轻。按临床表现可分为休克型(以感染性休克为主要表现)、脑型(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和混合型(兼具以上两型的表现,最为凶险)。这是由于痢疾杆菌内毒素的作用,并且可能与某些儿童的特异性体质有关。 2.慢性菌痢菌痢患者可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达2个月以上,可能与急性期治疗不当或致病菌种类(福氏菌感染易转为慢性)有关,也可能与全身情况差或胃肠道局部有慢性疾患有关。主要病理变化为结肠溃疡性病变,溃疡边缘可有息肉形成,溃疡愈合后留有瘢痕,导致肠道狭窄。分型如下: (1)慢性隐匿型患者有菌痢史,但无临床症状,大便病原菌培养阳性,作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黏膜炎症或溃疡等菌痢的表现。 (2)慢性迁延型患者有急性菌痢史,长期迁延不愈,腹胀或长期腹泻,黏液脓血便,长期间歇排菌,为重要的传染源。 (3)慢性型急性发作患者有急性菌痢史,急性期后症状已不明显,受凉、饮食不当等诱因致使症状再现,但较急性期轻。

检查

1.血常规急性菌痢患者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呈轻至中度升高。慢性患者可有血红蛋白低等贫血的表现。 2.大便常规典型者外观为鲜红黏冻状的稀便。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每高倍镜视野白细胞或脓细胞≥15个)和红细胞,并有巨噬细胞。 3.细菌培养粪便培养志贺菌阳性可确诊。 4.特异性核酸检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 DNA探针杂交法可直接检查病原菌的特异性基因片段,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有助于早期诊断。 5.免疫学检查 用免疫学方法检测细菌或抗原有助于菌痢的早期诊断,但易出现假阳性。 6.肠镜检查急性菌痢患者肠镜检查可见肠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大量渗出液,有浅表溃疡。慢性患者肠黏膜呈颗粒状,可见溃疡或息肉,并可取病变部位分泌物作细菌培养。 7. X线钡餐检查适用于慢性菌痢患者,可见肠道痉挛、动力改变、袋形消失、肠道狭窄、黏膜增厚或呈阶段状。

病因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dysentery)简称菌痢,亦称为志贺菌病(Shigellosis),是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志贺菌经消化道感染人体后,引起结肠黏膜的炎症和溃疡,并释放毒素入血。 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同时伴有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引发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菌痢常年散发,夏秋多见,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儿童和青壮年是高发人群。本病有有效的抗菌药治疗,治愈率高。疗效欠佳或转为慢性者,可能是未经及时正规治疗、使用药物不当或耐药菌株感染。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